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八年,「陛下」兩個字成了敏感詞

本文來源:史料搬運工

微信id:shiliaobanyungong

作者:言九林

後台有朋友問:「清代皇帝好像不怎麼被稱呼為陛下,是因為皇權高度集中嗎?」

確實,雖然並非完全不使用「陛下」一詞,但相較前代,清代的宮廷與朝堂是很少使用「陛下」來稱呼皇帝。

使用「瀚堂典藏」數據庫,以「全文」形式搜索「陛下」一詞,在《清史稿》中只能得到15個結果(見下圖)

具體包括:

(1)董鄂妃對順治的關懷語,「陛下歸且晚,體得毋倦耶?」、「陛下宜自愛」。

(2)官員王掞贊頌康熙,「陛下聖孝格天」。

(3)乾隆時代所制《巡幸鐃歌清樂》中的歌詞,「陛下千萬歲」。

(4)官員桂芳給嘉慶的奏折,中「在陛下一旋轉間耳」。

(5)官員文祥臨終給光緒的密疏,「何以對陛下」。

(6)《屬國傳》中其他國家的外交文書,「謹奏大清皇帝陛下」、「緬甸王臣某奉表大皇帝陛下」。這些措辭大多是清朝官員自己替外國使臣擬寫。

(7)其他。如《莊元辰傳》中明朝遺民稱呼南明皇帝。

雍正八年,「陛下」成瞭敏感詞

▲圖:在《清史稿》中搜索「陛下」一詞的結果

作為對比,同樣使用「瀚堂典藏」數據庫,以同樣的形式搜索「陛下」一詞:

(1)《明史》中可得919條結果。

(2)《元史》中可得186條結果。

(3)《金史》中可得142條結果。

(4)《宋史》中可得1468條結果。

(5)《舊唐書》中可得840條結果。

(6)《隋書》中可得89條結果。

(7)《北史》中可得211條結果。

(8)《三國志》中可得266條結果。

(9)《後漢書》中可得351條結果。

(10)《漢書》中可得448條結果。

兩相對照,可以知道清代對「陛下」一詞的使用頻率,確實遠低於前代。

雍正八年,「陛下」成瞭敏感詞

▲圖:在《宋史》中搜索「陛下」一詞的結果

按東漢人蔡邕《獨斷》中的解釋,「陛下」一詞的由來如下:

「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陛是宮殿的台階。蔡邕這段話的大意是:群臣站在台階下,若有事要與皇帝分辨,不能直接「指斥天子」,只能將自己的意見交給立於台階下的工作人員,由其代遞。

久而久之,「陛下」一詞就成了皇帝的代稱。

據此,有人推測稱,清廷之所以很少用「陛下」這個詞,是因為他們發現了這個詞的本意是台階下的工作人員,所以廢除了這個稱謂。

這是無稽之談。

順治時期,皇帝為董鄂妃親撰的《行狀》中有「陛下」一詞,顯見宮中當時不但使用該詞,皇帝也認同該詞。

康熙時代的官員,也常用「陛下」一詞稱呼皇帝,除了前述見於《清史稿》的王掞「陛下聖孝格天」,魏象樞在康熙十八年的奏疏中,也說了「奉陛下之法」這樣的話。

這顯示,當時對「陛下」一詞的使用,並無禁忌。

「陛下」的命運轉折點,是雍正八年。

該年,翰林院庶吉士徐駿在奏章里稱呼雍正為「陛下」,雍正卻認為徐駿所寫乃是「狴下」。

因奏章原件不存,此事存在兩種可能:

(1)徐駿確實寫錯了字。

(2)徐駿並未寫錯,只是寫得不清晰,以致於近似於「狴」「陛」之間。

無論哪種可能,都只是一件可大可小之事。

但雍正施政兇猛慘刻,本就頗受言論批評;為人又猜忌之心極重,絕不願從善意角度出發,將徐駿的奏折理解為無意之失——狴犴是一種傳說的猛獸,因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常裝飾在牢獄大門之上。

不自信與猜忌心,使雍正將「狴下」一詞解讀成了徐駿在諷刺自己大開殺戒、大搞刑獄。

雍正八年,「陛下」成瞭敏感詞

▲雍正像

徐駿被剝奪了官職,雍正又派人搜查了徐家,從中找到「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等詩句,給徐駿扣了一頂「反清復明」的大帽子。

徐駿被殺時,另有至少三百餘人遭到株連。

這就是清代文字獄史上著名的「清風案」。

這場由「陛下」一詞開啟的文字獄,讓朝野為之膽戰心驚。

此後,雍正朝的官員們吸取血的教訓,力求避免在文件中使用「陛下」一詞。

有人檢索了《雍正朱批奏折選集》,發現「陛下」這個詞一次也沒有出現,大臣們對皇帝的稱呼一律使用「皇上」(張浩,《絕對敬語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1頁)。

這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恐懼,一種深入骨髓的自我審查。

這種心領神會而不成文的自我審查,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

即便時代進入了晚清,高壓政治有所放鬆,「陛下」一詞也回不來了。

《清史稿》裡,像文祥那樣,會在給光緒的臨終密疏中使用「陛下」一詞者,屈指可數。

自我審查久了,變態是會成為常態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