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科羅廖夫針對圖片引發的感觸,也就是導言(文多少圖,但很有意思,請耐心閱讀);第二部分是微博帳號zampras於2016年9月發表的圖文原作。
以下為微信號科羅廖夫的軍事基地寫的導言:
1981年,美國人小唐納德在韓國的美軍空軍基地服役,夫妻二人為慶祝結婚5周年,花費3600美元赴中國10日紅色之旅。
他們用相機忠實記錄了剛改革開放、到處充滿活力的中國,後來他們發現在不同城市拍的照片裡,都出現了同一個人。。。。
八十年代是一個十分微妙和關鍵性的年代,對於中國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參考:
>【從毛時代到鄧時代】紀實攝影大師馬克呂布的鏡頭下,開放前的中國。
>1972年義大利名導到中國拍的紀錄片,被禁32年,拍出了真正的中國(附影片)。
盡管在此前兩年,極左政治路線已經被打倒,但是黨和國家最高主管層中某些人的政治主張依舊,在政治和經濟兩大領域繼續實行意識形態化的治理。剛剛復出的老一輩主管人太宗,則試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推進中國的命運變革。
80年代初《華盛頓郵報》上,曾刊登記者傑伊·馬修斯發表的一篇中國工廠觀察記。不知道通過怎樣的程序,他被破天荒地允許參觀桂林的一家國營工廠。
從這一年開始,中國各地似乎放寬了海外記者採訪考察中國企業的審批。因而,在各家國際媒體上,人們讀到了多篇充滿陌生感的目擊記。
在這篇題為《盡管宣布要對工廠進行改革,工作仍然鬆鬆垮垮》的報導中,馬修斯寫道:
「同中國大多數工廠的情況一樣,桂林絲廠的工人看來並不是幹勁十足的。就業保障、退休金保證以及其他一些好處促使中學畢業生拼命擠進工廠去工作。因此,許多人都擠進了本來就已經過多的工人行列。生產線上工人過多使工人長時間地閒著。
當我走進一個車間的時候,有三名女工正在同旁邊桌上的另外在名女工聊天。我一進去,她們就很快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然後交叉著雙手坐在那裡,好奇地朝我張望。在我逗留的幾分鐘裡,只有一個女工幹了活,而沒有一個女工說得清楚她們的生產定額是多少。」
中國工人把他們的工作看成是一種權利,而不是一種機會。工廠管理人員對於工人階級中的成員不敢壓制。
在這種企業裡,工人的身份是可以世襲的,當一名工人退休時,他或她可以送一個子女到這家工廠工作。桂林絲廠有2 500多名工人,從來沒有解雇過一個人。
不約而同的,日本《讀賣新聞》駐香港記者松永二日,也對中國的落後深為驚訝。他參觀了上海的一家集成電路工廠:「日本的集成電路工廠乾淨得一點灰塵也沒有。相比之下,上海這家工廠簡直像是馬路工廠。工廠方面說,產品一多半不合格,賣不出去。」
他還觀察到,長期的政治鬥爭,學校停止招生,使得中國工廠的基礎人才極度空乏。他舉例說,上海內燃機研究所的31名技師,平均年齡是56歲。
在上海閔行的一間機電工廠中,松永看到了一條標語,「看誰先到達目標」。這家工廠開始對超額完成指標的工人實行獎勵,每月的獎金分成三元、五元和七元三個等級。松永問了一個問題,「有沒有送還獎金,仍然努力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工人?」工廠負責人明確地回答,「沒有。」
在經歷了這一些觀察之後,松永預言中國即將開始一場新的經濟革命。他直截了當地宣稱,「進入建國30年的中國今後的課題是,實行高速經濟增長政策,把中國建成一個強大的經濟大國」。
而中國正在採取的辦法則是,「設法加強同外國—以西方發達的工業國家為中心—的經濟關係,在國內則推行講究能力和效率的路線」。
松永試圖用事實來證明他的觀察,「中國迅速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加強同外國的經濟關係的活動令人目瞪口呆,派出黨政主管人到31個國家訪問,並且接待了15個國家的政府主管人。而它們絕大多數是以前的敵人—西歐發達國家。不言而喻,這種門戶開放政策的目的在於引進先進技術。」
應該說松永的觀察是很精準的。擺脫意識形態的糾纏,以經濟發展為主軸,悄悄向發達國家靠攏的發展主導型戰略已經開始發酵。
看到1980年的老照片,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多數會用「淳樸」「安逸」「寧靜」「公平」等詞匯來讚美,仿佛世外桃源,口吻像極了去西藏旅遊,被路邊沒有污染的野花感動的哭昏過去的小資們。
但是經歷過這個年代的這些年輕人的父母,卻不一定這麼認為。
時間凝固,歲月的記憶,中國用三十年讓自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大變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偉大成就。這裡面有我們每個人做出的微不足道的貢獻,以及汗水,歡樂和酸甜苦辣,真是令人感慨和自豪。
八十年代是中國人心情最好的時代,也是中國人最美好期盼的時代。
記得那首”年輕的朋友來相會”,……這幾年物質一天一天豐富,農民分了地,連年增收,工人漲薪水,還有鐵飯碗。
總體上,那是一個生機勃發的年代!關鍵是獲得解脫後人們所煥發出的精神與活力!讓我們回顧一下這一年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下是正文(來自微博帳號zampras):
大家好,我是張望,一個在美國生活工作多年的70後。今天,應圖蟲君邀請,我給大家講一個好看又珍貴的故事:在那個影像稀缺的年代,一對平凡的美國夫妻和他們的「驢友」,以樸實的視角,記錄下了1600多幅80年代中國的真實畫面。
2015年初夏,老唐納德(DonArmstrong)夫婦將這些珍貴底片交由我處理。很快,我收到8冊底片袋合計40卷彩色負片,約1600張;140張35mm幻燈片,是當時和他們的「驢友」所拍。還有他們的旅行計劃,遊記等手稿。
底片保存得很好,負片的每個信封背後寫有大致拍攝地點,而幻燈片則每張都備註了,放在一個Kodak幻燈機的匣子裡。35年,從沒有動過。
這批1981年的照片之所以珍貴,就是因為量大而且是彩色的,而且80年代初期的彩色照片實在太少。第二,和普通遊客不同,小唐夫婦很少把膠卷用在到此一遊照上,他們拍攝了大量的街景和風土人情,現在看來更彌足珍貴。
我特意買了一台合適的掃描儀,經過一年多的整理,終於把這些影像按照1981年他們中國之旅的順序呈現出來。這是他們的旅行故事,是80年代中國大城市的縮影(上海,杭州,北京,天津等地),也是我們模糊記憶中的美好過往。
下面,故事開始,內容高能,做好準備:
時間回到1981年的夏天,那時老唐納德還是小唐納德。當時在韓國的美軍空軍基地服役,他是內布拉斯加大學建築系本科畢業的高材生,30出頭,官居少校,負責美軍基地的營房建設,按我們中國話講,屬於文職軍官。
他的太太葛倫達Glenda屬於隨軍家屬,無業。小唐高大帥氣,小葛也是小鳥依人貌美如花,一對令人羨慕的年輕眷屬。
1981那年,兩人為慶祝結婚5周年,決定在東亞選取一個地方旅行(他們每年都去一個陌生的國度休假保持至今)。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們看到報紙上的廣告:中國10日遊!這在當時還屬於很新鮮的事情,畢竟紅色中國關閉了30多年的國門剛剛重開。
可是這趟旅行需要一筆不菲的費用(Don回憶說好像是從漢城出發算起的,吃住行導遊費全包1800美元一個人,10天在中國,還有前後的7天用在香港澳門和路上。)他們也和普通美國人一樣:月光,沒存款。為攢旅費,太太Glenda開始在外面工作。
攢齊路費,他們於1981年的11月初出發,飛往第一站 – 香港。兩天後飛到中國大陸,行程寫著首站上海,但飛機在大陸降落的第一個地點卻是南京大校場機場。一行17個美國遊客在這裡入關,導遊則在香港就開始全程陪同。
當時海關工作人員都穿軍裝。給他們蓋戳的海關官員還能說流利且標準的英式英語,此人說他完全是自己靠聽收音機學出來的,這讓夫妻倆印象特別深刻。
這是南京海關的女工作人員
從南京機場他們直接轉機去了上海,開始正式遊覽內地的第一個城市。在上海給他們配了三個翻譯和一輛專車,三個翻譯有點多,每到一個地方還有專人陪同,排場夠大,可能也有安全的因素吧……所以小唐先生有不少上海的照片都是在車上拍的,而很多時候,1981年的街景,才是我們最懷念的。
你看看那個年代的「三蹦子」多拉風!
又是車上抓拍,是南京路吧~
這屬於上海版本的一地雞毛嗎?
老百姓的市井生活,我很喜歡這幅:)
遊覽上海當然要去豫園
那年頭遊園也是人山人海啊!
上海長寧區少年宮,原王伯群私宅。愚園路1136弄31號,1934年落成,系義大利哥特式城堡建築,占地10.78畝,主建築面積2158.8平方米,耗資30萬銀元。在當時可謂上海灘少有的豪宅。
少年宮裡,遇到一個13歲的小書法家,據說是全國書法冠軍,現場給他們寫了幾幅字帶走。還能看到在少年宮開展的各種的文藝活動,民樂,聲樂,舞蹈,乒乓球等。
特別安排他們去郊區新農村參觀,還有小朋友為他們專門表演節目。
80年代初供外國人參觀的地點,一般都有每個城市的某傳統工藝廠,以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
這個上海的廠規模很大,生產各種精美絕倫的雕刻,尤其是玉器,象牙。是的,象牙!如今禁止的東西,當年還被允許生產。這些工人的技藝高超,比如這位師傅已經雕刻這只象牙達一年之久:
小唐倆想買點帶走。結果到陳列廳一看價格嚇死了:最便宜的600刀!往上更高得離譜。而且你要知道那個時候美元比現在更值錢!
但是我覺得,咬牙跺腳買下來,現在幾十萬上百萬都是有可能的……兩口子懷著一點遺憾從上海來到杭州。當年從上海坐火車過去,要半天的光景。
遊西湖還有周邊的景點如靈隱,嶽廟,六和塔,龍井等,自然是最主要的內容。這絕對是當時很潮的年輕人了,應該是在拍結婚照……
新郎白襯衫紅領帶,手捧海鷗120~
新娘是典型的東方女子啊!
這孩子帽子經典極了!
「老外」被「圍觀」
當美國人遇上日本人……
杭州的街頭稍顯悠閒,當時全國人民都是以穿藍灰為主。
杭州中學生
下面這張太有時代特徵了有麼有?!
離開杭州,他們去的第三個城市是北京,11月中旬,北京下雪了。這部分我們先看看小唐的「驢友」拍的反轉片吧,的確是比小唐攝影水平好……尤其體現在這一組上。
小唐拍得也還不錯!還幫「驢友」們和中國大爺大嬸合影,大嬸還裹著小腳……
最後一天,他們「京郊遊」,這幾張照片,成了僅有關於1981年的農村生活的反映。
最後一站是天津。當年旅行社安排的路線還是有心的,南北兼容了中國最大的兩個城市,外加旁邊的一個有自己特色的地方,天津衛就是這麼一個地方。
幾乎看不到他們自己的留影,膠卷全部用來記錄天津的市井民情,看得我好過癮!
警察還帶套袖~
一車的羊肉看得口水直流!
繁華市井
參觀楊柳青年畫
地毯廠和景泰藍工藝
他們一路上都在不停的買東西,導遊拍的胸脯,再多都能帶上飛機。
一堆堆的瓷器,茶杯,字畫,居然還有地毯。最後這些東西死活給塞上了飛機,當年管得不嚴,東西就堆放在飛機過道上飛回香港,再通過船運回韓國。後來他們搬回美國,東西又被海運回了美國,比如在天津買的地毯,現在還躺在他家的客廳裡……
這個當時買的茶杯,也有30多年的歷史了……
最後悄悄告訴你:他們在每個城市的安排都很緊密,前面提過,有一個個導遊從香港開始全程陪同這17個人,然後每到一個城市,還會配三名當地的導遊,每個參觀的地方再配一個解說。排場夠大了吧,這還不算,後來他們離開中國以後,拿到沖洗好的照片,發現在不同城市拍的照片裡都出現了同一個人……
1981年11月10日,唐納德夫婦一行人乘坐國航502航班到達上海,1981年11月20日再乘坐國航103航班從天津離開,一個10天的中國之旅結束了。
參考:
>【從毛時代到鄧時代】紀實攝影大師馬克呂布的鏡頭下,開放前的中國。
>1972年義大利名導到中國拍的紀錄片,被禁32年,拍出了真正的中國(附影片)。
微信號:keluoliaof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