本文來源:知乎專欄
作者:任沖昊(筆名:馬前卒)
原標題:鑽進「雙11」洪流,聽到未來踹門的聲音
本文已授權給「微信上的中國」刊登
雙11之後三天,我和同事走進了上海西郊的物流園區,順便催一下自己的快遞。走進大門,迎面是緊緊貼住巨型廠房的上百輛卡車,宛如吸在方糖上的螞蟻。
隨著發動機的轟鳴和調度員的尖利哨聲,每十幾秒鐘就有一輛滿載的重型拖掛卡車駛入駛出,把幾千上萬件快遞塞進廠房,或是運往遙遠的城市。
我非常好奇這些卡車身後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能在頃刻之間把無數的包裹按照目的地分開,再填滿合適的車廂。
從一個角落鑽進廠房,放眼望去是縱橫交錯的傳送帶:
傳送帶入口是這樣的,每條傳送帶(長度可變)都有長長的懸臂深入車廂,迅速“掏空”卡車:
出口則反過來,另一個方向上傳送帶伸入一輛輛卡車,逐步把車填滿:
那麼,在入口傳送帶和出口傳送帶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我換了幾個角度觀察許久,發現基本結構是這樣:
(請勿糾結畫風,作者只會用CAD)
藍色為送貨卡車,卸貨傳送帶,在上層運行;紅色為發貨卡車,裝貨傳送帶,在下層運行;紫色圓點為機械擺臂,箭頭方向為傳送帶的運輸方向。
每輛藍色卡車上的貨被裝卸工放入上層傳送帶,在最前面幾米經過掃碼、辨識,確認歸某號擺臂處理,然後到達對應的紫色圓點,擺臂出手橫掃,讓貨物落到下層傳送帶。
即每件貨物都要在自己要去的紅色傳送帶上空落下,最終在另一輛卡車上前往目的地(或者另一個類似的大廳)。
當然,上面的圖還是太整齊了,很可能某條主要入口是由幾個小傳送帶匯集而成,或是去往某個大省的傳送帶要二次分類,比如說同樣是去安徽省的快遞,合肥和阜陽就是兩個方向。
這時需要垂直於特定的傳送帶,再加幾條小傳送帶,用來匯集或者分解貨物流向:
實際情況遠比這張圖示意圖複雜,很多接頭也並非自動運轉,必須採用人力輔助才能轉移貨物,但基本原理應該不會錯。我第一次理解這個物流中心運轉方式的時候,不由得大為感慨——生產線俯瞰圖應該畫到線性代數課本的封面上。
再看一下細節:
入口處的搬運工、編號員和調整生產線參數的工程師:
轉向處隨時準備把對應包裹掃進斜坡的擺臂:
次級傳送帶二次分解物流,人力轉移貨物。最近一條小傳送帶通往去阜陽的貨車:
各條傳送帶入口處長短不一,隨著卸車進程可以不斷深入車廂:
- 生產線運行視頻點這裡:從快遞視角看分揀中心
就在上面這張照片的框外,一個黑衣青年負手而立,是車間裡少數不穿制服的人。他聽見我在尋找願意接受採訪的技術人員,轉身向我招手:“來問我吧,保證回答你的全部問題”原來這位是生產線製造企業的工程師,怕雙十一的物流壓垮設備,特地到這裡現場督戰。
經他介紹,我才知道生產線平時用不到如此密集的人力。之所以照片裡都是人,首先是因為他們並非熟練工,而是從申通總部和非生產機關抽調的職員和幹部,經過臨時訓練上崗,在真正的物流高峰到達之前,給熟練工爭取一點休息時間,所以每個崗位都多配了人力,用來保證安全與效率。
根據大數據測算,今晚八點之後,雙11的第一個物流沖擊波才會到來,那時熟睡的正式工人將被叫醒,以數倍的效率開動生產線,處理如山如海的貨物。
而且,在不久的將來,這些熟練工也將被進一步裁減——如果不是雙11,本來也只有車廂裡的裝卸工需要經手每一件貨物。
現在大電商的貨物基本已經標準化,生產線會自動識別它的去向,不需要人力擺放,也不需要人腦來決定它對應哪一號擺臂。
如果不是還有20%左右的非標準貨物和機器無法操作的個人函件,每條傳送帶只需要2個裝卸員就能運轉。而他們的工作也很可能會被機械臂取代。到那時,整個物流大廳裡只能看到個位數的維護工程師了。物流處理將從人力密集行業變成技術密集行業。
即便生產線升級到那一步,相對已經實用的技術也不算先進。就在這個雙11,申通啟動了義烏和天津的智能化物流中心,無數個類似於掃地機器人的平台往來穿梭,替代了隆隆作響的流水線,把包裹精準投入對應的送貨孔。它們不要工資也不要社保,比《千與千尋》裡面的精靈還好用。
(前兩張是申通宣傳視頻截圖)
回到申通總部,監控中心的數字不斷跳動,並不區分哪一份工作是人力在做,哪一份工作是機器完成。
工作人員告訴我們,今天去的物流中心只是上海5個廠區中較小的一處,而全國的申通分公司有90多個這樣的中心,將來都要智能化改造。
走出申通大樓,天色已晚,各個快遞公司廠區門口的卡車開始排隊,相信本文的讀者一定有包裹在我背後的園區裡轉運。
物流園區周邊的上萬工人陸陸續續起床,準備用熟練的技巧迎戰以億計算的快遞。上班的路上,他們騎著電動車歡聲笑語,看來加班工資不錯。
但如果這些工人知道千里之外的智能機器人,正在迅速學習他們的技能,心情還會這麼好麼?
寫於11-14午夜,中國有史以來物流最高峰值。
——任衝昊2016
參考:
>阿里巴巴旗下專管物流的【菜鳥網絡】,展示「世界第一快遞大國」的運輸能力。
>郭台銘在烏鎮演講全文:已能做到「關燈工廠」,省下人力;從傳統製造變為智能製造。
>G20期間多少國家元首去見了馬雲?他所倡議的eWTP寫進G20公報,超自由的貿易時代要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