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南京,滄海桑田,不過如此。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南京那些事(id:Nanjing-Story)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從前的日色慢,

車、馬、郵件都慢,

回到那個從前慢的時代,

只需要一張動人的老照片。

百年前的南京,

民國時期的南京,

竟然和現在完全不一樣。

滄海桑田,不過如此

1912年以後,改朝換代,城牆的功能退化,管理松懈,遊人慕名來到台城後,可以從雞鳴寺旁的大坡一直爬到城牆上,這條坡路很陡,幾乎直達城牆頂部。

從老照片上看到,大坡的一側是雞鳴寺,另一側就是武廟,後來民國時期的國民政府考試院。旁邊是大片的農田。

建國後,政府把大坡拆除了,成了雞鳴寺路,開了個城門,就是現在的解放門

破敗的台城,遠處紫金山,在藍天白雲下一片蒼茫。

汪偽國民政府時期的政府所在地,原為國民政府考試院。解放後為南京市政府,此門尚存。

民國時期的中央體育場遠眺,一片荒蕪,路邊的小樹稀稀拉拉,除了那幾座還存在的建築,幾乎找不到任何現在南京體育學院的樣子。

民國時金陵大學行政樓,也就是現在南大的北大樓。那時牆上還沒有滿滿的爬山虎,後面也沒有紫峰等大樓,但門前的空地和草坪還和現在一樣。

建造中的金陵大學東大樓,時間應該是1918年左右。那時的建築都好美,蓋一座是一個樣。

金陵大學的禮堂,至今還幾乎一模一樣,只是那時候更加空曠。

金陵女子大學,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師范大學。四周全是荒地和野草,背後還能看到山坡。而現在,這裡卻是南京最為熱鬧的地區之一。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樹木蔥鬱,孤塔聳立。後來這裡成為了靈谷景區,這座塔就被稱為靈谷寺塔

剛建好的中山大道,時間大約在1930年左右。這是站在中山門上望中山東路,20餘裡筆直的大道,那時路兩邊一片荒涼,現在這裡是南京最堵的路之一。

1910年,從進香河看北極閣。從明朝起,人們從這裡坐船可以去雞鳴寺燒香,故名。1959年,因城市建設的需要進香河改為暗河,上面修建了進香河路。

國民政府行政院,現在的南京政治學院院址,古色古香的建築,還有填上的雲彩!如果是彩色的照片,可想而知這張照片有多麼美!! 

胡家花園,晚晴著名的江南園林,一派古典意蘊。後屢遭戰火,今年終於復建,但也失去了當年的韻味。

上世紀20年代的大鐘亭和大鐘寺,那時候的鼓樓還是一片荒涼,大鐘亭在白雲下顯得淒涼而寧靜。

1879年的鼓樓,一個孤單單的黃土阜丘上,很是荒蕪,一條大道通往下關。

30年代的鼓樓,漸漸有了生氣,有了街市。不過現在早已不存在了。

1930年代的玄武湖,比現在要大很多,遠看就像是一片沼澤。那時候南京的文人墨客喜歡來這裡划船喝酒。

1944年的玄武湖,天光水影。

玄武湖的喇嘛廟40年代的玄武湖公園,彼時為「五洲公園」。圖為1937年落成的環洲喇嘛廟和諾那塔,和現在好難對上號。

1910年代的烏龍潭六朝煙水氣,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秦淮河,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夫子廟,沒有那麼商業的年代,安靜地讓人不適應。

1918年拆除之前的江南貢院舊影, 彼時的江南貢院是明清兩代的安徽和江蘇考生參加鄉試的場所,是全國最大的古代科舉考場。

棲霞寺,是至今保存相對完整的寺廟之一,但那時候更有古寺的感覺。

棲霞寺俯瞰,深山翠林中飛簷走壁,分外安詳。

1910年,建在山壁上的棲霞寺,有點奇特。

棲霞山的千佛巖還有時尚旗袍女郎,可惜後來千佛巖遭到了巨大破壞,沒留下什麼了。

30年代的流徽榭中山陵畔,典雅肅穆,煙雨蒙蒙,風景至今依舊。

遠眺明孝陵,那時候樹木矮小,一條彎彎的大路直通明孝陵。

明孝陵全景。

彼時的石像路,還是一個坡,現在石像還在,但環境早已天翻地覆。

明孝陵神道,空曠得像是一片荒地。

北極閣,那時候北極閣下面還有一片水域,現在鼓樓廣場那邊還有人工設置的水和噴泉,但是意蘊早已不同。

1889年南京午門,也就是現在的明故宮遺址,經過了各種戰爭,早已破敗不堪,荒涼得像廢墟。

明故宮,只有殘存的石橋和建築,還提醒著這裡曾經的輝煌。

明故宮之東華門,門旁還有河流。而現在這裡就只是一個沒有多少人想知道的小小的市民廣場,連城門也不存在了。

下馬坊,還能看到遠處的牌坊和近處的石碑,至今下馬坊還留著這些東西。但是和那時候的地形完全不同了。

莫愁湖,太淒涼了。或許只有這樣的莫愁湖才有莫愁女那般淒慘。

莫愁湖裡種著許多荷花,但人跡罕至。

浦口火車站,民國時期,中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見證了太多悲歡離合。

牛首山弘覺寺塔荒涼之中透露出的歷史感,這才是遺址的味,而現在往下面看全是樓盤、別墅…… 

陽山碑材,在歷史的變遷下,也許只有這塊大石頭能熬得住歲月的殘酷。

清涼山及其掃葉樓。那時候還光禿禿的,幾間房子紮在山坡上,像是遙遠的郊外

40年代初的中華路,右側為中華門甕城,空氣能見度太好,遠處可見紫金山。

40年代初中華門外的南門外大街,遠處為雨花台。長干橋於1937年被炸斷,日軍蹂躪的痕跡尚可辨別。

沒有梧桐的升州路,如今這些建築基本都在,只是遮天蔽日的梧桐早就將其淹沒了。照片右上角的建築就是美大紙行的樓,現在那個建築是熙南裡的一部分。

升州路南的彩霞街,滿滿的老城南的味道。

民國時代的升州路評事街路口,評事街的很多地方正在面臨拆遷圖中美盛紙號的建築依然留存,而今其是老城南居民最為熟悉的章雲板鴨店~

北門橋,石板路,悠長的小巷子,滿滿的都是各種店鋪,完全沒想到會如此繁榮。

1949,國民政府撤離南京

每次看到這樣的老照片

我都覺得有些傷感

那些或淒涼或淒美的風景

都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

而很難再找回記憶

而老照片上的人

大半也都沒能熬得過歲月

還好,有這些老照片

可以提醒我們

南京的滄桑巨變

提醒我們自身的渺小和偉大

閱讀原文

微信號:Nanjing-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