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7日,《外國人永久居住條例》公開徵求意見。
中國互聯網一片反對聲浪。
有人還做了海報廣傳:
連中國錦鯉信小呆都罕見地評論時政:
以下內容來自知乎,拿到了近五萬個讚。
作者:方可(醫學專業)
中國不是移民國家。
中國的主體民族是包含五十六個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其中又以漢族占人口上的多數比例,是一個有很強的歷史延續性的概念。
至少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的國家的主體構成是非常穩定的,塑造的民族認同和身份認同也是比較穩定的。
我們在幾十年來,並沒有經歷太多類似於移民國家種族問題的、涉及外籍移民的大規模的社會問題。
就連旅行簽證,按照近期的消息,中國主要也就對日本、新加坡、汶萊三個國家的居民來華免簽。
但是由於外籍人人員比較少,如果跟一些多民族的移民國家比較的話,對處理涉及外國居民居住權的事情上,中國確實可謂是缺乏經驗的。
應對涉外事務的經驗,可不只是個別政府機關需要,恐怕社會各界,尤其是服務業和窗口單位的人,都需要。
外籍人員的管理,是事關民生,事關每個人生活的問題。許多人對此都會有些困惑。
社會經濟運行的過程中,外籍人員參與的比例和便捷程度是相當低的。
比如我們日常購車票、預定賓館都是用身份證,外籍人員用護照網上購票都會很不方便。
又比如說外國人在中國看病,醫保、身份登記、住院流程、法律弄清楚了嗎?
又比如說疾病防控,健康體檢,隔離政策,對外國人適用嗎?
還有金融投資,銀行卡的選擇,能用國外的visa卡嗎?
再比如說,中國自己的教育、文化、宣傳,並沒有那麽多國際化的內容,這限制了許多人對文化多樣性的了解。
比如說,非洲和拉美有一大批國家,有各自的歷史和文化,我們的課本上有多少介紹非洲或者拉美的內容呢?
我們在互聯網上獲取國際資訊是否有困難呢?
中國人整體對世界上的多樣文化有多少的認識和準備呢?
世界上不是只有西歐,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韓國、新加坡這樣的地域的居民才叫「外國人」。
比如我們說南亞、東南亞、中亞、中東、東歐、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南美洲、加勒比海、大洋洲等等等等,這些具體的地名都對應哪些國家哪些人,生活習慣、風俗文化、社會經濟背景都是怎樣的,我們在課本和媒體中有多少介紹這些地方的信息呢?
「外國人」是個很大的概念,信息的匱乏同時會導致偏見和歧視的產生。
中國人自己有護照、出過國的人,甚至坐過飛機的人都沒多少,國人應該首先更多地走到世界上看看,看看多民族國家和移民國家是怎麽管理外籍人員的,日常是怎麽和其他國家的人相處的。
比如說看看美國有多少種簽證多少種表格多少種居民身份,每個身份對應哪些許可權,讀書的不能隨便找工作,旅行的不能隨便讀書,畢業後不同專業能實習幾年。
再看看他們的國際機場裏有多少種其他國家的文字在螢幕上滾動。
看看各地的社會面貌和管理經驗如何,有沒有什麼成熟的模式,再考慮一下自己怎麽管理外籍人員的身份。
一群中國人辦護照辦簽證出國旅遊,甚至在國外申請居留權時,自己都一頭霧水毫無經驗。
當客人都缺乏經驗,居然要轉換身份當主人,管理申請本國永久居留權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有各種文化的外國人。
準備倉促的情況下,這踩雷的機率也太高了。
開一個永久居留權的大口子,吸引更多人申請,實際操作中漏洞太多,很容易被人鑽空子。
居民權涉及國際事務,不單單是本國內政,發出去哪怕後悔了,只要沒有正當理由,就不好收回了。
這方面的失誤尤其在目前,可能會造成國內和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不可挽回的嚴重問題。
外國人的大量的信息終究在外國保存,國內無法有效獲取,語言甚至也不是我們熟悉的語言。
外籍人員是否會形成聚居區、社團甚至各種各樣我們見都沒見過的宗教組織?我們怎麽管理?
你不能在對外界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引進一群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人,靠一廂情願的幻想去管理,最後等著社會中的少數族群做出一些你根本料想不到的東西。這誰扛得住。
尤其第十九條人為操作空間太大,什麼硬性規定都沒有,那讓誰決定誰能留下,審核不嚴出了問題誰負責,怎麽負責,有沒有個說法?
兜底條款實際操作中是個危險的易被濫用的條款,絕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東西。
如果動不動就要制定兜底條款,很可能暴露了立法時的調研與考慮不周。
本來定的門檻很高,然後一個兜底條款,其他理由、其他條件的外籍人員也都可以成為「正當理由」,那這個人們期望的高門檻就不存在了。
我們更應該考慮一下,居留權畢竟不止永久居留權一種,留著這個自降門檻的兜底條款,必要性在哪裡呢?
對於永久居留權,如果真要是提高準入,合理的兜底性條款,應該是管理部門出於其他正當理由,可以拒絕申請者的申請,而不是接收外籍人員的申請。
還有結婚就能拿永居,子女生下來之後,跟著父母一起拿永居這種條款,雖然原則上是一般的國際慣例,但是直接拿來用真的適合目前的中國?
婚姻關係家庭關係和子女問題是在多文化背景下是比較難處理的。
家庭成員離婚後永久居留權還有嗎?會不會又把其他人帶進來?一夫多妻、非婚生子女、收養領養,甚至還有性少數人群怎麽處理呢?
結合其他國家的以往經驗,你真能預測有人為了居留權會幹什麼事?
大家也可以網上看看,北京戶口如果是婚遷的話要結婚幾年。
我很擔心這種條款設計不嚴格的話,會搞出一些我們目前都無法想象的怪異的事情。
最後會不會有公司幫外籍人員獲取永久居留權來牟利呢?
到時候都是非中國公民,都是涉外事務,我們的政府和司法系統對付的了嗎?
即便是學歷問題,對於博士學位,也存在各國學位教育學制不統一、博士學位類型不同(專業學位和學術學位)、所謂的野雞大學、學位造假這類的問題。
而「世界著名大學」的定義有很多種,標準應該是什麼?這些環節會不會有人鑽空子?
這個問題也令人擔憂,畢竟我們要應對的是全世界各種教育背景的人。
還有,外籍人員在中國辦理投資移民,能否開一家主要招聘外籍人員的公司,然後給他們開出非常高的工資,以此幫助更多的外國人獲得永久居留權身份?
如此操作是否合法,我們是否有認為有漏洞?怎麽堵上?
此外,有永久居留權的人需要計劃生育嗎?有戶籍制度嗎?戶口在哪?找工作檔案怎麽處理?買房子限購嗎?上學在哪上?醫保怎麽買?要交社保嗎?
還要來參加高考或公務員考試嗎?能去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央企國企找工作嗎?有編制沒編制?法律上有什麼特殊照顧甚至超出一般居民的待遇嗎?
違法犯罪行為怎麽處理?資源分配上有什麼特殊政策嗎?
這些問題不是給人發個居住證就完事了。
首先就要在國內說清楚流程,甚至還得在國際上和各國明確說清楚,有一個穩定可信的標準和公開承諾。
這是一大套系統工程,等於要把我國公民的社會生活和政治參與的法律法規,整個換成外籍人員重新定義一遍,甚至各地的地方性條例還不一樣。這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
必須得各方心裡有個數,把規定制定好了,然後才能推動永久居留權的制度設計。
外國人來長期居住,應該有一些基本的門檻。
至少漢語水平要考核,再不濟,好歹英語水平也得過,不然交流真的成問題。
如果去醫院看病都費事,最後溝通不暢是個很大的安全風險。
想去西方英語國家留學,至少托福雅思得有個成績,來中國定居,我們也得有一些類似的對應的標準。
這需要的是一系列法律要求,而不是一系列補貼和援助性質的政策號召。
不然光一個語言問題,就列舉一下可能見得多的情況,英語(全球)、法語(全球)、德語(歐洲多一些)、西班牙語(歐洲、南美、北美、非洲)、葡萄牙語(歐洲、南美、非洲)、俄語、阿拉伯語(西亞和北非)、波斯語(西亞)、日語、韓語、印地語……
我們的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語言,得準備多少種才能扛得住各國人的需求。
除此之外,固定工作、犯罪記錄、收入來源等方面,都需要非常具體的公開的可操作的規定,這也是一般的國外的慣例。
又比如說健康問題,世界各地的常見病多發病,是有一定的差異的,尤其是傳染病。
像瘧疾這樣的病,在世界上,尤其是蚊蟲多的熱帶,是個大問題(就像我國的肝炎一樣),在中國卻並不是主要的健康負擔。
應對外國人入境,健康體檢方面的要求標準我們該怎麽定?不可能都做檢查,也不能什麼都不做。
以及,生病了我們的醫療系統能不能處理得了,發生傳染病流行我們的衛生系統能否應對?
我們的醫患比護患比怎麽樣,外國人出現緊急健康問題,在國內沒家屬的話,有什麼應急處理措施?
是不是醫院裡要有多語言的翻譯,甚至多語言的知情同意書呢?這方面是需要我們做好準備的。
我國在歷史上和現實中對這些問題已經有了很多規定。但是未來,這些規定還得完善到什麼程度?專業人員怎麽做?還有很多疑問。
還有一個許多人比較關心的問題,就是金融安全問題。
外籍人員不分族裔不分背景(包括許多人關心的華裔,或者說原國籍是中國的人員),都可能由於各種用途向境外轉賬,額度有多大?主要是做什麼用?是否需要登記?
目前看來,外籍人員的交易額度和靈活性預期是比本國居民高的。
這涉及到外匯儲備、貨幣政策。
在涉及國際金融的環節的管理,我們需要有一定的設計和預判,需要有相應的法律規定和實際的監管措施。
如果有傳言說要給引進的外國居民高於本國居民的待遇,這種事情實在是太奇怪了,全世界也沒聽說過幾個國家這麽的做的。
中國人去了發達國家,往往都是上學找工作拿居留權受限,最多也就是平等待遇,哪有專門給優惠的道理的?
要給都是根據實際貢獻給待遇的,哪有根據身份或者居民權給待遇的?
目前更國內應該先把外國遊客在中國怎麽生活的流程搞清楚,形成一整套法律規定和制度流程。
此外要加強登記嚴格管理,必須處理好非法移民的問題,幫助公眾了解目前的國內情況。
而不是試圖大範圍擴大有永久居留權的外籍人員的規模,或者提高永久居留權持有者的增長速度。
首先要確保外籍人員入境的信息在政府的充分掌控之下。
在沒搞清楚情況,沒有充分解決現有問題的情況下,不能開新的渠道和入口了。
外籍人員少的話,我國還能針對每個人的個別情況,進行細致的人工處理。
一旦人多了,法律又不健全,到時候整個系統就不堪重負,隱患叢生了。
成為一個國際化國家不是壞事,按照以往發達國家的經驗,一個走向世界的國家,有大量外籍人員進出,旅遊、學習、工作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們應該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來看看,增加溝通和理解,這樣才能消除國際上對中國的偏見或者刻板印象。
提高我們對國際事務的認識,這對我國的經濟、文化、國際政治都是益處很大的,也是中國走向世界,乃至引領文化潮流必需的。
我們可以多發點旅遊簽證短期簽證,或者可以隔一段時間登記審查後續簽一次的工作簽證,這樣出問題還有停下來的機會。
這個過程一方面可以增加國內外交流,另一方面政府和社會各界可以積累處理涉外事務的經驗,完善各行業的處理流程,提高我們全社會的國際意識和處理國際問題的能力。
但是,這個過程不能對我們的社會本身造成太多衝擊和不良影響。
「永久」這東西不能隨便給,「永久」是個很嚴肅的承諾。
永久居留權的權利義務,除了政治參與等少數領域外,和本國公民是高度相似的,永久居留權的持有者有很多本國公民一樣的權利,也要履行許多和本國公民相同的義務。
甚至出入境和本國公民往往用一個通道。
管理永久居留權的事務,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各地的政府機構和社會各界一大批人(包括教育、醫療、法律,還有一些一般的服務業等)共同參與協作,而不是僅僅個別懂得涉外事務的人就能辦好的。
如果我們開的口子和自己整體的的管理能力、管理經驗遠遠不匹配,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風險都很大,實際結果和預期效果就可能出現極大的差距,到時候真的覆水難收就要命了。
在經濟有下行壓力,找工作不容易的情況下,目前,我想不出什麼道理要在實質上給外籍人員更容易的永久居留權指標申請通道。
畢竟,真的是無可替代的、給我國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外籍人員,究竟有多少?
在一大批發達國家生活條件優越的情況下,有多少頂級專家會出於何種理由選擇中國?
要記住,我們的政策要面對的,很可能是世界上190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而中國,只是一個人均大約GDP70名開外的國家。
國內的少數人走出去相對方便,因為他們可以自擔風險。而讓其他人走進來,我們每個人就都都要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了。
正如一些回答或者不同意見所說,這次的法條正文硬傷不好找,看起來是要求嚴格合情合理的。
而且,我國以前對永久居留權就是有規定和處理流程的,都執行了快20年了。
問題在於,近年來的新聞報導和輿論導向總讓人有疑慮。
我們更有疑惑的是立法本身的目標,以及未來政策的方向。
這次立法的目的,主要是進一步用條文明確現有規定完善法律?還是意在限制外國公民隨意獲得永久居留權?
是增加指標引起高技術人才?還是引進華裔的其他國家公民?
是解決跨國婚姻問題的流程?是鼓勵一部分外國人向國外轉賬?
還是鼓勵引進其他國家的「不需要大量培訓經歷的體力勞動者」呢?好像並沒有特別準確的說法。
這其中,有的目的是很好的,有的目的就風險很大、問題很多了。
正因為大家很多事情都不了解,或者說很多事情沒準備好,所以才會出現更多的質疑。
總得來說,對這個關係到所有人日常生活的重大問題,一定要謹慎、公開,逐步完善具體規定,在各個行業有一定的準備,並建立具體的可操作的標準。
我們都知道國際交流是好事,但是具體操作一定要穩妥,負責人員應該回應公眾目前態度激烈的疑問,對國家的未來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