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漸醒】鏡頭下的市井百姓,都在努力讓生活恢復到之前的樣子

武漢漸醒丨圖集

▲2020年4月6日,武漢漢口江灘,摘下口罩奔跑的人。

傑西稱自己是武漢仔。

平日里喜歡在街頭閒晃、拍照。

她把江城的日常捕捉進鏡頭里,日常中散著煙火氣。

去年熱播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有一個細節讓她印象深刻。

主人公張小敬提到一個喜歡違反宵禁,夜里爬上城牆對月吹簫的長安人。

這場景讓她想起秋日的夜里,她走在長堤街,抬頭看見月亮和一戶人家房頂曬著的棉被。

這棉被曬完太陽,又曬起了月光。

這是她眼裡的市井生活。

來源:極晝工作室(搜狐新聞旗下)

微信id:media-fox

作者:高佳

在家隔離一個多月後,3月初,她報名參加社區志願者,那里的居民大多是低保戶,殘疾人和老年人。

她將相機對準了日常生活裡的武漢人:

那個穿著綠袍紅鞋,只為下樓買雞蛋的女人;

那個在面館圍欄前大口吃面窩的男子;

那個愛寫字,在果架上填滿提示的水果攤主……

傑西從鏡頭裡看到,武漢在漸漸甦醒。

武漢漸醒丨圖集

以下是傑西的口述:

小區外的草坪上,一只貓死了很久,顯得與這大好春光格格不入。

每天出門我都要路過那里,也算見證了那只毛色棕黃、體態略胖的貓乾癟腐爛的過程。

到了社區忍不住和同事分享這只貓的悲慘遭遇,哪知同事說:「人都管不過來,哪還能管貓?」

我在社區做志願者,現在剛做滿一個月。

需要志願者的地方,一般疫情比較嚴重。

最早我被分到的社區,離武漢市中心醫院八、九公里路遠,主要工作是幫忙維持秩序,勸阻出來閒逛的人,讓他們趕緊回家。

那時候的武漢不像現在,氛圍還是緊繃的,在我生活的小區,基本上沒什麼人下樓。

所以剛到那社區去的時候,我覺得還挺新鮮。

他們的房子年代久了,樓跟樓隔得近,看著住得密集,鄰里之間的關係熟絡,在樓下碰面時會點頭示意。

跟我們小區很不一樣,3月3號,我做志願者的第一天,小區里就有下樓遛狗的,有在網上團購了菜之後,下來取菜的,還有下來搶便宜雞蛋的,場面一度擁擠。

那天下午,我在眾多下樓拿團購菜的人里面,看到一位很紮眼的女士,40歲左右,穿著墨綠色的長款外套,配了雙猩紅色的高跟靴。

大家都在為「吃」犯愁,出門穿睡衣的多,毛茸茸的那種,再趿拉個棉拖鞋,就她穿得特體面。

我看著她買了一兜雞蛋,又去前面的超市轉了一圈,再拐回來。

路過一個巷子的時候,還駐足了大概10秒鐘,她橫著肩膀往里看,我也不知道她在看什麼。

她回家的步伐就那樣不緊不慢的。

武漢漸醒丨圖集

▲下樓買雞蛋的女人。

武漢漸醒丨圖集

▲出門遛狗的男人,他的羽絨服看上去也很潮,像時下流行的oversize麵包服。狗可能太久沒下樓,非常興奮,左蹦右跳。

剛做志願者的時候,我處於非常戒備的狀態,穿防護服,戴著口罩、帽子,只露一雙眼睛在外面,不想靠人太近或者跟人進行言語上的交流。

這種情況只持續了兩天,兩天後我被調去了另一個公租房和廉租房社區。

朋友聽到消息都說:「你最好小心一點,那個地方比較亂。」

在我去之前,這個社區的死亡人數已經達到12個,確診的有66個。

如果沒有走進這個社區,你可能覺得,它在城市里的眾多樓房中沒什麼特別,模樣也是現代的,但走進樓道里面,就會發現簡直「別有洞天」。

這個社區的樓房構建一般是8戶連排,或者6戶,有點像筒子樓,但又是電梯房。

居民養雞養狗,動物就在樓道里拉屎拉尿,味道很大,戴著口罩也能聞到。

我的工作變得複雜了。

首先被派去做入戶排查,這里的居民大多是低保戶,殘疾人,老年人,我們先查住戶的基本信息,看對不對得上,然後問體溫,再問是否是低保戶、重症殘疾人,這一類人需要社區多加關注。

第二部分工作是登記物資,社區設了幾個點,擺一張桌子,上面寫「物資登記」,居民就絡繹而來,登記一些藥品,還有生活物資。

最近又新添了一項工作,給他們辦理復工出入證,只要出示公司的復工說明和個人健康碼就能辦。

武漢漸醒丨圖集

▲到社區重症藥窗口取藥的老人,手上拿著醫保卡。

社區整個就散發著優哉遊哉的感覺。

坐在物資登記的台子後面,我看見一個下樓遛彎的男士,穿得隨意,外套包不住長長的T恤衫,可能已經在家里待了很久,也沒打理自己,突然想下來轉轉。

我在那兒坐了很多天,這個人還是第一次見。

也有很多面孔每天都下來晃,對他們來說,遛彎可能是一種習慣性行為,一項社交活動,即便現在社交有風險,還是忍不住。

「煙也可以殺毒曉得吧,吃煙的人不得肺炎。」坐在圓形石墩上抽煙的男人率先打開話匣子,他的煙友則表示,因為封城,副食店老板進貨也困難,買不到平常愛抽的煙,一個月低保拿到手六、七百塊錢,現在也只能吃點平價煙,10塊錢左右的。

小區里的獨居者不少,很多人會選擇與狗作伴,進而還在社區里衍生出一種養狗社交。

「你屋里這個狗子身材還可以啊。」我見一個牽著自家狗的女人看著別人家的狗感嘆。

有個人每天下樓都帶著他的狗,騎著電瓶車在小區里轉上四五圈,不知疲倦。

社區又像一個開放式舞台,就算在這種時候,也能供人們展現自己的個性。

每天看居民的穿搭,我還會覺得他們擁有的一些單品,都挺吸引我,雖然大家的經濟條件不是特別好,但我想他們也絕不全是因為便宜,才把它買下來。

武漢漸醒丨圖集

武漢漸醒丨圖集

武漢漸醒丨圖集

武漢漸醒丨圖集

武漢漸醒丨圖集

武漢漸醒丨圖集

▲社區老人肖像。有的帽子上是耐克的標誌,有的帽子上寫「不棄」,有的寫「keep calm and love」。

早前,社區里最緊要的問題是解決大家的物資需求。

有時候,我走到社區,就會聽見有人爭吵。

至於吵的原因,比如朋友圈里有旁的小區人曬,今天又買到了新鮮菜,買到了愛心肉;或者不會上網的爺爺奶奶聽新聞里說有的小區發了免費的麵包,又發了免費的草莓,他們看在眼里,就跑來問:「我們這邊為什麼沒有?」

我有朋友在另一個社區做志願者,那邊幾乎每天都有10塊錢的愛心菜,居民對於便宜菜的需求基本可以得到滿足。

但我在的這個社區不一樣,超市里賣的黃瓜,兩根要10塊錢。

這一個月里,社區只發過一次免費愛心菜。

「免費」二字能勾起不少居民強烈的出門欲望。

「你們這發的都是青菜,有沒有肉啊?我看網上別的小區都有肉和雞蛋,我們小區怎麼沒有?」

「發了菜想肉,發了肉還想錢的!」

居民對於生活物資的需求非常具體,要把芹菜才可以炒瘦肉,有活魚才能煮湯,就差那一口。

還有人不吃豬肉,有別的定制需求:「我是個回民,我就是不吃豬肉,到現在了牛肉都沒見到。我跟社區說了雞鴨都可以,兩個月沒吃肉了,我們是老人,也不會用手機。」

在我自己居住的那個社區,如果要買愛心肉的話,就在微信群里接龍,用這些比較現代的方法。

但在這兒,我們要拿紙筆登記,再放進電腦留檔,效率比較慢,整個流程周期又長。

有阿姨三番五次找社區志願者投訴肉到得太慢,不少居民更是選擇去社區退款。

有多少人投訴,就有更多的人前來預訂平價肉,等就等,萬一「好運」降臨了呢?

五十塊三毛買五斤肉,有人給五十塊現金,三毛錢則用微信轉帳,問其原因,說微信里已經沒有錢了。

武漢漸醒丨圖集

▲3月上旬, 社區里面賣菜的商店,鐵門是拉下來的,但如果敲門的話,也能買東西。所有的交易都在這個小口底下進行。

在社區里能見證不少離別的對話。

有一個老人,下樓來登記平價肉,說很久沒吃到了,登記完,在旁邊的椅子上坐著休息,有認識他的人跟他打招呼,問:「拿到了骨灰沒有?」他的老伴2月份走了,「還沒有,走了都快一個多月了,骨灰都沒有拿到。」

有個阿姨又問:「他們給她穿好衣服了嗎?」他說:「沒有給她穿好衣服。」

當他們用非常平靜的語氣,仿佛在聊「今天天氣怎麼樣」一樣,聊這樣一件關於死亡的事情,我就覺得好像有個東西錘了我一下。

武漢漸醒丨圖集

▲2020年4月6日,武漢勝利街,圍擋後面的殯儀服務中心。

後來清明節快到了,有人要去扁擔山買墓地,我們要給他們開出入證。

說起去買墓地,或者說起家人走了,要去看看,他們大多特別平靜,言語之間遠沒有急需帶老婆去看病的男人和想要騎電瓶車去醫院給孩子送飯的老人焦急。

好像這變成了可以被接受,也不會讓人感到憤怒的事情。

武漢漸醒丨圖集

▲這家殯儀店關著門,但門口留了很多電話號碼,寫著:「人在附近,打電話馬上來。」

每天騎車上下班,正常路線要花38分鐘,但我喜歡繞著彎去拍照片,所以一般要騎兩個多小時。

在路上能見到很多有意思的場景。

前段時間,居民還不能出小區,很多小區圍護欄,在護欄旁邊堆上共享單車,擺成寬七八糟的形狀,防止大家翻出去。

但很多時候,這不構成一個障礙。

有一回我路過一個小區,見一位原本在路口站著的男士,突然轉身,踩上共享單車,跨過護欄,回到小區里。

武漢漸醒丨圖集

有幾個朋友都說,看這張照片,以為他是要翻出來,為了自由和新鮮的空氣。

實際上,他把外面的世界看夠了,現在準備翻回去。

我把這張圖片發在Instagram上,沒想到有個紐約人留言:「你一定要接著拍照,把照片放上來,這些照片給了我希望,讓我覺得紐約可能也會度過更加艱難的時光。」

我還從來沒想過,我的照片會給別人一種希望,記錄這個城市只是我個人的一個習慣而已,沒想到疫情變成全球事件之後,會得到這樣的反饋。

最近,無疫情小區的居民可以憑健康碼去超市購物,終於能夠出門的武漢人走在路上,手里都提著大包小包的東西。

我看到街上騎自行車的人,背後摞著三袋大米。

我還到武漢平常特別熱鬧的一條小吃街看了看,有兩家店開了門,一家是賣粉面的早餐店,另外一家是黃陂三鮮,賣肉圓子的。

武漢人過年愛吃肉圓子,這家店年前特別緊俏,門外排兩三米的長隊,現在還沒什麼客人。

最早開門營業的一批店就是早餐店,在武漢,大家對早餐的需求旺盛。

家里做的熱乾麵,不管怎樣做,就是沒有外面的香。

現在,知名連鎖品牌,像「蔡林記」這些,不少都開門了,但當地人愛吃的、口口相傳的老店,大多還沒開。

武漢漸醒丨圖集

▲2020年4月3日,武漢漢正街,用載貨推車載小孩的女人。

武漢漸醒丨圖集

▲和爸爸媽媽出門採購的小朋友,爸媽手上都拎了很多東西,所以這個行李箱由他負責。

前不久,有媒體找我約片,說拍一些城市的煙火氣。

我想在武漢,煙火氣無非是早上吃過早,晚上吃燒烤。

跟朋友打聽,說有一家地道的早餐店叫老地方面館,現在已經開門了。

我早晨6點鐘趕過去,他們家門口圍著黃色圍欄,如果路過不仔細看,圍欄會完全擋住視線,這家店就能被「偽裝」成沒有開門的樣子。

但周圍的氣氛又透露著它已經營業了,外賣騎手,附近的居民,進進出出的人挺多。

店里賣牛肉面,牛肉粉,熱乾麵,熱乾粉,還有面窩炸物。

武漢人吃熱乾麵,喜歡配個面窩下蛋酒,現在沒有喝蛋酒的條件,但面窩也足夠了。

我看到兩個年輕人,穿著睡衣來買,本身是可以拿回家的,但還是決定在這兒吃完,把碗放在門口停的電動車屁股上,隔著安全距離,扯了口罩,倆人就吃起來了。

武漢漸醒丨圖集

▲這位男士有點江湖氣息,吃得著急,已經很有武漢往常的感覺了。但口罩還勒在他的下巴上。

武漢漸醒丨圖集

▲燒烤攤前圍滿人。

還有位年長的男士,沒戴口罩就來了。

我問他:「怎麼不戴口罩?」

他答:「我就住在附近,吃過了就上去。」

下午去夜宵街,四五點鐘,沒有店鋪開門,但突然飄來煙,我趕緊蹬著自行車找過去,發現是個燒烤攤。

老板在烤肉串,攤前圍滿了人,外賣小哥也來買,他們邊等著邊拍照,我也拍,發在朋友圈,大家都問:「在哪?在哪?」

人圍上去也就持續了一陣子,很快就散了。

天黑的時候,有輛車路過,一個大姐邁步下來,走到攤前。

小朋友坐在車里指揮,跟他媽說:「我要五串!」整條街回蕩著他響亮的聲音。

武漢漸醒丨圖集

▲2020年4月5日,武漢天聲街菜場,女孩戴著口罩陪媽媽吃飯。

武漢漸醒丨圖集

武漢漸醒丨圖集

武漢漸醒丨圖集

▲夜晚巷子中的人們。

一間小小的水果攤也開了門。

我看到它的時候,它的主人正在一塊廢棄的木板上書寫。

他所在的這條街,只有這一家水果店開門,但他還是在做這第二塊招牌,寫上「新鮮精品水果配送」,留下電話號碼,然後把木板搬到離他家10米左右的地方。

他的店對面,有超市已經開門了,賣肉菜還有百貨,很明顯,他也想多招些生意,但用的方法那麼古樸。

這些出現在街道上的人,都在努力讓生活恢復到之前的樣子。

作為一個開門營業的店家,水果攤老板的防護措施做得也挺不錯。

他穿了一件短款的雨衣,大概希望起到防護的作用,小板凳上還貼了紙片:「非常時期,顧客止步,請自重。」

武漢漸醒丨圖集

水果攤的老板大概是個很認真的人,基本上給每一款產品都做了簡單介紹,或許也是個很愛書寫的人。

4月8號,武漢要開城。

但我聽社區說,往後這一個月,防控力度不會減弱太多,可能要等到五月小長假之後,才能解除社區防控。

武漢漸醒丨圖集

▲2020年4月6日,武漢漢口江灘,手牽手滑輪鍛煉的夫婦。

武漢的蘇醒應該是個漸漸的過程,就像照片上那樣,一開始可以拍到下樓遛彎的人,後來能拍到出門購物的人;一開始見到商店通過鐵門下的縫隙營業,現在早餐店,燒烤攤都開張了。

武漢漸醒丨圖集

▲2020年4月3日,武漢南岸嘴江灘公園,市民保持「安全距離」垂釣。

武漢漸醒丨圖集

▲2020年4月6日,武漢漢口江灘,晚上七點,知音號起航。

今天出門,我見路上竟然有三、五個小姑娘挽著胳膊一起走,好像「保持安全距離」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了,人一下就多起來,或許因為最近有商場開始營業,大家有了地方去吃喝。

武漢人的快樂好像正在回來,過年那段時間的黑暗遠去,日子好像已經準備好了要明媚起來。

不過現在的夜里,城市還是寂靜的。

那天晚上,我看到一個戴著浴帽的女人在公交站牌前等車,那兒只有她一個人,她背後的廣告牌閃閃發亮。

她的對面是一座高架橋,橋上面是一彎月亮,她正在抬頭看月亮。

空的街道,空的車站,月亮只照著她一個人,這樣的武漢可能以後都不會再見到了,希望如此。

武漢漸醒丨圖集

▲夜里,寂靜的城市,望月的人。

閱讀原文

被刪熱文 / 我是紅燒公主,離滬之後發誓燒完世界上所有的西葫蘆

xxx

中國多所學校發布通知,家長沒打疫苗,孩子暫緩入學。輿論抨擊呼籲叫停

xxx

廣東小伙子創作「核酸檢測上河圖」

xxx

越南報告變異毒株混合體,能在空氣中迅速傳播。鴻海在越南工廠即將恢復生產

xxx

四川醫院鼓勵打疫苗,創作「打疫苗」神曲走紅,打算要做醫院界的湖南衛視

xxx

不到一個月,印度疫情為什麼三級跳?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