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普通話的時代,「官話」是怎麽玩的?

本文來源:短史記(騰訊新聞旗下)

微信id:tengxun_lishi

作者: 隋林

編輯您好,以前沒有普通話,人們怎麽溝通的?

看過一篇文章說光緒召見康有為(廣東人),聽他的長篇大論一句話都聽不懂。

那個時候也沒有新聞聯播看,也學不了普通話,現在一些廣東福建老人都不會說普通話,人們出遠門怎麽溝通呢?

古代沒有普通話,但有官話。

沒有聲音類資料可供復制,語音的傳承,在古代主要依賴圖書與口耳。

哪一種語音能夠成為「官話」,主要取決於誰在人際交往中擁有的權力最大

一般來說,這個「誰」就是皇帝,皇帝選擇在哪裡建都、選擇在哪裡生活,哪裡的的語音就大概率會成為那個時代的「官話」。

先秦的「雅言」,大體相當於一種以當時周天子所在的鎬京、洛邑地區發音為基準的書面語。

孔子周遊列國,依賴的就是「雅言」。

因為沒有語音保存工具,「雅言」傳播出去後,會與傳播者及接受者的地域口音發生結合,產生一些變化。

到了兩漢,朝廷的通用語「雅言」,就變成了皇帝所在的長安與洛陽地區的口音了。

▲圖:中國第一部辭書《爾雅》,「接近雅言」之意

東晉的皇帝與貴族集體南遷至金陵,他們帶去的「洛語」與金陵方言發音結合到一起,形成了「金陵雅音」

之後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朝堂之上都用「金陵雅音」。

讀書人想要去金陵做官,生意人想要去金陵發財,佛教徒想要去金陵傳教,都要學著說「金陵雅音」。

同期的北方,則因胡漢交融產生了另一種「中原雅音」

隋朝統一中國後,兩種雅音的存在很自然地給上層社會的交流造成了困擾,於是就有了公元601年的「長安論韻會議」,以陸法言為首的8位語言學者討論出了中國第一部韻書《切韻》,將金陵雅言與中原雅言折中兼顧起來,成為一種新的「中原正音」。

隋唐之人讀書做官、吟詩作賦,一度以這種口音為準。

但《切韻》的折中做法,與現實中唐朝皇帝所在的關中秦音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唐朝中後期,又出現了修正版的《韻英》《考聲切韻》,以關中秦音為唐代的口語標準音。

五代與北宋的政治中心首推開封,次為洛陽。

皇帝在哪裡,標準音自然也在哪裡,「河洛方言」成了當時「中原正音」的基礎。

南宋偏安江南,也仍以趙家皇室和南遷士大夫慣用的「中原正音」作為朝廷的通用語言,陸遊曾感慨「中原唯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大約杭州的「正音」已與當地的吳語產生了某種結合,才使得陸遊有這種感觸。

在金人統治的北方,「中原正音」與胡語結合,產生了另一個通用語言分支。

元朝曾嘗試全面推行蒙古話,未果。

元朝中期出現的《中原音韻》,大體是以大都話為基礎,也就是以元朝皇帝所在的北京地區的發音為準

朱元璋建都南京,推廣《洪武正韻》,自然是以朱熟悉的江淮方言為基礎

朱棣遷都北京,將數十萬南京人一並驅趕北上,改變了北京的人口結構與語音結構,這種新北京話,也就成了新的官話。

清朝入關後,一開始要求朝堂之上必須使用滿語,但不久之後也全面換成了明代的北京官話,不過,這種官話中摻入了不少滿語元素(比如「罷了」)。

▲圖:洪武正韻內文序言

清朝中期,由雍正發起,曾有過一場持續了大約80年之久的「官話推廣運動」。

推廣的原因是雍正發現自己聽不懂福建、廣東等地官員說話,於是要求兩省設立「正音書院」,教兩省官員學說標準官話,不能說標準官話者,不許參加科舉考試。

這場推廣工作持續到嘉慶時代,但收效甚微。

「官話」的主要服務對象,是皇帝及官僚士紳系統,旨在便利他們之間的溝通。

這也是帝制時代制定「標準音」的主要動力所在,以皇帝所在主要活動區域的方言為官話基礎,也是因為這個緣故。

到了晚清,知識分子的現代國家意識覺醒,才開始變「官話」為「國音」。

但在標準音的選定上,南北學者產生了巨大的分歧,出現了「北音派」和「南音派」。

北音派主張以北京話為標準音,南音派主張以南京話為標準音。

進入民國後,新政權成立了「讀音統一會」,由19省代表「每省一票,服從多數、逐字審音」的方式,確定了6500多個漢字的標準讀音,稱之為「國音」。

但這種國音需要民眾從頭學習,語言學家趙元任的評價是:「這種給四億、五億或者六億人定出的國語,竟只有我一個人在說。」

於是,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又推出了「新國音」方案,該方案「以現代的北平音為標準音」。

其實,無論是哪種「普通話」方案,其最終能否被全面推廣,成為全民普及通用的語音,主要取決於是否有合適的手段,將這種語音直觀地推送到民眾耳邊。

這也是為什麼普通話的普及,會與廣播、電視的普及高度同步。

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才是普通話最得力的推手。

▲圖:1912年,孫中山在香港總督府

回到文首的問題。

在沒有普通話的帝制時代,官紳與讀書人需要學習官話;普通民眾大多沒有學習官話的途徑,也沒有出遠門的機會。

如果必須要出遠門,最好掌握基本的文字書寫能力,如果不會說官話,也不掌握文字書寫能力,那必然是困難重重——事實上,即便到了民國,孫中山、蔣介石這樣的政界核心人物,也會因為沒有普通話可用,而在信息傳遞上陷入困境。

孫中山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幼時說的是粵語。

13歲到夏威夷,開始說英語。

回國後從事政治活動,又學會了官話。

據張永福回憶,孫平時講話「多用廣東方言或國語,對於英文,不輕易出口,演說時,亦不講英語」。

1912年元旦,孫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是用粵語發表的演講,據參加典禮的戢翼翹回憶,他對演講的內容「根本聽不懂」。

這大約說明,孫的官話水平比較有限,不足以應付這種大場面。

孫的官話水平如何,可以聽一聽下面這段孫的錄音。

音頻內容為「諸君:我們大家是中國的人。

我們知道中國幾千年來,是世界上頭一等的強國……」,文字較長,就不全文轉載了。

蔣介石一生說話,都帶著濃重的寧波方言(奉化方言)口音,學習新國音對他而言有不小的難度。蔣的寧波話演講,常讓聽者一頭霧水。抗戰時期流亡大後方的學生韋曉萍,聽過蔣的演講,她說:

聽了一個多鐘頭,蔣介石講了什麼,誰也不知道,反正我是一句也沒聽懂。一是他的那種奉化口音聽不懂;二是當時的擴音質量差聽不清。」

第二天報上刊出講話全文,韋曉萍才知道,蔣「講的是抗戰時期青年人應有的責任和努力方向」。

在四川參加過「游幹班」的黃開仁也回憶,蔣給學員訓話時,「講話是用奉化口音,我們不太聽得懂,最後由班主任王旭夫補充重述一遍」。聽蔣演講,實在是一個辛苦活。具體情形,可參考下面這段蔣的講話錄音:

不止演講,平常對話中,蔣的口音也常常讓人難以理解。蔣任黃埔軍校校長時,常找學生單獨談話。據鄭洞國回憶:

「他的浙江奉化口音,我聽起來很費力,所以不得不格外留意聽他講話。」

1944年,蔣到南開中學參加校慶,當時還是學生的唐賢可,正好見到張伯苓送蔣出來。

唐回憶說,「蔣介石的奉化口音我聽不懂」。

這種語言障礙,有時候會影響到公務的處理。有傳言稱,1933年,蔣打算起用被免職的徐庭瑤。

會面時,徐一再解釋之前領兵失利的原因,蔣用寧波話怒斥他「強辯」,徐錯聽為「槍斃」,嚇得不輕。

還有傳言稱,抗戰時期,蔣給顧祝同交代任務,對話務員說「要顧總司令電話」,結果接電話的是朱紹良,原來話務員把寧波話的「顧」錯聽成了「朱」。

這些傳言未必真實,但會有這樣的傳言,自然是因為眾人都覺得蔣的寧波話難懂,這也是他身邊有常有奉化籍工作人員的原因之一。

附帶一提,蔣介石罵人的口頭禪,並不是「娘希匹」。

「娘希匹」之說,出自唐人的長篇小說《金陵春夢》。

該書極愛讓蔣介石使用「娘希匹」一詞,凡描述蔣介石發怒處,皆可見到「娘希匹」的身影,受其影響,許多影視劇也有類似情節。

而據研究寧波方言的周志鋒考據,「希匹」二字,「是一個很粗俗的、寧波人個個心知肚明而口裏一般不說的方言詞」。

▲圖:蔣介石與他極為痛恨的史迪威合影

按說,蔣是寧波人,「娘希匹」是寧波的粗鄙罵人話,唐人在書中讓蔣罵「娘希匹」,似乎也很順理成章。

但據蔣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蔣最經常使用的是當時的國罵「混蛋」,而不是「娘希匹」。比如:

(1)1933年進入侍從室的汪日章說,「我沒有聽到過他罵娘希匹。有時實在氣極了,就露出句『混蛋東西』,我聽到他對王世和罵過幾次」。

(2)侍從參謀周振強回憶自己的挨罵情形:「(蔣介石)指著我的鼻子,破口大罵:』『你這個笨蛋,不分青紅皂白,隨便放槍……有時他罵我『混蛋』……」

(3)勵志社副總幹事侯鳴皋也回憶說:「據我所知,蔣介石發脾氣時,是要打人罵人的,經常挨講打罵的,首推侍衛長王世和。……此人貪汙腐化,曾被蔣兩次革職。蔣經常罵王『混蛋』」。

其實,這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無論什麼時代,無論是誰,只要是離開了家鄉出來闖蕩,都會很自然地投入國罵的懷抱,而不會繼續使用家鄉土罵。

因為別人聽不懂的土罵(比如「希匹」),是毫無殺傷力的,也是毫無意義的。

走出寧波奉化的蔣介石,身邊有寧波奉化籍工作人員,但更多被他痛罵的對象,肯定聽不懂「娘希匹」。

皇帝早就沒有了,「娘希匹」成不了官話。

蔣介石必須使用「混蛋」之類的國罵,才能切實傳遞自己的情緒。

參考資料

①《漢字漢語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②邵銘煌:《孫中山影音檔案與政治宣傳之探究》。

③陳蘊茜:《崇拜與記憶 孫中山符號的建構與傳播》,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④周志鋒:《「娘希匹」小考》,語文出版社,2012年。

⑤韋曉萍:《聯合•斗爭•堅持•勝利》,《魚峰文史(第13輯)》,1995年。

⑥黃開仁:《回憶解放前夕「游幹班」受訓經過》,《蒲江文史資料選輯 (第7輯)》,1993年。

⑦鄭洞國:《我的戎馬生:鄭洞國回憶錄》,東方出版社,2012年。

⑧唐賢可:《懷念張伯苓校長》,《張伯苓紀念文集》,1986年。

⑨言九林:《蔣介石罵人的口頭禪,並不是「娘希匹」》

閱讀原文

本來就是公務員的《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到上海市政府上班了

xxx

正黃旗是哪來的自信?

xxx

聊一聊精神病人張獻忠

xxx

中國人口2000年

xxx

我去成都的大三國志展,看拍向亂世的兩塊磚頭

xxx

民國時期,為什麼官民都只認貨幣「袁大頭」?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