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BetterRead
微信id:BetterRead
作者:王爍(財新傳媒主編)
過去這幾天,新冠病毒在全世界大火熊熊,美國總統、英國首相、法國總統、德國總理相繼講話,介紹本國策略。
一句話總結:美國打法在變硬。
歐洲打法在變軟。
硬與軟,以對待病毒檢測的態度為標誌。
美國啟動大規模檢測,歐洲從檢測往後退,不滿足極嚴格條件不檢測漸漸要成為歐洲主流做法。
中國防控的經驗與教訓,我總結過20個字:嚴防院感,重症救治,輕症方艙,疑似隔離,全程透明
有的是經驗有的是教訓,其實要再加4個字,全國停擺。
2月初以來的成果擺在那里,但代價也極為沉重。
中國以外的中等規模以上國家中,較為成功的是韓國。
韓國是中國外第一個大規模爆發的國家,到目前基本控制住,得益於硬朗的打法。
韓國打法與中國相近,卻沒有全國停擺,經濟損失有限,很值得研究。
它有兩個重要特點:
第一是廣泛快速的檢測,迅速篩出感染者。
中國當時還有個疑似隔離挑戰,比輕症隔離更不好操作,但韓國用廣泛快速檢測把疑似這個類別給消滅了。
第二是有監督居家隔離。
患者居家,但是接受隔離人員在各種信息工具支持下的監督和溝通,有效地實現了隔離。
其實,不管哪個國家,不管用什麼打法,千言萬語總結下來就三句話,用什麼方法實現都可以,重要的是實現:
1. 檢驗防控效果的惟一標準是不發生重症擠兌;
2. 控制重症患者數量的惟一辦法是感染者總量不失控;
3. 防止感染者總量失控的惟一辦法是有效隔離傳染源;
稍微解釋一下。
關於1,不發生重症擠兌,則死亡率大約是0.8%,但一發生重症擠兌,死亡率立即飆升,今天義大利作為一個發達國家,其死亡率居然會逼近7%,就是因為發生了重症擠兌。
重症活下去靠床位、醫護人員、維生設備。
有這些還能活,沒這些就要死。
關於2,目前新冠的重症率是患者總數的20%,控制住感染者總數,才能控制住重症的數量。
關於3,不隔離傳染源,感染者傳染家庭,傳染環境,傳染醫護,收拾不住。
關於新冠病毒的傳染性有好多說法,一個是基本再生數R0是2到2.5,遠比流感為高。
一個鐘南山論文模型估計無干預情況下感染者數量五天變三倍;最近看到FT做的圖表,按感染者日增33%畫了一條直線,擬合現在歐洲各國的感染者增長情況,歐洲幾大國現在走勢基本都在這條線的上方,也就是比33%還高。
日增33%什麼意思呢?
五天四倍!
中國自2月初以後,韓國在大邱爆發後,都做到了這三點。
而做到這三點,綱舉目張,源頭是有效隔離傳染源。
有效隔離傳染源才能防止感染者總量失控,才能防止重症擠兌。
那麼,有效隔離傳染源又以什麼為前提呢?
檢測。用檢測把傳染源篩出來。
之所以說美國打法在變硬,就是因為美國開始大規模檢測,篩出傳染源。
之所以說歐洲打法在變軟,就是因為歐洲從檢測往後退,包括英國在內的一些國家開始為檢測設置很高門檻。
剛才講過,再強調一次,關鍵是有效隔離傳染源,怎麼做到的不重要,各個國家蛇有蛇道鼠有鼠道,重要的是做到。
已有案例中,強制集中隔離可以做到有效隔離傳染源,中國自2月初以來是這樣做的;有監督居家隔離可以做到有效隔離傳染源,韓國自大邱爆發以來是這樣做的。
但無監督下的居家隔離,早期武漢失敗了,義大利也失敗了。
隔離感染源失敗,則惡性螺旋轉動:感染者基數猛增,20%變成重症患者,擠兌醫院,死亡率飆升。
無監督居家隔離,往往伴隨著不檢測政策。
這給個人自主隔離帶來了更大的挑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感染者,如何隔離?
即使是今天,一個有發燒症狀的人,也只有大概1%的概率感染了新冠。
那麼,一個普通人發燒了,沒有檢測,他應不應該自主居家隔離?他所在的機構採取什麼政策?
不檢測+無監督居家隔離,把這些判斷的責任交給了每個人和機構自己,對人民的能力和素質要求很高。
這句話反過來說,是可以失敗的點很多。
目前這打法有個異數日本,檢測門檻很高,居家隔離,但到目前為止沒有出現重症患者數量暴發,顯示的信息是居家隔離有效。
不過呢,一是不知道重症集中出現的時候到還是沒到,二是日本不易學,誰能復制日本人的自肅作風?
歐洲打法變軟,以英國為代表,從防控轉向治療,檢測門檻提高,不再大量檢測,輕症疑似自主居家隔離。
這套打法跟日本相似,區別在於把問題點得更透。
英國首相講話說,這麼做的理由,在於新冠病毒鬥爭長期化,可能在未來一兩年內感染總人數的六成甚至更多,戰而勝之不可能,不如拖(delay)。
為什麼要拖呢?
因為如果不能消滅病毒的話,拖就是惟一現實的目標。
拖的意思就是將病毒感染人群的時間拖長,把峰值降下來,避免出現集中的突然大爆發,崩斷醫療體系。
拖的第一個目標時間,是到6月流感季結束。
並不是說科學家們已經確定氣溫升高能抑制新冠病毒,但氣溫升高抑制流感是確定的。
流感季結束,那些救治流感重症的資源就釋放出來,新冠疫情對醫療資源的擠壓到時會緩解,因為有效的醫療供給增加了。
拖的第二個目標時間,是未來12個月到18個月,要準備好新冠病毒會反復來襲。
對抗新冠病毒有三個辦法,第一是特效藥,正在研發,第二是疫苗,正在研發,這兩者各國全力以赴,但何時到來無法確定,有可能要花很長時間,許多困擾人類的病毒至今沒有藥。第三是抗體。
抗體就是人體硬扛,死去的死去了,活下來的絕大多數人獲得抗體,當這些人占到總人群的足夠比例,就形成全社會的免疫防火牆,有效地阻攔隔斷病毒進攻無抗體人群。
英國人說,我們選這條路。
走這條路,就是承認贏不了,且戰且退,通過衛生警示,減少公共活動,遲滯延緩病毒的傳播,以期將傳播期拉長,壓低峰值,達到與本國醫療資源匹配的水平,不出現重症堆積。
這邏輯是自洽的,問題是如同前面所說,政府放掉輕症和疑似,只靠人民自主調整行為,到底能不能實現感染者的有效隔離,使患者總量不致失控,相應地防止住重症患者多到沖垮醫院?
看著今天義大利和早期武漢,我覺得挺懸。
它對人民的要求太高。
人民在不了解自己有沒有感染的情況下,得自主做出是否在家隔離的正確決定,又掌握在家隔離的正確方法,還對如果病情轉重能及時入院抱有信心。
如果有這樣的人民,還有什麼事做不成?
且戰且退,敗而不亂,極難操作。
能做到且戰且退,敗而不亂的,都是不世出的名將,領千錘百煉之軍。
想像這個場景:足夠多的人感染新冠,一些人死去,其他人獲得抗體,在人群中形成全社會的人肉防火牆,為其餘的人們提供屏障。
如果新冠病毒最終與我們共存,這就是必經之路。
但即使它是必經之路,也不意味著我們不能更好地抵抗。
所謂防控,就是在這條路上從病毒虎口中把人命搶回來。
早點開發出特效藥,早點發明疫苗,這是科學家和企業的責任。
個人的責任,是調整好自己的行為。
政府的責任,是根據國情不管什麼方法有效地實現感染源隔離,從而控制住感染者基數,最終避免重症擠兌,防止太多人死去。
誰都不能放棄責任。
現在看,到6月這個流感季結束前,中國的打法不會變。
歐美不一定。
美國打法正在變硬中,歐洲打法正在變軟中,如果軟拖沒有出軌,沒有發生重症擠兌災難,就會繼續,否則會調整。
等到今冬新冠第二季來臨,各國打法事實上會趨同。
如果軟拖繼續正常,硬打的就不能再硬了,得漸漸卸力。
反過來說,如果軟拖的出了軌,就得向硬打的學習硬經驗。
但是,新冠危機的根本,是歐美都往長期看了,分析框架是看未來12個月到18個月感染總體人群中的多少比例。
而在長期中,中國不可能始終硬打,得準備好管理卸力的進程:
邊境嚴查,境內露頭就打,方艙模塊化,醫護人員加大傳染病救治培訓,加緊生產維生救治設備,能進口的進口,進口不了的趕緊國產替代。
自己花慘重代價爭取到的時間,自己不能浪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