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意指年輕人。
因2020年5月B站的一部廣告片而成為流行語。
加速加速,這是很敏感的政治流行語,請自己谷歌。
本文來源:科技唆麻
微信id:techsuoma
當退休大半年的馬雲進入公眾視野時,關於他的罵聲好像越來越多了。
四月底,阿里巴巴在 B站的官方帳號中掛出馬雲對阿里橙點公益獎的一個寄語演講,標題為《商業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
引發後浪們群起而攻之,7017條彈幕瞬間糊滿了馬雲的臉,年輕人們高喊著「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巨浪!巨浪!巨浪!」
事態愈演愈烈,接近1萬條表態塞滿了評論區:
「是人民養活了阿里巴巴,不是阿里巴巴養活了人民。」
「商業是公益?不,是你們把公益搞成了商業。」
「我們走後,他們會給你們修學校和醫院,會提高你們的工資,這不是因為他們良心發現,也不是因為他們變成了好人,而是因為我們來過。」
招架無能的阿里,在硬剛評論區無效後,不得不軟下態度,將標題換成了「不表態只倡議」的溫和版本《用公益的心,商業的手段,科技的力量,幫助更多的人》。
但這沒有澆滅年輕人的怒火,直到最後,阿里不得不將此視頻刪除。
等等,這是馬雲啊!
是一代機場成功學流量之王,是演講被做成合集瘋狂傳播的創業教父。
他所到之處,萬人空巷,他的每一句話,都曾被奉為金玉良言。
一句996是福報,點醒了中國萬千大小企業家,開始追求員工價值最大化,一度被奉為幫中國的經濟發展添磚加瓦的時代偶像。
而現在,被「前浪」們無比推崇的馬雲,似乎在年輕人中失去了口碑,並不討「後浪」們喜歡。
根據B站四年前公布的用戶畫像顯示,24歲以下的用戶占到了絕對的主流,而17歲以下的用戶占比37.55%。
而去年2019一季度新增用戶平均年齡為21.5歲。
從這個層面來看,當然可以用「年輕氣盛「、「教條主義」、「仇富心態」來對這次事件輕鬆作出定論。
但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
要我說,這次馬雲被攻擊還真不是無辜的。
他早就不是那個年輕人們的馬爸爸了,而是披著老師外衣,戴上長者面具,一顰一笑都流露出何不食肉糜的萬惡資本家。
而從某種意義上說,或許作為商界大佬,人設更像是一把隨時可能掉落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以下影片是有人將B站的部分彈幕搬運到youtube:
以下是微博網民評論:
01
馬雲如何得罪了後浪們?
我們需要深挖一下,馬雲到底如何是戳中了年輕人的神經?
中國的互聯網大佬們在這個日新月異的行業沉浮,每天面對著異常激烈的競爭與博弈,他們養成了一個習慣:總是急於拋出自己的觀點,卻又在之後的操作中啪啪打臉。
馬雲也不例外,關於他的前後不一致的言論,有細心的網友做了這樣一張圖:
比如以遊戲為例,從2005年到2013年,八年時間,馬雲曾在多個公開場合堅定地表示,無論如何,絕不做遊戲。
他將遊戲形容為攻擊青少年的洪水猛獸、阻礙國家發展前進的攔路虎、拉低時間成本價值的作惡因子,對遊戲可能帶來巨大利益空間嗤之以鼻。
然而,當2013年手遊行業開始迅猛發展,同年中國遊戲業的總營收達到831.7億時,阿里開始坐立不安,宣布進軍遊戲。
而發言人王帥說:
「隨著4G的推出、智能終端的普及,遊戲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核心技術應用的關鍵,這是誰都不能忽視的趨勢。」
在看清一個事物本質之前,就貿然對其定義是愚蠢的。
這麼淺顯的一個道理,一向好為人師的馬雲卻花了八年時間去領悟。
不禁讓人回想起搖滾樂剛風靡之時,當時的前浪們也紛紛痛斥其會毀了下一代。
但站在當下的節點回溯,不禁讓人思考,到底是新興事物會毀掉年輕人,還是陳舊的思想?
其次,上個月蔣凡事件也一度讓阿里引以為傲的價值觀被打上了「中國馳名雙標」。
前有馬雲揮淚斬馬謖,又有阿里技術員工搶月餅多刷 124 盒後 90 分鐘內被掃地出門,而蔣凡作為高管,由於個人家庭問題引起巨大的輿論危機,給公司聲譽造成重大影響的情況下,阿里僅對其進行了降級處理,從總裁到總裁。
互聯網中四處充斥著「馬雲對阿里高管的19個要求,看後不得不服」這樣的文章,所以這番又當又立的操作顯然不能服眾。
被馬雲大肆鼓吹的阿里價值觀最終淪為「州官放火」幌子,自然難以讓標榜Real 的年輕人服氣。
如果說上面的這些例子只是馬雲在企業經營層面的言行不一,對年輕人的影響不癢不痛,僅作為調侃他的談資的話,那麼就不得不提及在更廣的社會層面激起眾怒的「996福報言論」。
追求美好生活、實現自身價值需要付出努力,這顯然是一代人的共識。
但如果堂而皇之,把996視作是成功的必然途徑,形容為自身修來的福報,而脫離了現實中員工與企業的平等契約精神,充滿理想主義地將成功幻化成常人難以企及的空中樓閣,這或許就是傳說中的「飽漢不知餓漢饑」。
996的風波還沒過去,在為阿里一對夫婦婚禮上做金牌證婚人時,馬雲表示,「阿里人要在工作上996,生活中669」,還特別指出,9 是指「久」。
如此低俗的笑話能在公共場合脫口而出,或許是馬老師在雲端待久了想要下凡,擁抱世俗。
但是隨後中國婦女報發出一篇《誰開「黃腔」都跌份兒 包括馬雲》的文章對其言論進行了批評。
這不是世俗,是庸俗,是低俗。
言多必失,馬雲似乎真的要學習一下馬化騰在公共場合的緘默,雖然一個為馬爸爸,一個是小馬哥,但這不代表他們的地位有什麼懸殊,不代表誰能站在道德制高點。
網友形容馬雲,「作為老師,愛說教,這是本性。但偏偏這個老師賺了大錢,還懷著要「教化世人」的夢」。
所以,這一代年輕人需要被教化嗎?
從時代的背景來說,馬雲的確是不少 70、80 後的目標。
在那一段階層快速流動的過程中,所有人都能白手起家最終致富走上人生巔峰。
但是到了 95之後,相對階層已經固化,大部分人已經很難通過創業致富的,上升通道也已經幾乎關閉。
他們不需要被灌雞湯,也不喜歡被畫餅。
在哪里打工並不會改變命運,這樣的觀念已經深入他們的的骨髓思維里了,如此反觀馬雲的說教,自然將其看作是一種資本家嘴臉。
當一個社會的主流思潮由崇尚勤勞致富向多元文化演進之後,馬雲這種資本家的言論對於擁抱無限可能性的年輕人們來說自然難以茍同。
02
為什麼是馬雲?
說到底,其實馬雲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但凡將自己的小生意操持得風生水起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點令人反感的臭毛病。
但為什麼他會成為一個眾矢之的,成為年輕人宣泄的一個出口呢?
一方面,人如果不上神壇,自然也不會下神壇;
中國社會長期的重農思想下,大企業家其實普遍不討喜;小馬哥多年來用QQ、微信、企業微信打造了一個人從童年到步入職場線上社交的一條龍服務,而且還布下遊戲的天羅地網,捕捉了許許多尋找快樂的靈魂,但是,他卻一直在被黑的道路上走得筆直。
又如董明珠,為了打造自己的商業女神形象,甚至在格力手機的開機畫面中插入了自己的親切問候,毫不意外地引發了群嘲。
但是,反觀馬雲,他利用淘寶、支付寶改變了中國支付環境和購物生態,對消費者命脈的把握十分精準。
一舉成為國民爸爸,盡管這種稱呼中帶著幾分調侃的意味,但卻給他建立了相當正面和積極的形象。
這些吹捧直接將馬雲送上了神壇,成為了財富、公益、老師的代名詞,甚至成為中國互聯網的吉祥物,忙著與各國精英人士會晤,比外交部人員還忙(狗頭)。
而神化某人,本身就是一件非理性的事情。
誰把你推向神壇,就能把你拉下地獄。
很顯然,從馬雲的一些言行來看,盡管他謙卑,但謙卑錯了對象,對著農民工說錢不重要。
盡管他幽默,但幽默錯了地方,在公共場合開起黃腔。
而這一些,都反噬著他現在的形象,走下神壇,不足為奇。
另一方面,馬雲離初心似乎越來越遠。
曾經,他是當年智鬥撬井蓋流氓時平凡且俠氣的風清揚;也是把「讓中國與世界連接」作為創業出發點的年輕人小馬,是嚴控道德價值觀、「揮淚斬馬謖」——讓衛哲辭職的老板馬雲。
但功成名就後,似乎還想給世界留下一個瀟灑的背影。
不知道他是發動了何等「鈔能力」,以在國際舞臺上弘揚中華武學為噱頭,零片酬請來一眾大牌拍攝電影《功守道》,吳京、甄子丹、鄒市明、李連傑等眾多運動或武打明星甘願被他打得落花流水,實實在在滿足了自己爆棚的中二欲。
從某種意義上說,身處高位久了,「往來無白丁」的馬雲很難再像當年那個智鬥流氓的小馬一樣接地氣。
他曾說,自己最開心的是每月領98元工資的時候。
這種話放在與老友的酒局上聊聊情懷還好,講給身處消費主義時代的年輕人聽,或許有著一種「何不食肉糜」的戲謔。
我們很難想像,每天會有多少人對馬雲溜須拍馬、顛倒黑白,能夠在這種環境下仍保持初心,保持謙虛,也並非易事。
正如古代的皇帝,群臣環繞,常常是明君變昏君。
在這樣的環境之中,馬雲其實並沒有掌握和年輕人溝通的技巧。
無論是早年阿里鐵軍時期的一切向銷售業績看起,還是後期對於企業價值觀的追求,對象都是以上一代人為主。
逐漸掌握話語權的年輕人需要什麼,他並沒有過落到實處的思量。
03
如何理解馬雲如今的處境?
以上種種,看似是在聲討馬雲,其實不是。
如今他的處境,並不全是他自己造成的。
首先,其實大人物都會越來越「無趣」。
當我們如今越來越詬病馬雲為何總是講著一些大而無當、模棱兩可的話時,需要思考的一點是,馬雲現在還是不是馬雲?
或者,是不是僅僅是馬雲?
於個人、家人或者夥伴而言,他或許還是一個鮮活的人,但對於大眾來說,他只是一個符號。
比如,他強烈地想要擺脫阿里的影響。
但這在他退休後依然很難。
正如蔣凡事件依然會讓他微博評論區失控一樣,一旦阿里有風吹草動,他仍難以獨善其身:
大眾對於符號有著固有認知,所以馬雲的立場、言行自然就會被過去束縛。
為了維持既有的良好形象,他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申著觀點,這也意味著許多話會在不同場合、不同時期反復說。
為什麼大而無當、好為人師成了他的標籤?
因為任何一種新觀念的表達,都是一次冒險。
他不僅要為自己負責,也要為許許多多人負責。
這樣的謹慎,必然導致無趣。
另外,時代真的改變了。
年輕一代越發不願意被「權威」設置議程,也反感被定義。
拋開馬雲身上的商業光環不談,他喜歡說教,追求於把自己的人生理念掰開揉碎喂給下一代人。
這種秉性,在後浪們的父母們身上也可窺見一斑。
而多數年輕人成長於充斥著打壓與誤解的環境,所以前浪馬雲不幸成為了靶子,更成為了年輕一代憤慨情緒的宣泄的出口。
也正如bilibili前些天發布的後浪演講視頻,激起了一眾年輕人的反叛精神,不願被貼標籤、不願被代表的聲音不絕於耳。
這個視頻本身無罪,但是它非常直觀地體現了現代與陳舊的一種衝撞。
這像極了19世紀初,前印象派開始反叛時,法蘭西藝術學院認為這種「無意義的抽象塗寫」抹殺了正當藝術,但卻沒料到也正是這群所謂的藝術暴發戶掀起了現代藝術的全球革命。
藝術不應當以古典和現代為界限、分伯仲,肆意生長的後浪們也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