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二手物交易平台賣貨月賺人民幣8800,就靠「信息差」三個字

本文提及的「某魚」指的是「閒魚」,阿里巴巴旗下的二手物交易平台。

來源:維小維生素

微信id:Weixiaowei6

作者:藍田

「因為你說的【信息差】,我摸索出了一條副業方法,這個月在某魚賺了8800!」

不知道你們看了這句話什麼感受。

當時正在認真看書的我,收到這條消息立馬穩不住了,合起書跟這位來自小紅書的讀者聊了半小時。

然後就感慨,有時候真的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總有人可以把文章觀點和想法變成切實可行的實際行動,打通了一條屬於他自己的副業收入之路。

不賣關子,直接說他的做法吧。(經讀者同意,我將這位男生的做法分享出來,避免利益衝突,隱去具體品牌)

這位男生大三在讀,加上疫情沒開學,所以除了網課就是研究方法,最終真的實現了,通過「信息差」三個字賺錢。

1.

第一條路 

他發現小紅書上很多人對表這個飾品情有獨鐘,無論是學生還是已經工作的人,似乎都特別喜歡買表買包。

但名表名包少則千元,高則上萬,不是每個人都買得起,於是「同款」就變得很活躍。

很多年輕人會在小紅書等渠道找三四折明顯不是真貨的同款,這就是需求所在。

發現需求後,他第一時間找貨源,做對比,做分析,又把所有貼吧,小組等用表格做統計,最後寫通稿去引流。

接下來,信息差就出現了。

同樣是賣一件商品,小紅書賣500,某魚可能只需要100。

就好像可樂在酒吧賣20、在超市賣2塊一樣。利用價差他就已經可以賺到了一筆。

(注意,他是直接告知是同款仿製品,而不是掛羊頭賣狗肉。買家心知肚明)

2.

第二條路

有人賣同款,就有人賣高仿,賣假貨,那這時候就產生了一個新的需求——鑒定。

很少有人願意去專櫃。一方面是不方便,另一方面是去了是假貨比較尷尬,所以他開通了一個鑒定服務。

名牌表,名牌包,都可以通過十幾張細節圖片來判斷真假,收費也不等,而這一項也是我沒想到的。

據他說:「很多都是女生收到禮物以後來鑒定,而這些人裡面,有一多半收到的是假貨,我也是驚呆了。」

不過也側面反應一個問題:如果你已經開始對對方產生懷疑,那麽結果往往就是最壞的那個。

3.

第三條路

每天統計數據,他發現了一個問題:某魚上很多商品都是某寶也有的,但有一些便宜,有一些更貴,相同的是,無論哪種,都有成交記錄。

所以呢?這就是一種刻板印象。

大家都會有自己的認知,比如天貓你會覺得有品質一些,略貴,某寶就比較普通,而某魚和某多給人感覺就是全網最低價。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提到過的木門,我一直以為木門只能去建材市場,結果偏偏有人主要渠道就是某魚。

了解這個信息後,他開始了選品之路。最終確定了10款商品去運營,直接就在某魚上架,來了來了,不用押金開店的生涯就這樣來了。

4.

第四條路 

前面提到,這個男生是大三在讀,很多同學已經開始準備考研,所以各種資料和真題就成了共有的需求。

他用了三個晚上把他認為的五個熱門專業資料都整理了一遍,大多來自免費公眾號,也有少數是從某魚買的,然後花錢買了一個某盤會員。

接下來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躺賺。

當然,在此之前,他還做了兩件事:

一個是寫精準文案並作圖,與其他賣同類產品的人做區分,讓用戶覺得即便他貴,也貴的靠譜在理。

第二是將所有有可能的渠道全部發布一遍。不得不說,這一波操作也太穩了。

此外,他還用了一些方法讓自己的貼子排名靠前。

結果,你懂的,他同學的朋友圈,都是轉介紹的對象,他一次勞動,就躺賺了好幾千。

老實說,看完這一頓操作猛如虎之後,我感慨啊:信息差可以創造的副業收入,甚至不需要你有特殊的技能。需要的,更多的是一個人的耐心和思考。

有需求就會有市場,有市場就有信息差。 

但遺憾的是,有人是買單者,有人是創造者。

閱讀原文

阿里和騰訊雙雙跌出了全球十大市值公司

xxx

狂飆十年的中國互聯網光環不再(穩),我想去國企

xxx

在人潮爆多的廣州火車站旁開小超市能掙多少錢?

xxx

讓騰訊蒸發3800億人民幣的那篇官媒文章已經刪了

xxx

除了罵裁判,中國互聯網八大平台都是怎麽看奧運會的?

xxx

封號、破產、裁員,亞馬遜中國賣家的艱難60天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