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新浪科技
作者:李楠
新浪科技訊 3月26日下午消息,部分用戶的微信上線了「分付」功能。
據騰訊客服信息介紹,分付和其他類似的個人消費貸產品一樣,是一種可以先消費再付款的支付方式。
據了解,用戶在使用微信支付時,可以使用「分付」先付款,再進行分期付款。
開通微信分付和消費過程中,用戶無需提前申請分期,在支付時直接選擇分期即可。
支付時,用戶也不用提前取現,付款時直接選擇「分付付款」即可。
每期最低還款10%。
在利息方面,分付會按照用戶實際使用天數計算,還款時支付累計的利息。
還款後,本金減少,利息也減少。
隨借隨還。
此前,外界將「分付」和支付寶花唄進行比較,而實際上,「分付」對標的是花唄分期。
花唄相當於信用卡,而分付和花唄分期類似於信用卡分期,不同點在於,分付不是按月結算,而是按天計息。
也就是說,微信分付沒有硬性的還款日期,隨時都可以付息還款。
另據了解,相較於其他消費貸產品,微信分付更專注於線下的消費場景。
微信方面提到,開通分付不需要費用。
來源:WhatTheFintech(財經網旗下)
作者: 任清
繼螞蟻金服推出」花唄」後, 京東、攜程、滴滴、美團等互聯網巨頭都陸續推出了信用支付產品,坐擁10.58億月活躍賬戶的微信支付,也終於姍姍來遲,於3月26日,小範圍上線了一款信用支付產品——「分付」。
和花唄、京東白條一樣,用戶可以獲得一個信用額度,在消費時可以先使用分付支付,然後延期或分期還款。
從支付到微信信用分、微粒貸和分付,微信支付已經具備了完整的消費金融生態。
財經網從騰訊客服處了解到,分付是微信官方提供的信用支付產品,用戶可以使用分付額度進行消費。
吃飯、購物、看電影等各類消費場景均可使用「分付」,暫不支持用於發紅包、轉賬等。
使用分付消費後,已用額度將按日計收利息,用戶可以隨時還任意金額,提前還款不收手續費,每期最低還款10%。
▲分付產品頁面分付產品頁面
信用支付大勢所趨 微信不會錯過
「信用支付或者說信用卡虛擬化是大趨勢,騰訊不做,別人也會做,微信不會錯過這個機會。但是微信做信用支付還是有一定阻力的。」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大智告訴財經網。
信用卡已經有了60多年的發展歷程,發卡規則、消費使用風險和業務規則都已經有了非常完善的市場架構,這讓信用卡成為了最為成熟信用支付工具。
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消費信用逐漸開始向非實體的、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方向轉移。
根據融360在2018年一項針對消費貸款的調查,使用消費貸款的人群中,90後,00後中,信用支付類產品的使用比例都已超過信用卡,成為其消費貸款中占比最重的選擇。
作為移動互聯網的原住民,以及新一代的消費生力軍,90後,00後在支付領域更加依賴於手機等移動智能終端。
互聯網信用支付產品本身審核較為便捷,不像信用卡的申請,擁有諸多的限制性條件,審批嚴格且麻煩,使用還款的業務規則也相對簡單,這讓很多的年輕人開始逐漸依賴於這種互聯網的消費信用產品。
信用支付類產品有三個好處,促進高額商品銷量;支付時綁定卡無餘額,作為兜底支付;賬期提升客戶體驗,這些優勢也造成了行業競爭非常激烈的局面。
騰訊面臨的競爭對手,除了花唄和京東白條,還有美團滴滴等互聯網公司,還有銀行,有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以及非持牌的小貸公司。
一定程度上,信用支付類產品是在瓜分銀行的蛋糕。因為信用卡屬於持牌銀行才能做的業務,信用支付類產品避開了信用卡的概念,但本質上還是在做信用卡業務。
在微信支付的使用場景下,「分付」勢必會對信用卡市場造成一定的衝擊。
此前,騰訊的金融科技業務主要有理財、支付、證券和創新金融四大板塊,卻少了消費金融的布局。
從騰訊刺激騰訊金融業務增長,促進消費的角度看,「分付」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用戶的支付欲望,增加商家的銷售量,還能刺激新用戶的增加,符合騰訊自身發展的需要。
花唄就是一個標桿。公開資料顯示,2018全年,螞蟻花唄的經營主體螞蟻小微小貸公司營收23億元,花唄凈利潤高達34億元,營收能力遠超持牌消費金融機構。
相比於競爭對手而言,微信現在最大的優勢,是用戶量足夠多。
「信用支付,本質還是支付,那麽就涉及到一個有人用的問題,微信支付它的體量是足夠大的,即使每一筆支付額都比較小,一個月累積下來,也可以積少成多。」
「因為做信用支付,其實有幾個收入來源的,第1個就是支付的手續費,然後第2個就是分期費率,第3個是因為逾期產生的一些滯納金費用。」
「微信相對支付寶而言,打開率更高,日活更高,一定額度之內的轉賬,很多人會覺得微信更方便一些。」黃大智分析。
既然信用支付這麽掙錢,那麽,微信作為中國最大的社交平台,其所擁有的流量優勢也是遠超其他競爭對手,微信的信用支付產品為何姍姍來遲?
起步太晚 阻力重重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陳嘉寧認為,「分付」的遲到,可能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盈利能力受限。
「分付」採用的是類信用卡模式,即為客戶提供近一個月的免息期,如此,意味著一個月的資金成本。相對於放款即計息的現金貸產品,盈利能力存在局限性。
相對於「花唄」、蘇寧「任性付」這樣的信用支付產品,雖然都有免息期,但「分付」的促銷場景天然缺乏。
二是監管新方向使然。
自2017年底現金貸新規落地以來,現金貸方面的監管日趨嚴格,各平台的運營壓力陡增。
另一方面,基於場景的消費分期因為資金直接流向消費領域,受到了監管的鼓勵,適時推出基於場景的信用支付產品,兩條腿走路,也是大平台布局的必然之舉。
「微信的用戶量很大,這個是優勢,但是也會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它的用戶的層級會分很多類,如何去把分類做好,對分類的人群去做一個多大的授信,這個事具有一定難度。」
儘管在 2015 年就拿到了央行首批征信個人牌照試點名額,但騰訊的征信產品發展卻始終一波三折。
騰訊征信團隊在 2015 年就透露了征信系統的建設思路,但具體的產品騰訊信用分在 QQ 限量公測後很快被叫停;2018 年初還有過一次上線再下線的經歷。直到 2018 年 10 月,微信支付分開始在廣東地區內測。
據媒體報導,在此過程中,由 QQ 主導的騰訊征信團隊經歷了高層變動,微信則從支付數據出發,推出了微信支付分這個最終落地的征信產品。
黃大智分析稱,從授信的角度來說,微信支付分相比於支付寶的芝麻信用,其實做的並沒有那麽好。
在整個信用的行業,芝麻信用分相對權威,而微信支付分更多的是服務於場景內,比如說租借充電寶,應用場景還是很小。
他表示,如果拿支付寶和微信在支付方面的創新來講的話,支付寶的創新是遠遠大於微信。
微信是一種跟隨模式,跟隨模式是很難超越當時的創新者的,比如說理財通,理財通的業務規模與螞蟻金服整體的財務管理的業務相差甚遠,不管是影響力方面還是其他方面。
有持牌消金從業者分析,「騰訊再不入場或許就晚了。當用戶的分期支付渠道習慣已經養成,想要改變市場格局,或許只有燒更多的錢來打分期免息戰才能搶到用戶,到時候騰訊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微信遲遲不做信用支付是經過思考的。」前螞蟻金服員工、新網銀行COO劉波分析稱。
螞蟻金服和京東金融很早就推出了信用支付產品,具有很大的先發優勢,與之相比,微信此時推出分付,布局分期付產品,略顯劣勢。
從線上場景而言,花唄、京東白條背靠阿里和京東的電商生態,有著天然的使用場景。
生態圈之內有天貓、淘寶、京東商城,而這個場景是花唄、京東獨有的,是可以直接掌控資金的流向的。但微信沒有一個獨有的生態。
在微信生態之內,不具有排他性,在微信上分期付款的場景比較少,這是微信做信用支付一個劣勢。
再來說線下支付場景,線下買單可以直接用花唄來付款,這個和當年支付寶推馬上計劃是有直接相關性的。對於微信而言,如何去開發線下商戶收單使用微信的信用支付,都是「分付」現在面臨的一些問題。
支付寶有花唄借唄,依托花唄再去開借唄,就相當於螞蟻金服是先有了信用支付,然後再有了現金貸產品。
借唄利潤率更高,由於借唄的利潤率超高,即使花唄部分客戶不賺錢,對於全局而言依然是個好生意。
而且,信用支付至少一個月免息賬期,由於競爭激烈該業務收不了多少商戶手續費——況且對於大多數互聯網公司而言,唯一的商戶就是自己。
如果分期率做不上去,即使風控做得不錯,資金成本加上壞賬以及代發代扣費用總成本接近7%——而大多數業務利潤是達不到交易額的7%的。
劉波分析,「如果微信推出信用支付,幾乎等於凈虧損信用支付月均交易額的7%。若以月均5000億計算,年虧損額將超過350億。只有等人均賬單厚度進一步提升,信用支付才可能在微信上成為通用產品。」
信用卡有高額的逾期費用,一旦超過無息還款的時間,就會收取高額的利息。
相對信用卡,在微信支付的使用場景下,多是小額轉賬、付款,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用戶逾期的可能性也會更小,進而能收取的逾期費用也會更少。
那麽,如何保證利潤率,是微信推出信用支付必須考慮的一個難題。
「微信的信用支付晚了太多年,分付如果想成為未來微信支付上的一個旗艦產品,就像現在的花唄之於現在的支付寶,我覺得很難。」黃大智告訴財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