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正和島(中國企業家雜誌旗下)
微信id:zhenghedao
作者:孫允廣(財經作家)
01
疫情之後,房價究竟會不會漲?
當下,對於房價是否上漲的話題,討論得沸沸揚揚。
很多人擔心,疫情過後,房價會大幅上漲。
這種擔心,其實主要來源於2個因素:
1,報復性消費反彈
疫情期間,很多人在家隔離,發現一家人擠在一起,洗手間不夠用了,陽臺也不夠用了,會覺得家里各方面都不舒服,發現各種問題。
平時都上班,感受不那麼明顯,現在集中爆發出來,很多人就有了想買個大房子的衝動和願望。
2,來自市場方面的壓力
前不久,美聯儲宣布無限QE。
理論上講,量化寬鬆會導致貨幣貶值,進而導致實體資產價格的提高。
3月份,國內對降準、降息的呼聲很高。
3月16日,央行降準0.5至1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5500億元。
4月15日,MLF「降息」再次到來了!
央行公告表示,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1000億元,期限為1年,利率為2.95%。
市場利率又下調了。
換句話說,你手里的錢不值錢了,而市場上資金的流動性更充足了。
這在理論上,會推高房價。
但是,這個僅僅是理論上和短期的信息。
我認為,長期來看,中國房價依然會保持平穩和小幅下跌。
具體理由有三個:
1,國家「房住不炒」是明確且堅定的
去年,中央政治局會議有過明確定調——「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而且人民日報當時也發了一個微博評論:炒房,此路不通。
盡管當下,第一季度GDP下跌6.8%,但這主要是受疫情影響,而且3月份、4月上半月,經濟都有明顯反彈跡象。
這並不會影響國家的長遠政策,不是說經濟一不好,就要推房地產的。
從長遠來看,國家未來的經濟策略,就是讓房地產平穩落地,推動物聯網、5G、生命醫學等新經濟騰飛。
所以說,房子想漲價,沒有政策基礎。
2,降息是定向的,很明顯地撇開了房地產
無論是3月16日的降準,還是4月15日的降息,都是定向的,很明確地不搞「大水漫灌」。
目的就是發放普惠金融貸款,主要是為了解決企業資金短缺問題。
當然,實際中,上有政策,下面往往可能會有對策,可能會有一些人把水引到房地產上面。
但是,現在銀行的審核會越來越嚴,監管也只會越來越嚴格,可操作的空間並不大。
3,「報復性買房」是個偽命題
盡管很多人會抱怨屋子小、陽臺不夠,但是抱怨,不等於「報復」。
地產大佬馮侖說:房地產行業沒有那麼大的報復勁,報復是要花錢的。
一旦要花錢,就會慎重。
買房不等於出去吃頓飯、旅旅遊,可以說走就走,買房是一個非常重、並且非常理性的決定。
而且,當下中國很多城市實際上處於房子產能過剩階段,加上未來人口增長動力不足,房地產長久來看,終將平穩落地。
結論:
短期內,房價會有波動,但是波動不會太大。
由於疫情影響,人們消費動力不足,部分開發商為了加速回款,會降價賣房,一些地區的房價也會下跌。
長期來看,未來20年,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人口基礎較大,房價會趨於微漲,但不會高於經濟增長率。
二線城市基本穩定,其他三四線城市,會逐漸下跌。
02
汽車消費下跌40%,需要擔心嗎?
前段時間,乘聯會發布數據:一季度汽車零售量為301萬輛,同比下滑41%。
某種程度上,汽車消費可以看作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活力的體現。
國家也願意刺激汽車消費,因為汽車的生產鏈條非常長,從發動機、車架、玻璃、輪胎等,一輛汽車需要各種配套廠生產,能夠帶動產業鏈上大量的工人就業,以及當地的稅收增長。
反之亦然,汽車銷售的下滑,會對經濟和工人就業,造成強烈波動。
此次數據下滑主要是受疫情影響,大部分人仍傾向於非工作時間,留在家中,消費也主要以線上消費為主。
不過,好在3月份下滑數據是40%,相比2月的下滑78.7%,已經呈現V字型反彈。
疫情逐漸好轉後,市場會逐漸恢復。
最大的好消息是,3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3個利好消息:
一是,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征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
二是,中央財政採取以獎代補,支持京津冀等重點地區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
三是,對二手車經銷企業銷售舊車,從5月1日至2023年底減按銷售額0.5%征收增值稅。
這種強力政策,一方面給買車用戶帶來實惠,另一方面也會拉動消費崛起。
對於汽車消費的未來,不必太擔心。
03
製造業會撤出中國嗎?
短期內不會。
長期看,最擔心的是「技術脫鉤」。
中國製造是一個操作系統,你可以復制單個工廠,但很難復制整個操作系統。
當下,中國製造在全球製造業出口的份額占比約為18%,基本上相當於除了中國和日本,亞洲其它國家的總和。
所以,很難找到其它承接地。
很多人對這個數字可能沒有概念,我舉幾個例子:
山東濰坊的昌樂縣,生產了全世界近1/3的吉他;
全世界近1/3、全國50%的泳衣,都來自遼寧葫蘆島市興城市;
浙江省衢州的江山市,生產了全國33%的羽毛球,並供給全世界;
江蘇省揚州市杭集鎮生產了全世界60%的酒店用品;
湖南省邵東市生產了全世界70%的打火機;
也有很多人會質疑,這些都是低技術產品,沒啥了不起的。
我以一個鋼卷尺舉例,河南商丘市稍崗鎮生產了全國超過85%、全世界超過50%的鋼卷尺。
你在淘寶上,三四塊錢就能買個5米的鋼卷尺,除了各環節利潤,成本不到2元。
鋼卷尺的生產確實沒什麼技術含量,但是這種成本控制能力,絕對不是「低技術」的,而是依靠強大的供應鏈系統支持。
脫離了這個系統,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做不到這個價格,這是中國製造最不可復制的能力。
但是中國也需要警惕:
一是要防止低質量產品衝擊到整體製造業的形象;
二是千萬要避免與全球技術的脫鉤,因為全球市場同步、技術也就是同步的,一旦技術上脫鉤,用一國之力對抗經濟全球化是很困難的。
保住中國製造業的優勢,其實最主要就是2點:
1,在內部推進市場化改革;
2,外部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秩序。
這兩點看起來輕鬆,實際上需要很大的魄力。
04
「新基建」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拉動經濟?
之所以叫「新基建」,一方面確實是因為物聯網、5G等設備,與傳統的鐵路、鋼筋水泥等不同,另一方面,經濟學家已達成共識,傳統基建弊端較多,負面效應也不少,也就有了「基建狂魔」這個詞。
無論是基建還是「新基建」,都有著明顯地凱恩斯主義色彩。
但是,「新基建」畢竟是基建,肯定會拉動相關產業崛起,帶動一批就業。
但「新基建」最重要的,不僅僅是這些,更是對未來的塑造:
我們回看歷史,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今天我們叫「第四次工業革命」,就是5G和人工智能等應用。
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有一個重要特點:
新產業會重塑需求,而需求最終決定了供給,最終,新產業會重塑上一代產業的樣態。
什麼意思呢?
比如說,第一次工業革命,煤動力取代了馬車,第二次是石油取代煤炭,第三次技術革命使得信息成為跟石油一樣重要的物資,並且誕生了滴滴打車、共享單車、美團外賣等一系列新經濟。
而5G、人工智能等,重塑的是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係。
如果中國能夠完成既定計劃80%的「新基建」,就能成為全世界在信息技術、應用硬件層面上最先進的、最發達的國家。
只要硬件給定了,在軟件創新上,中國人的腦洞大極了,並且又擁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很多國家無法實現的模式,在中國都有無限可能。
退一萬步講,即使「逆全球化趨勢」走到極端情況,很多商業僅憑中國市場也能夠存活。
當然,這種情況我們並不期待。
所以說,新基建的未來不在於基建本身,而在於「路通了之後,跑起來的無數車」。
這會是一個,非常具有想像力的未來。
05
是否看好A股的未來?
我的觀點是:長期看好A股。
此次股市震蕩,主要是受疫情影響,而不是發生了系統性金融風險。
而且中國經濟「整體成長的基本面」也是沒問題的。
雖然近期2-3個月,股市會比較平穩,但是走出疫情,等新基建發揮效力,整體經濟一定會有一個大幅的提升。
股市自然也就「水漲船高」,上證指數重回3000點不是難題,而且還會更高。
與大多數人看法不同的是,允廣也長期看好美股。
很多人看衰美股,包括很多專業機構也看衰美股。
但其實,美國經濟這幾年反彈跡象非常高,而且美國依然是全球創新的中心,科技能力與工業水平仍然無可企及。
與中國不同,美國股市是其經濟的真實反映。
所以美股不會像一些危言聳聽的言論,瞬間就會衰落。
大家都知道,巴菲特是股神。
有人測算過,如果在1956年,你的祖父母給你10000美元,讓你跟巴菲特共同投資,現在你應該擁有27000多倍的驚人回報,而同期的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僅僅上升了11倍。
其實,根據《投資收益百年史》和《巴菲特投資學》《滾雪球》等理論,要獲取股市收益,基本條件就是兩個:1,買到好公司的股票;2,以公司所有者的心態長期持有。
這個理論加上「分散投資」的概念,就衍化成像橋水這樣對沖基金的策略,核心概念就是:用杠桿擴大收益,用空頭平滑風險。
說白了,就是用時間,來獲取整體股市「水漲船高」的收益。
06
「網紅經濟」還能走多遠?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弄清楚,為什麼會有「網紅經濟」?
無論是李佳琦還是薇婭,他們的帶貨能力都非常強。
李佳琦5個半小時帶貨353萬,1分鐘內售罄14000支口紅,還創造了一個「30秒塗口紅最多」的吉尼斯記錄……
直播屆流行這麼一說法:「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李佳琦說OMG。」
現在各領域都在帶貨,包括一些大的家電產品,像冰箱、電視,以及華為手機等,都會找網紅直播。
為什麼「網紅帶貨」有這麼大的魔力?
一個很本質的原因是——消費是一個不斷自我暗示的過程。
消費者內心希望,自己買的東西是好的、是對的,這個過程需要內心的不斷確認。
其實,當你想買一樣東西的時候,往往是研究過很多次,對比過參數等,但就是下不了決心,或者同等型號不知道選哪個款式、哪個顏色好。
網紅帶貨的魅力就是不斷地給你重復:「OMG,買它,就是這個款式!」
「這個冰霜銀顏色的手機,是今年最流行的顏色」「這個口紅顏色好有誘惑感」……
通過這個過程,不斷地加深你心理的確認過程。
賣派克鋼筆的找了一個女主播,她是這樣說的:「派克鋼筆,是英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禦用的牌子哦~」
你看,主播其實就是不斷地暗示你,你的選擇是對的,連英國皇室那麼貴族的人,都用這個牌子,買這個肯定沒錯了。
於是,消費者得到了自我確認。
除了心理確認外,人們還可以通過消費,來實現幻象的身份轉化。
「你跟女王用同樣牌子的筆,仿佛你也有女王的氣質和高貴。」
直播帶貨還吸引人的一點在於它更圈層化、分眾趣味化,而且比較「真實」。
圈層化就是B站、鬥魚直播、虎牙直播、小紅書等,他們的人群是不同的。
「真實」就是不同主播不用同一套話術,而是多彩多樣,有的直播「撿雞蛋」,有的直播種水稻,有的直播倒立健身等等。
德國學者萊克維茨,在《獨異性社會》中有這樣一個觀點:在「獨異性」社會里,主要是「關注度競爭」,程式化的生活隨時可以被拋棄,不同凡響的、更真實的人,才有吸引力。
所以,網紅帶貨究竟能火多久?
從歷史上看,自從人類有經濟,就有大咖帶貨。
只是用的形式不同而已,有的用報紙、有用廣播,有的用視頻,只不過是從大咖變成了小咖,小咖變成了小小咖……
可以說,只要人類還要消費,「網紅帶貨」就會一直存在。
07
是否會出現「報復性」消費?
現在,很多人講「報復性消費」。
但實際上,「報復性消費」是個偽概念,或者至少是個片面的概念。
很多人會說:「不對呀,難道疫情之後,人們不會出去消費、出去聚餐、出去旅遊嗎,最近都憋壞了呀?」
會的,但是餐飲消費的量總是有限的。
人吃多少東西,不會隨著「報復心情」而增加太多。
旅遊的話,大部分人也都是先前的計劃,或者本就該出去玩的。
所以說,叫「反彈」更準確。
但基本上不要對「超越常規的,額外的消費」抱太多期待。
我更擔心的是疫情中的「佛系心態」,會長遠地影響消費經濟。
大家都知道,日本這幾年流行「低欲望社會」,就是年輕人追求「無欲無求」,飯隨便吃兩口就好,房子根本不想買,衣服以簡單、平價為主,追求「極簡生活」「斷舍離」「小確幸」。
其實,中國的「佛系青年」「宅文化」在95後和00後中也非常普遍,疫情期間,遊戲產業十分火爆,王者榮耀、和平精英,以及SONY的PlayStation都有很好的銷售。
這種文化一旦形成,互聯網的便利,宅經濟的舒適,會使得年輕人更懶得出門消費。
這種心態和文化,值得我們警惕。
08
在線經濟,會摧毀線下實體店嗎?
疫情加速「在線經濟」爆發,對大型商超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很多人擔心線下經濟會被摧枯拉朽般瓦解。
如何重振實體經濟?
有一個可以借鑒的「小招數」:
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小便利店就會越來越火爆。
歐美、日本、中國臺灣地區等,遍地都可見各種小便利店。
歐洲的便利店占零售額的5%-6%,而中國只占不足2%。
大概3000人,就可以維持一家小便利店的生存:日本有1.24億人口,有5萬多家便利店。
美國是3.3億人口,有15萬多家小便利店。
按照這個數據推算,中國14億人,按照6000人一家店的數據保守估計,也需要20萬個小便利店。
所以說,小便利店其實市場是很大的。
而且,這幾年全國各地都流行「都市圈」,「15分鐘便民商圈」等概念。
上海很早就有這個提法,濟南也要求,要到2021年,在中心城區共計布局114個「15分鐘社區便民商圈」。
全國各地這類政策非常多,北京甚至在2018年下發19條舉措,對便利店的註冊、審批進行放開,對新開門店最高給予500萬元的補助。
這也是天貓、京東,全國布局小店的策略和思路。
社區小便利店能夠隨時讓你買菜、買水果,買生活用品,比京東還快,而且缺口也比較大,未來的潛力值得大家思考。
09
疫情之後,最具增長潛力的行業是?
除了新工作模式、在線模式會有大幅崛起之外,疫情之後的社會,其實基本上等同於常態化社會。
盡管國際格局會改變,大國博弈會有新形勢,但從中觀的社會、企業層面來看,仍要追求常態化發展。
在中國做企業、做商業,很重要的一點在於:你要看清大趨勢,在「大趨勢」中找到「小趨勢」。
按照清華大學教授魏傑的說法,未來有3大支柱產業:
1,戰略性新興產業
2,服務業
3,現代製造業
回顧改革開放40年,那些成功的企業,都是抓住了時代的趨勢。
就像張瑞敏說的:「海爾只是踏準了時代的節拍。」
這三個「大趨勢」下,一定會有無數的「小趨勢」。
比如說新能源、新材料、智能機器人、節能環保等,都屬於戰略新興產業之一。
所以說,做商業看《新聞聯播》很重要,要理解國家的戰略規劃。
另外要理解時代訴求,在一個成長性領域,做精、做深,紮根下去。
現實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比如節能環保領域的污水處理;製造大飛機的特種鋼鐵;最近特別火的「互聯網 醫療」;
電視劇《安家》的現實原型YOU 公寓,就是抓到年輕人的「租房升級」的訴求,打造「家」氛圍的訴求。
再比如「消費養老」興起、托老所興起,智能汽車充電樁興起等等。
「大趨勢」 「小趨勢」這個思路,值得大家研究。
10
該如何看待未來5-10年?
丘吉爾的成敗告訴我們,越是至暗時刻,越要堅持下去。
疫情之下,很多人承受著大量的挫折和痛苦。
但是六和集團創始人曾經說過一句話:
「凡事往好處想、好處做,就會有好結果。」
陳春花老師曾經舉過一個例子,就是2003年時候,她出任六和集團總裁,一上任就遇到很多困難,生產無法進行,出口的農牧產品因為「非典」被日本退回。
春花老師趕緊帶領企業自救,幫企業完成了出口和內銷並舉的業務結構轉型,實現100%的增長。
所以說,有積極心態,遇到任何變化都可以看到機會。
未來就是不確定的時代,黑天鵝其實是常態,如何應對?
《公主日記》中有一句話:
勇氣也許不能所向披靡,但膽怯卻根本無濟於事。
對於未來5-10年的經濟,日本大前研一說,未來是「低增長社會」。
也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經濟新常態」。
破解這種新常態,需要三方努力:
國家層面,繼續深化改革,讓市場和制度紅利,承接先前的人口紅利;
企業層面,要知道「低增長」不是不增長,市場高度成長你需要「跑馬圈地」,市場常態化你就要紮實品質和品牌,做不可替代的「差異化」。
個人層面,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徵。
70多年前,抗日戰爭都沒有打贏;40多年前,還沒有改革開放;今天這個時代,是歷史上少有的「充裕社會」,人們不再食物短缺,並且集體富裕,更應該看重的是個人價值。
每個時代,都有它的難處,亦都有自己的英雄。
希望你能夠成為,自己的英雄。
參考資料:
[1]. 中信出版社,施展《溢出:中國製造未來史》
[2]. 機械工業出版社,陳春花《危機自救:企業逆境生存之道》
[3]. 中信出版社,魏傑《中國經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