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位退休工人用12年雕出3D版《清明上河圖》

本文來源:人民日報、新湖南新聞

作者:彭斌

12年,4380個日日夜夜。

湖南衡陽市退休工人馮樹元,用自己的執著和毅力將《清明上河圖》通過立體鏤空的雕刻技藝,再現在總長7米,寬0.7米,高25公分的樟木之上。

自2008年,筆者獲知馮樹元雕刻《清明上河圖》的消息後,用了9年時間連續關注,並記錄了他的創作歷程。

2016年10月15日,衡陽拖拉機廠退休工人馮樹元(右二),歷經十二年創作的《清明上河圖》雕刻作品正式完成。

2016年10月15日上午,當鑲嵌在四塊厚重樟木底板上的立體《清明上河圖》雕刻組裝好後,第一次擺在馮家門前時,周圍的鄰居們立即圍了上來。

四塊木板上,騎馬的官吏、叫賣的小販、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城邊乞討的殘疾老人。數百位木雕人物神情各異、惟妙惟肖,還有駱駝、馬匹、城樓、屋舍,近千個物件羅列其上。

這件浸透了馮樹元夫妻十二年心血的立體木雕,不僅讓人驚嘆,更抓牢了人們的眼球。

2008年11月28日,馮樹元雕刻的《清明上河圖》第一段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清明上河圖》是大陸歷史上最珍貴的一幅佳作,要是有人能將其立體地展現出來就更好了。」2004年,出差的馮樹元在火車上與一位乘客的閒聊激起了他的創作欲望。

馮樹元原是拖拉機廠的一名退休職工,並非木工出身,年輕的時候最多用木材釘桌椅,此外從未學習過木工技藝。

沒有參照圖,跑到了廣州;缺少樟木,尋遍了周圍縣市,甚至連手中用來雕刻的工具,都是從車間及家中翻出的廢棄銼刀、鋸條、縫衣針。十二年來幾乎木不離身,刀不離手。多少次通宵達旦,多少次和衣而睡,多少次劃傷了臉也渾然不覺。

2008年11月28日,馮樹元展示自制的簡易雕刻工具。

「以生命為磨石,蘸十二年夕陽,鐵杵終成針……夏裹一身汗跡,冬夾兩懷抖顫,手指閃血光,胸前顯刀痕。」在作品全部完工後的2016年重陽夜,曾經的文藝青年馮樹元寫下了自己的感懷。

2013年11月20日,馮樹元夫妻倆正在商討雕刻的細節處理方法。

筆者當時建議,能否重新雕刻已經上漆的一米多成品時,馮樹元道出了自己的無奈。

2012年大年初一,馮樹元在連日雕刻後,突發腦溢血倒在了雕刻的木桌上。大病痊愈後,63歲的他不敢再拼勁高強度作業,只能一邊定期檢査一邊定時定量雕刻。

2013年11月20日,馮樹元家掛滿了雕刻好的部件。

然而,2016年10月15日,當筆者第一次見到拼裝完整的《清明上河圖》雕刻時,驚奇地發現四塊木板上的所有雕刻顏色一致。原來,為了統一作品色澤,年近古稀的馮樹元又用了三年時間將本已雕刻好的第一段重新雕刻了一次。

「如果有人將這件作品收藏,我將開始用立體雕刻的形式重現圓明園。因為圓明園是我們的恥辱,但恥辱也是財產,我想以此警示後人時刻不忘強國。」馮樹元用顫抖但依然有力的聲音說。

2013年11月20日,馮樹元撩起自己沾滿血漬的衣服。

2013年11月20日,馮樹元正在雕刻《清明上河圖》中最具代表性的虹橋。

2013年11月20日,馮樹元正在對比自己雕刻的兩種「樹」。

2016年10月15日,馮樹元向大家介紹他的作品。

2016年10月15日,馮樹元在組裝自己的作品。

2016年10月15日,馮樹元在對自己的作品做最後的檢查。

簡易的工具和精細的雕刻。

立體鏤空木雕《清明上河圖》局部。

閱讀原文

微信號:people_rmw

廣東小伙子創作「核酸檢測上河圖」

xxx

AI還原古畫中宋朝皇帝的長相,最接近真實的樣貌?

xxx

【社會主義賽博龐克】2098年的中國是什麼樣子?

xxx

中國多地大雪紛飛,北方人民發揮創意,在雪地打造「迷宮」、作畫、造飛機和航母

xxxx

【科技向善】杭州中學生自製AI智能項圈,讓患有阿茲海默症的外婆能記起親人

xxxx

iPhone4被做成標本了,當紀念品出售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