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調皮電商
微信id:tiaopiEC
作者:木芯
原標題:統計局這次也太real了:1、2月消費負增長20%!投資負增長24%!一季度是否負增長,就看3月了!
3月16日上午十點,我們又一次見證歷史。
國家統計局首次在疫情後發布月度經濟數據。
儘管此前很多經濟學家都對疫情衝擊下的經濟發出預警,但真實的數據還是超出所有人的想像。
數據顯示,1-2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3323億元,同比下降24.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130億元,同比下降20.5%。
拉動GDP的三架馬車——投資、消費都下滑超過20%,凈出口雖未公布,但從工業增加值、用電量等相關數據來看,下滑10%以上也是沒跑了。
這意味著1-2月,受疫情衝擊,中國經濟不是大家原本以為的「增速放緩」,而是斷崖式下跌,下跌幅度已超過10%,甚至可能突破了20%。
對比2003年非典期間,主要受疫情衝擊的二季度,最終GDP增速是9.1%,相比一季度的11.1%只下跌了2個百分點。
要知道2019年四季度GDP增速是6%(2019年全年GDP增速6.1%),1-2月的情況雖不能決定整個一季度,但目前看來一季度能保住0增長已經是最樂觀的情況了,這表示僅從疫情期間對經濟造成的震蕩性影響(季度GDP增速下跌6個百分點)看,新冠肺炎就是非典三倍!
因為這次數據太real了,很多人都覺得有點不適應,感覺都不像我們印象中的統計局了。為什麼統計局這次格外real呢?
有分析認為,這是一種「利空出盡」的策略,說破無毒,當利空出盡反而可能利好。
尤其是把受疫情衝擊最嚴重的1-2月數據從一季度中單列出來,就像最早統計病例數據,全國數據匯總在一起時,每天新增翻倍,讓人感覺全國疫情在迅速惡化,一旦把湖北數據和湖北以外的全國數據單列,就會發現全國疫情不只一個拐點,低風險地區完全沒必要那麽緊張。
今早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就透露,3月經濟數據已出現明顯好轉,而且他們預計,3月份占一季度GDP的比重會在40%左右。
算一下就會發現,如果按這個預計,3月份的GDP無論同比還是環比都會有超額增長,走出一個V字反彈曲線。一季度GDP最終應該會守住0增長的底線。
在統計數據上,把受疫情影響的時間控制在1-2月之間,顯然有利於國內國際形成中國經濟重回增長軌道的正面印象。
至於今年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GDP較2010年翻番的目標,全年GDP增長要達5.5%的硬指標,是否會因疫情修改,就要看今年兩會的說法了。按現在一季度可能0增長,後面三季度還要看全球疫情發展情況來看,這個5.5%的目標實在是太難了。
除了宏觀經濟受疫情衝擊,陷入停滯,統計局還公布了幾個重要經濟指標的變化,也不容忽視。
一個是CPI物價指數。
受疫情下大面積停工停業,物流受阻影響,1-2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平均比去年同期上漲5.3%,達到歷史高位。其中食品價格上漲明顯,是影響CPI上漲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豬肉,2月同比漲幅居然高達135.2%。而且短期看依然沒有緩解的辦法(從國外進口和增加養殖量這兩個解決方案現在都受全球疫情的影響)。
食品漲價是有傳導效應的。目前七大類商品,除了交通通信都有不同幅度的漲價。
另一個是失業率。
根據國家統計局今年2月28日發布的《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疫情發生後,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2%,迅速上升了一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僅受疫情直接衝擊造成的城鎮失業人口就在400萬以上,可以想象這背後有多少企業破產倒閉。今年還有874萬大學生畢業,就業形勢會更加嚴峻。
物價和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問題。這麽多人丟了工作,沒有收入,還要面對食物等剛需商品的漲價,大家的消費自然會傾向於保守,刺激內需就變得很困難。消費遲遲不能回暖,更多企業會因此陷入困境,惡性迴圈形成更大的危機。
上述統計數據反映出的經濟風險,一點不比防控疫情輕鬆。
很多低風險地區的工作重點,已經從防控疫情轉移到了千方百計刺激經濟上。
前幾天,南京甚至出了個「機關幹部帶頭消費」的倡議,南京市委書記果然帶頭自掏腰包下館子。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盤下滑的消費數據中,唯一的增長來自電商。
數據顯示,1-2月份,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1233億元,增長3.0%,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1.5%。這一占比在疫情前是21%。說明疫情進一步提高了電商的滲透率。
據AT Kearney的分析預測,疫情後,這一比率有望提升至24%。
這很容易理解。即使線下商業陸續開放營業,限流措施依然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人們對線下場景的安全感也有待修復,電商會在疫情後承接住第一波消費回暖的紅利,零售占比較1-2月的數據有望繼續提高。
疫情可能會幫助打通很多過去阻力巨大的版塊電商化,包括但不限於汽車、房產、醫療等。這將是個萬物皆可「雲」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