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大河報
微信id:dahebao19950801
記者:周曉荷
近日,網傳鄧州女孩李某某因無手機上網課賭氣服藥。
3月1日,鄧州市成立由市紀委監委、教育、扶貧等部門組成的調查組,展開全面調查。
記者從調查組獲悉,經醫院救治,李某某沒有生命危險,病情穩定。相關部門也就此事作出回應。
以下是新聞影片:
李某某現就讀於鄧州市某初中九年級,有一姐一弟,分別就讀高一、小學六年級,父母均為殘疾,於2013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低保貧困戶,目前未脫貧。
全家應享受的扶貧政策已全部落實,其中包括教育補貼,2019年秋季,姐弟三人按照政策享受到的資助分別為:2585元、1025元、650元。
據李某某家人回憶,2018年,李某某曾因家庭瑣事有過一次服藥昏迷經歷;今年元宵節前後,她丟了一輛單車心情不好。
2月27日,李某某姐姐看到李某某將一些不知來源的藥品研磨成粉,因擔心妹妹像之前一樣,就拿走了她的藥粉並丟棄。
2月28日,李某某拿走父親半包香煙並將其一根根掰斷。
2月29日早上,李某某姐姐發現李某某服用母親所用治療精神疾病的藥品陷入昏迷,李某某父親立即撥打120,送到鄧州市中心醫院進行救治。
鄧州市自2月10日開始網絡教學,主要通過有線電視台、「釘釘」軟件平台等渠道,網課既支持直播、錄播,也支持回放。
李某某家中裝有寬頻,有兩部手機,其中一部智能手機為其父於去年9月份購買,另一部可以拍照。
姐弟三人輪流使用智能手機觀看直播、錄播上網課,用另一部拍照記錄作業。
李某某任課教師稱,李某某網課此前一直正常進行。
李某某賭氣服藥後,鄧州市全力救治,並安排心理醫生給予心理關懷。
同時,鄧州市對全市貧困戶再進行全面排查,特別是對貧困戶在校就讀子女一戶不漏地進行排查,逐戶落實幫扶措施,確保學生能正常上網課。
對沒有手機、有線電視的貧困家庭子女,在確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統一組織到村部網上聽課。
省教育廳於3月2日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網上教學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市縣全面摸排每所學校的教學組織情況、每個學生的網上學習情況,準確掌握教學平台使用情況、學習渠道暢通情況、家庭線上學習硬體條件,做到不缺一項、不漏一人。
要聚焦疫情嚴重地區、貧困地區、偏遠地區,重點關注困難家庭子女、疫情防控一線人員子女、留守兒童、隨遷子女等特殊群體學生的幫扶和指導,對於既不具備網絡條件又沒有智能手機和電視機家庭的學生,建立精準幫扶機制。
要強化家校溝通,加強對孩子疫情期間的心理疏導,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省扶貧辦在督導南陽市認真開展調查處理的基礎上,要求各地舉一反三,要對貧困戶家庭情況,尤其是對貧困戶中有就讀子女戶、鰥寡孤獨戶等進行一次全面細致排查,確保無一疏漏,進一步暢通群眾反映問題渠道,隨時接受群眾監督。
要求全省駐村幫扶工作隊員、第一書記等扶貧幹部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切實履職盡責,發揮全省脫貧攻堅督查隊伍作用,發現問題嚴肅追責。
同樣因條件不好難以上網課,這不是孤例。
早在網課開展之初,因部分地區網路不發達就已被提出討論。
這段時間以來,各地類似案例頻傳。
3月2日,媒體紛紛發布評論。
來源:新京報
作者:國華
近日一則,「女孩因無手機上網課自殺」的消息引發海量關注。
據新京報報導,女孩父親回應稱,「孩子救回來了,還在醫院觀察。」
他透露,姊妹三人共用一個手機上網課曾有過爭執,但二女兒服藥自殺原因並不清楚。
村支書稱,女孩家系貧困戶,女孩父母均系殘疾人,女孩父親靠補鞋維持生計,當地村民已發起捐款,女孩醫療費也將由政府承擔。對此,鄧州市政府新聞辦通報稱,女孩無生命危險,當地已成立調查組,對女孩服藥原因進行深入調查。
3月2日,河南省教育廳發文,要求各地全面摸排學生網上學習情況,準確掌握學生線上學習硬體條件,對不具備「上網課」條件家庭的學生,要建立精準幫扶機制。
一個花季女孩的自殺,牽動了無數人心。
事情結局很暖心,但此事還是讓所有人捏了一把汗。青春期孩子本就敏感,涉事女孩到底為什麼走上不歸路,尚有待進一步調查。
可這也將一個問題拋入公眾視線——防疫期間上網課,會不會讓那些沒手機的孩子被落下?怎麽克服貧富差距去實現網課公平?
此前,為了防止延遲開學耽誤孩子學業,教育部門要求「停課不停學」,全面推廣網課。
該政策的用意無疑是好的,也要看到,要上網課,手機、電腦、寬頻,是不可或缺的硬體。
對於絕大多數城市家庭而言,這些未必是難題。但在那些貧困的農村地區,可能仍有些家庭用不起、配不齊。
以涉事家庭為例,這位父親就提到,大女兒和二女兒都有使用手機上網課、考試做作業的需求,但是家裏無力購置第二部手機,只能兩人輪著共用一部手機,這必然無法同時滿足她們的學習需求。
這種情況恐怕不是個例,要知道,在許多農村家庭,電腦和寬頻至今還未普及。許多農村留守兒童和老人生活在一起,有的連智能手機都沒有,有的即便父母有也不知道怎麽用。
對因貧困帶來的資源不均衡,社會不應該失去應有的現實感知能力與想像力。有些電子化設備,你可能認為已成現代社會人們的通訊溝通「標配」,但那可能是有些群體夢寐以求的。
網課背後的社會公平之痛,早在這起自殺事件之前就已露出端倪。
媒體曾報導,河南高三寒門學子小通,家裏沒網又舍不得用父母手機流量,就向鄰居借網。
因為屋頂信號最好,寒冬裏每天一大早就爬到屋頂上課。
高三學霸爬屋頂蹭網上課,一下成為網絡傳頌的勵志故事,但是,這種「勵志」背後也透著些許無奈和心酸。
另據報導,江西寧都偏遠山區大沽鄉陽霽村東坑小組的胡成,在後山空曠的地方找到了手機信號,媽媽跑回家從家裏給孩子搬來簡易桌凳和棉衣、雨傘,守在孩子身邊陪著胡成學習;
四川廣元市旺蒼縣金銀村的楊秀花,在離家4公里遠的一個懸崖邊發現信號特別穩定,由於學校要求學生每天早上7點45分打卡報導,她不得不6點就匆匆起床,書包裏裝上一天的口糧,她要在懸崖邊學習到下午5點才回家。
貧困家庭孩子網課學習的艱辛,應當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
網絡化教學看似對每個人都開放和公平,但實際上,不同經濟條件的家庭,獲取的教育質量和效果往往是不同的。
那些孩子為一個手機都要爭搶的家庭,那些連手機流量都用不起的家庭,註定要在這場競爭中落於下風。
此時,教育起點公平就難以保障。
這就需要教育部門在推廣網課時,設計好相關的配套措施。
對於那些缺乏手機、電腦、寬頻的家庭,對於那些孩子較多,經濟拮據的家庭,給予相關的支持。
尤其是初三、高三階段的貧困家庭,更值得關注,因為這些家庭的孩子眼看面臨著升學,學習壓力本來就大,如果因為缺乏手機電腦,導致學習落下,這恐怕是他們人生難以承受之重。
此前,教育部門曾一再強調,網課要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課程資源。
其實,網課教學固然要在線上下工夫,但更為迫切的,是全面打通線下「最後一公里」——在學習設備資源上予以支持,讓貧困家庭孩子也能接入「上網學習」體系,而不是被落下。
如今,針對此事,河南省教育廳要求各地對貧困家庭學生建立精準幫扶機制,當地教育部門這種及時回應輿論關切,並第一時間出台措施解決學生實際困難的行為值得肯定。
而考慮到疫情之下,上網課已然成為全國各地學生的「剛需」,在河南之外,顯然還需要更多的地方跟上,全面摸排、精準幫扶。
3月3日,新華社指出,類似情況恐造成貧困學生學習落後。
來源:新華社
作者:韓振
原標題:一個縣2000多人上不了網課,別讓貧困學生掉隊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中斷了正常的學校教學。
為落實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要求,降低疫情對學習的影響,各類學校紛紛發力網課,讓老師們變身「主播」。網課是最能兼顧教學和疫情防控的良性安排,通過此「疫」,人們意識到了互聯網能給社會帶來更有效的應變手段。
然而,在多數孩子享受著網課的便利之時,還有一部分孩子為上課費盡周折。
在內蒙古呼倫貝爾,有一戶世代生活在草原的牧民,為了讓女兒順利上網課,不得不收拾蒙古包全家遷徙找網;
在湖北宜昌,一位爺爺拿著手機循信號找遍大山,給孫女搭了一間網課帳篷;
在河南洛寧縣,一位高三女生為跟上網課進度,每天都到村委大院蹭網……
或許很多人以為,在智能手機大幅普及的今天,上網已非難事。
然而,西部某縣一名幹部告訴記者:經排查,僅他們縣因無智能手機、無電腦、無網絡等原因無法上網課的學生,就有2000多名。
「如果長時間缺課,再回到學校難免會掉隊,社會應當保障他們的公平受教育權。」
近些年,網絡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彌合了數字鴻溝,一些農村學生也能像一線城市學生一樣,便捷獲取各種學習資源、學習機會。
但總體而言,當前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現象依然存在,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山區的學校,無論師資硬體還是教育水平,與城市學校相比都有較大差距。仍有一些學生因為家庭困難,無法用上智能手機、電腦、網絡。
身處數字化時代,互聯網已成為一種基礎設施,懂網用網則如同識字一樣,是參與社會生活的一項基本能力。
一個不懂用網的人,可能會寸步難行。但越是如此,越應該對少數偏遠地區、農村貧困家庭的學生多一些關照,不能等「發生衝擊社會道德底線的事件」才開始重視。
在網課已成為解決「停課不停學」主要手段的當下,學校應開展必要的摸底,充分掌握孩子們的具體情況。
一定不能因為網課很普遍,就誤以為所有人都有上網課的條件。在布置作業等方面,也要靈活一些,不能「一刀切」。
對上網課確有困難的學生,要提供必要的幫助,因為他們比其他學生背負著更大的壓力。
其次,村、社等基層組織對轄區貧困學生的情況比較熟悉,也要有更多積極作為。
在偏遠地區、農村地區,培養一個學習苗子非常不容易,不能讓他們的學業被疫情拖累。
各地不妨把村委會、村圖書館等場所和電腦設備用起來,為那些上網課有困難的孩子們創造學習條件。
真正讓少數弱勢群體做到「停課不停學」,是疫情防控工作的一個方面,也是對社會治理能力的考驗。
目前,已經有一些地方在行動:
河南省教育廳發布通知,要求加強特殊困難學生網上學習幫扶指導,為家庭困難的學生建立精準幫扶機制,確保不缺一項、不漏一人;
重慶忠縣也對無法上網課的學生進行摸排,並將基層服務中心、圖書館等提供給孩子們上網課。
實際上,教育部也已注意到部分農村學生上網課難的問題。
早在2月初,教育部就已經完成「空中課堂」上星傳輸,覆蓋各省(區、市)特別是偏遠農村網絡信號弱或有線電視未通達地區;
中國教育電視台第四頻道2月中旬已開始通過直播衛星平台向全國用戶傳授學習資源,以照顧農村地區學生。
眼下,儘管疫情初步得到控制,但不少地區開學日期仍未確定。盡快將「停課不停學」落到實處、不留死角,事關教育公平。
對不少家庭困難的孩子來說,教育是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務必確保這條通道暢通,片刻的「堵塞」,都可能讓孩子付出前途和命運的代價。
3月2日,知名法律博主唐有訟發表評論。
來源:唐有訟
微信id:tangyous
寫了半天,微信告訴我敏感,怎麽發也發不出來。
索性換個角度,另寫一篇吧。
我不知道這件事有什麼不能說的。或許說出來,大家臉上都不大好看吧。
這麽好的網課,這麽好的老師,這麽科學的教學方法,怎麽還出了這麽個事情?
所以這種信息還是別發。應該從源頭管住,不應該發這種新聞。發出來容易引發大家的討論,這樣不好,影響孩子們學習的勁頭,影響那啥,都不好。
也是,都到2020年了,還有這麽貧困的家庭?這個情況大家都知道,但是領導不一定知道。
領導要求下面實事求是的講,下面事實求是的講了,但是一層一層落實下來,結果還是有窮的。
無語。
很多事情都是這樣。跟你講了要老老實實、規規矩矩,但是一到基層,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基層也喊冤。基層幹部累死累活,總還是出問題,出了問題就得基層承擔責任。誰幹活誰擔責,不幹活的沒有責任,最多就是說你沒幹活嘛,總比幹錯了好。
還有就是追責的問題。這件事情一定會追責,但是追責本身是個雙刃劍。完不成任務就要追責,那麽一旦完不成任務,為了避免追責,就要適當造一點假。
造假問題,僥幸查不出來就不會追責。萬一查出來了呢?查出來再說,直接說完不成任務馬上就要追責,早點假查不出來就算了,查出來再說。
追責還導致不認錯。比如說一件錯事,大家都知道這件事不對,但是辦事的人明知是錯也不承認。承認了就要追責,不承認死扛著。
追究下來和承認自己錯了結果都是追責,那我為什麼要承認錯誤?還不如等著上面來定性。不知道這件事後續如何。
回到這個孩子。我們可以說這個孩子心理有問題,說這個孩子的家長有問題,說扶貧的問題等等,這麽多問題,平常這麽多機會改正,就是發現不了,就是改不了。
直到出現了極端事件,大家才開始講實話,說早就應如何如何。這是個毛病,得改。
還要思考另一個問題:
以前,城裏孩子也不流行上輔導班,農村孩子一根筋搞應試教育,在那種條件下,農村孩子靠個人努力,拼命讀書,可以相對容易地改變自己的命運。
現在情況變了。城裏孩子嘴上講素質教育,背後搞應試教育,下課就上輔導班。而很多農村子沒錢上輔導班,還不折不扣、表裏如一的落實了國家的素質教育理念。
結果就是:富人的孩子條件好,學習比農村孩子還刻苦,還要上輔導班增加營養。而且城裏孩子從小就成熟,明白有些話是屁話,不能真信,比如素質教育,嘴上可以講,但是不能真那麽幹。
有些事不認真就輸了,有些事誰認真誰就輸了,現在孩子多麽成熟老練。
結局呢?就是城裏孩子、富孩子越來越好,農村孩子、窮孩子越來越難。
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