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中國人的一天
微信id:
圖文:喻塵、張偉
棠下村是廣州天河區東部一個巨大城中村,這裡聚集了成千上萬做著「廣州夢」的人。
有的人甚至是改革開放的第一代南下拓荒者,而一代又一代尋夢人的疊加,成為這座都市村莊的人群構成主體。
在這個小村莊,生活著上萬名河南計程車司機,他們是這裡成片居民樓的主要租戶。
▲棠下村街巷繁密,人流熙攘,「握手樓」舉目皆是。
▲毛澤東主席1958年曾視察過棠下村,如今的棠下村已今非昔比。
▲每天下午四、五點,在棠下村外的科韻路和棠德南路,都停滿等待換班的計程車。
▲準備接晚班的閆付昌,和交班的計程車司機們打著招呼。
▲閆付昌來廣州打拼已經十多年。
不久前,坐了近20個小時火車的閆付昌,回到了河南省扶溝縣的老家,他每年總有幾次往返於廣州與老家之間。
這一次,他是因為送就要升入大學的女兒到鄭州讀書,還要處理幾件在鄭州的事情,找人詢問能否在鄭州辦到購車的牌照。
在廣州開了多年計程車之後,他開始為返鄉工作和生活做著打算。
▲閆付昌去年從佛山買了一輛粵Y牌照的藍鳥,跑了一段時間專車和快車。
「外地車在廣州不好跑啊,接了單有時乘客一看不是本地車就取消單子。」
他堅持跑了幾個月,生意時好時壞。
2016年春節後,他跑到離老家近的鄭州,托一位中學同學在一家銀行找了保安的工作,可是,太低的薪水沒讓他能夠堅持太久。
閆付昌在鄭州做了幾個月保安之後,又轉回了廣州。
回到廣州後,他很快就又找了一輛計程車,做起了夜班代班司機,每天早上五點交班,睡到下午三點起床,下午五點接晚班。
開計程車多年起早貪黑,閆付昌的身體也不是很好。
▲凌晨四、五點是交班時間,棠德南路上交班的計程車整齊停放,同時也催生出附近的洗車、維修等行當。
▲凌晨時分,棠下村的餐館燈火通明,坐滿下晚班的計程車司機。
▲付昌和好友楊建偉,在交班後都要聚一起喝上碗家鄉味道的胡辣湯。
▲付昌暫時和老鄉合租,原來租住的單間房,借給了同開計程車的好朋友一家。
他說需要多掙些錢供養女兒讀大學,他把以後的希望寄托給了兒女。
「開了這麼多年車,腿可能有點毛病了。」
他開車的過程中,時不時地會敲打幾下右腿,有時就是下意識地,他覺得也只能再堅持開幾年車了,以後需要尋找新的生路。
▲閆付昌的大哥閆房已經59歲了,2004年剛來棠下時也是開計程車,在2014年10月就轉行開起網約車,是棠下村最早一批轉行的。
▲閆房每天中午要收車回家吃飯,老伴在家料理家務。
▲閆房出車時都換上乾淨的白襯衣。
▲閆房已經在廣州買了房,買了車,還有了一些積蓄,這如果與老家同村的同齡人比起來,他覺得已經很滿足。
「雖然勞累辛苦,每天要開十多個小時的車,但現在也算是吃喝不愁了,後面的生活也有著落了。」
靠著河南人的勤勉、老實肯幹,他和眾多同鄉司機一樣,用勞力得到了回報。
▲閆房晚上收車回來,總要到隔壁小區的花園去健身鍛煉。他雖然年紀有點大了,但身體很好,能夠躍上單杠,迅速翻上幾圈而一點都不累。他期望能多開幾年網約車。
▲閆付昌的二哥閆付啟,是最早來廣州開計程車的,現在已經轉行,經營著4家超市。
閆付啟1998年從河南省扶溝縣古城鎮的老家來到廣州棠下村時,當時這裡只有8輛計程車是河南人開的,廣州計程車市場上,還是湖南攸縣人的天下。
閆付啟就開上了8輛中的一輛,那時的計程車生意非常好做,每月可以做到人民幣一萬多元的純收入。
對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河南鄉親來說,廣州的計程車市場上「遍地都是金子」。
於是,老鄉帶老鄉,兄弟帶兄弟,閆付啟帶來了哥哥閆房和弟弟閆付昌,扶溝縣的帶來了本縣本鄉本村的鄉親,而西華縣的就帶來了本縣的鄉親。
很快,幾年過去,湖南攸縣人轉向深圳計程車市場,而河南周口扶溝和西華兩縣人占據了廣州計程車市場,廣州80%的計程車被河南周口人掌控。
原本是天河近郊區的棠下村,逐漸演變成了「河南村」。
胡辣湯、燴麵等河南風味的小吃美食開遍了這座嶺南村莊,走在其間,頓覺恍惚。
▲在棠下的街巷,隨時都會遇見河南老鄉,河南餐館更是隨處可見。
這是一個典型的棲居在城市謀生的農村兄弟的組合。
近20年來,從河南鄉村走出的閆家三兄弟,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力,完成了從農村人向城市人的轉變。
大哥閆房和二哥閆付啟都在廣州買了房子,一家人都安穩地在廣州生活,閆付昌也在家鄉的省城鄭州購買了房產。
▲47歲的李國群來到棠下村的日子,他清楚地記得是2000年的5月6日,以前,他在浙江、福建等地開過貨運、工程車,而來到廣州後的第三天,他就開上了計程車。
在一連做了15年的計程車司機之後,2015年12月,李國群從計程車司機轉入網約車平台,做上了專車司機。
▲李國群的兒子3歲時就被父母帶到棠下,現在已經在廣州工作。
▲弟弟李國征比李國群小5歲,比李國群來廣州晚了一年。
剛來廣州時,哥哥每天晚上帶弟弟熟悉路線。
在哥哥的帶領下,弟弟也開起了計程車,一直幹了14年後,他和哥哥差不多時間轉入了專車司機的行列。
▲李國群兄弟倆,經常和同鄉的計程車司機聚會敘舊。
像李家兄弟一樣,哥哥帶弟弟、父親帶兒子、親戚帶朋友的形式,一批批從河南故鄉來到廣州打拼的河南籍司機,逐漸成為一個非常龐大的聚落。
一開始,計程車是他們棲息的樹枝,慢慢地,他們有的轉入其他行業,獲得更好的謀生機會。
而現在,網約車成為他們棲息的又一棵大樹。
▲牛福生(右)兄弟倆堅守在傳統計程車的行業,哥倆輪換班,每天下午5點交接班。
▲牛福生2003年到廣州單身打拼,開計程車,一家人只能利用孩子們暑假從河南老家來棠下團聚。
隔年福生的計程車就要到期,他準備看看情況發展再做打算。
▲棠下村外的科韻路旁,同鄉的專車司機和計程車司機,邊擦車邊聊天。
▲傍晚時分,很多下早班的計程車司機和家人,到附近社區的廣場上散步和運動。
▲每到暑假,孩子們都從河南老家來到棠下村與父母相聚,街頭巷尾玩耍的孩子們,成了棠下村暑期的一道特別景象。
▲年輕的租戶從村裡人家的宗祠前匆匆走過,眾多的打工者和司機們在這裡居住生活多年。
▲入夜,稠密的棠下村透出點點燈火。
廣州棠下村,每一天都有很多網約車和計程車司機的故事在發生,他們在這裡尋找著生路。
在這裡,傳統計程車和新興網約車融合發展,展現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轉型的獨特圖景。
[irp posts=”9066″ name=”中國各地都在改造,新華社捕捉安徽一座百年城中村的最後記憶。”]
[irp posts=”9948″ name=”中國城市仍在不斷發展。看山西太原這座城中村的拆遷前後,對比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