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鼠算野味,官方可能全面禁食,2500萬隻竹鼠正在等待判決

▲華農兄弟,養竹鼠走紅的農村網紅,名字取自中「華」「農」民。許多人認為他們的代表性不遜於李子柒。

此事被拿來類比豬瘟事件。

所謂的「一刀切」,讓大量豬農改行,在2019年豬肉危機時成為熱議話題。

▲摘自▼

本文來源:界面新聞

微信id:wowjiemian

作者:劉林

「在全面封控的過程中,竹鼠養殖戶們對未來仍抱有期望,但全面禁止食用『三有動物』的決定,可能會給長期處於灰色地帶的竹鼠養殖業帶來致命一擊。」

過去兩年走紅網絡的竹鼠,因為被點名為「可能攜帶新型冠狀病毒的野生動物」,1月21日以來被全面封控,養殖戶們在忐忑中等待了一個月後,再次遭遇重擊。

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

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

而竹鼠正是「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一般簡稱為「三有動物」)」。

2000年國家林業局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收錄了1591種物種,花白竹鼠、大竹鼠、中華竹鼠、小竹鼠均在其中。

恐慌等待

「一片哀嚎,」當被問及養殖竹鼠的小夥伴們對這一消息的第一反應時,何天水這麼說,「看不到希望,很多人都準備慢慢將鼠餓死算了、不再投錢餵下去了。」

何天水是廣東茂名信宜市懷鄉鎮人,這里地處粵西南山區,素有「竹子之鄉」的美譽,大量的竹子加上本地種植的甘蔗,是餵養竹鼠的絕佳飼料。

當地有不少養殖竹鼠的農戶,單單何天水所在的益富農竹鼠養殖專業合作社就有60多個養殖戶。

2014年,曾在深圳打工十幾年的何天水返鄉創業,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彷徨後,決定養殖竹鼠。

他從幾對開始試養,2017年投資了20萬興建了專門的養殖場,到現在養殖的竹鼠已經有600多只。

「投了幾十萬,到頭來破產了,」何天水發了一個「唉」字後再沒有回復消息。

近年來,竹鼠養殖發展快速,特別是以華農兄弟為首的竹鼠視頻在互聯網上走紅後,竹鼠普遍供不應求,但是,風生水起的竹鼠產業在農歷鼠年春節的銷售旺季被按下了暫停鍵。

1月20日晚間,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在接受央視採訪時指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動物,比如竹鼠、獾等。

在鐘南山接受採訪的第二天,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下發《關於加強野生動物市場監管積極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

要求「對竹鼠、獾等可能攜帶新型冠狀病毒的野生動物,在其飼養繁育場所實施封控隔離,嚴禁對外擴散,禁止轉運販賣。」

接著,各省市也都下達相關禁令。

在全面封控的過程中,竹鼠養殖的從業者們對未來仍抱有期望,養殖戶們一面繼續餵養竹鼠,一面等待疫情解除後交易的恢復。

現在禁令升級——從禁止交易到禁止食用,而餐飲是國內竹鼠養殖的主要出路,也是近年竹鼠產業得以快速擴張的根本原因,禁食相當於阻斷了竹鼠養殖產業的銷售渠道。

「下一步不知道怎麼辦,」 廣西南寧大滿村宜民中華竹鼠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振飛告訴界面新聞,「我們的規模這麼大,幾千萬的投入,兩萬多只竹鼠,飼料都得外購,這些都要花錢。」

農振飛早在2009年就進入了這個行業。

「我以前做別的生意,」他說,「那個時候有人養竹鼠,一兩年後買車買房,我就去考察了一下,前四年因為技術不過關,基本都虧了。後來外出多方學習,從2014年開始盈利。2019年在政府支持下新建了一個30多畝的基地,一半的投入是我們自己的,一半的投入來自銀行貸款。」

湖南邵東萬順特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洣錚入行相對較晚,「有兩年了,投了300多萬,現在養了大概有2000多只,」對於未來,他只簡單說了一句,「等通知吧。」

返貧風險

和何天水、農振飛、趙洣錚一樣面臨困難的養殖戶廣佈於兩湖、兩廣、雲貴、川渝、贛閩等南方地區,特別是貧困山區。

其中,廣西是我國主要的竹鼠養殖區。

據廣西畜牧研究所高級畜牧師劉克俊估算,單單廣西就約有10萬農民在家養殖竹鼠,竹鼠養殖存欄量在1800萬只左右,占全國的7成,年產值保守估計在28億元以上。

「只要可以種植竹子、甘蔗、象草桿、木薯桿的地方,都可以發展竹鼠養殖,」劉克俊告訴界面新聞,「因為不像養豬、養牛需要提供大量的水才能生存生產,竹鼠養殖非常適合缺水的山區作為產業發展。」

為竹鼠養殖業提供服務的廣西金誠雙豐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文明向界面新聞表示:「竹鼠已經是南方山區里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色養殖、發家致富的項目,對於小農戶、貧困戶或者返鄉務工人員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項目。」

農振飛告訴界面新聞,養竹鼠對勞動力的要求不高,即便手腳不方便,也可以養。

劉克俊也表示,因為可以利用現有的資源條件發展生態養殖,所以竹鼠非常適合貧困戶發展。

劉克俊算了一筆帳,貧困戶剛開始可以投入5000元,飼養10對竹鼠,通過學習掌握竹鼠飼養技術,精心管理,一年後可以發展到50對竹鼠,第二年利潤就可以達到10000元以上。

正因為如此,在脫貧攻堅戰中,低投入的竹鼠養殖業成為南方山區基層政府的優選項目。

比如:

江西新餘市高新區水西鎮施家村為貧困戶免費提供種苗;

重慶市巫溪縣魚鱗鄉補助竹鼠養殖戶,每對500元,圈舍每戶2500元;

雲南省瑞麗市扶貧開發「以獎代補」,每對竹鼠補助100元;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科學技術協會在基層農村組織竹鼠養殖技術培訓;

貴州省鎮遠市羊坪鎮竹坪村就以村委會土地入股成立專業生態竹鼠養殖企業;

廣東省高州市曹江鎮將竹鼠養殖作為產業扶貧重點項目等等,不勝枚舉。

江西省新餘市水西鎮施家村扶貧專幹傅海生向界面新聞表示,當地有大量的貧困戶在養殖竹鼠,僅施家村在去年就增加了5戶竹鼠養殖戶。

「山上到處是竹子,」他說,「市場也可以,每公斤160元,一只比較大的竹鼠能賣到將近300塊錢,周邊做餐飲的會直接定購,都不夠賣的。」

農振飛從2016年以來在當地政府的指導幫助下通過「公司 合作社 農戶」帶動村民特別是貧困村民通過養殖竹鼠脫貧致富,到2019年4月份,已經有72戶貧困戶陸續脫貧,在2019年投產新基地後,又有120戶貧困戶於2020年1月份加入。

然而,在當前的疫情下,這些已經脫貧的農戶可能面臨返貧的風險。

「除了生產一線,其他全部停工,」張文明說,「做服務的、做技術的基本都不用工作,特別是做銷售的,全部停了,整個行業一一季度營收基本為零。」

一位養殖戶在剛獲知禁食決定時,情緒比較激動,「當初鼓勵回鄉創業、脫貧致富,現在剛有點起色又來個一刀切,又得返貧,甚至更貧!」

農振飛也認為,返貧的可能性很大,因為他們的收入基本都是靠竹鼠。

灰色地帶

在此次全國人大全面禁食野生動物之前,《野生動物保護法》(以下簡稱保護法)禁止生產、經營使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製作的食品,但沒有禁止使用有合法來源證明的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製作的食品。

保護法禁止為食用非法購買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及其制品,但沒有禁止為食用合法購買非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及制品。

竹鼠等「三有動物」與其他普通陸生野生動物一樣,都不是國家重點保護動物。

目前被廣泛引用的《商業性經營利用馴養繁殖技術成熟的陸生野生動物名單》(有54種,竹鼠未列其中)是由林業部門在2003年8月根據一份由多個部委聯合發佈的《關於適應形勢需要做好嚴禁違法獵捕和經營陸生野生動物工作的通知》擬定的。

這份名單在發佈時,明確指出是「首批公佈的」,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有關行政部門再沒有後續動作。

但是,按照保護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其他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管理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制定。

也就是說,竹鼠等「三有動物」具體如何管理,由各省市根據本省實際情況自行制定。

以廣西為例,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陸生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經營利用和運輸管理辦法》,凡從事陸生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的單位或個人必須取得陸生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

其中,馴養繁殖非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的,使用自治區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印制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陸生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

經營利用陸生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單位、組織和個人,必須取得《廣西壯族自治區陸生野生動物及其產品經營利用許可證》。

從各省市實際運行情況看,竹鼠養殖戶若是想合法養殖竹鼠,需當地林業部門核發兩個證件——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陸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許可證,同時還要有竹鼠引種證明,後者由出售種苗、擁有三證的養殖戶出具。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養殖戶都有這三個證件,據一位不願具名的受訪者估計,三證齊全的大概有30%。

界面新聞在採訪中發現,沒有證照的養殖戶,有的是因為合作方證照齊全,有的是因為供不應求、直接上門求購的並不會考慮證件是否齊全。

從養殖場到餐桌的中間環節,可以說一直處於灰色地帶。

竹鼠並沒有像生豬行業那樣有比較標準的規範,由於沒有相關的檢驗檢疫標準,畜牧獸醫部門並不會出具檢疫證明,因此產地檢疫、屠宰檢疫缺位,在省內運輸或跨省運輸中也缺乏有效監管。

盡管林業部門也會出具馴養野生動物運輸證,但是,一方面程序繁瑣,時間較長,另一方面,也難被省外特別是鐵路運輸部門認可。

此前,竹鼠養殖業的從業者認為,有關制度的不健全,制約了該行業的發展,並希望能把人工馴養的竹鼠劃歸畜牧部門監管,進而像傳統畜禽一樣開具動物防疫合格的有關證明,以促進運輸與銷售。

問題的關鍵點正是人工馴養竹鼠的身份,這也是此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最新決定給竹鼠養殖業帶來衝擊的原因所在。

現行《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規定「國家對野生動物實行分類分級保護」,也就是以物種來定義和管理野生動物。

即便是人工馴養的野生動物,仍歸為野生動物。

劉克俊則認為,野生的竹鼠可以按野生動物管理,人工飼養的應該和家禽家畜一樣按人工飼養來管理,不應該按物種區分。

在桂林從事竹鼠養殖六年的田力(化名)告訴界面新聞,「竹鼠已經繁殖了不知多少代,想養竹鼠的都是從其他養殖戶里引種苗,我都不知道什麼是野生竹鼠,就算附近有竹鼠,也是從養殖場逃出去的。」。

「現在市場上銷售的竹鼠基本上都是人工飼養的,」劉克俊表示,「不可否認,也會出現極少販賣野生竹鼠的現象,但是野生竹鼠價格要高出15-20%。只要嚴格打擊販賣野生動物,重罰、公示,應該可以制止有關違法活動。」

不過,也有專家對此表示異議。

西北政法大學動物保護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李堅強對第一財經表示,應該對食用野生動物養殖業採取「一刀切」。

他指出,人工圈養環境,永遠不可能復制野生動物在野外的天然生活環境。

大數量的野生動物集中繁殖、飼養和囤積在有限的空間。

它們身上的病毒有了通過交叉感染得以變異的絕佳時機。

竹鼠養殖戶卻認為,竹鼠養殖不同於其他特種養殖,是綠色環保的生態養殖。

而且傳統畜禽有過人的疫病,如禽流感,也沒有被全面禁食,何況竹鼠與疫情之間的關係還沒有確定。

「竹鼠養殖場地很乾淨的,不像養豬養雞那麼髒。竹鼠本身就愛乾淨,它們吃的乾淨,排泄少,自己都會把垃圾從漏風口推下去。」

何天水說,「我每天都會給養殖場搞衛生,還得注意竹子、甘蔗是不是有壞了地方,但凡臟一點、壞一點,竹鼠就會拉肚子,我們也不敢給竹鼠亂用藥物,他們對這個很敏感。」

何天水對疫情和竹鼠之間的關係非常困惑。

「人工馴養已經30年了,這麼多人從事竹鼠養殖,如果竹鼠真的攜帶病毒,也應該是餵養、運輸的人最先發病,」他說,「但是,到目前為止,竹鼠養殖圈里,沒有聽說過一個病例,也沒有看到新聞報道。」

迷茫前路

全國人大「全面禁止食用」的決定並沒有羅列相關動物名稱,同日發佈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有關部門負責人答記者問似乎釋放了更為溫和的信號,在談及正確理解全面禁食野生動物需要把握的幾點時,該負責人給出了例外。

「還有一些動物(如兔、鴿等)的人工養殖利用時間長、技術成熟,人民群眾已廣泛接受,所形成的產值、從業人員具有一定規模,有些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按照決定的規定,這些列入畜牧法規定的‘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的動物,也屬於家畜家禽,對其養殖利用包括食用等,適用畜牧法的規定進行管理,並進行嚴格檢疫。」

而竹鼠養殖正是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所形成的產值和從業人員也具有一定規模,再者,竹鼠養殖一直為各級政府部門認可和鼓勵。

2013年印發的農業行業扶貧開發規劃(2011-2020年)在規劃滇西邊境區時,明確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水奶牛、烏骨羊特色養殖和野豬、竹鼠等特種養殖及水產養殖」 。

恭城竹鼠在2014年獲得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

在農業農村部2月21日公佈的第一批農民合作社畜禽水產類產品供應信息中,有25家養殖的是竹鼠。各地基層政府也從補貼、信貸、技術、規程等各方面推出了對竹鼠養殖的扶持政策。

竹鼠養殖致富多年來一直被廣為宣傳報道,比如央視七套《每日農經》、《致富經》、《農廣天地》等欄目就曾多次報道過竹鼠養殖。

「‘如鴿、兔等’,就可以有竹鼠了吧。若是取締特種養殖,特別是竹鼠養殖,會讓更多脫貧戶返貧」,劉克俊表示,竹鼠也算是「人民群眾廣泛接受」,這些年商品竹鼠的銷量一直在不斷攀升。

據不完全統計,雲南、貴州、湖南、廣西、廣東、海南、福建、上海、四川、江西和香港等地每年要消費竹鼠600多萬只。

竹鼠不僅在國內熱銷,在國際市場也很走俏。

2017年,由廣西畜牧研究所、恭城縣水產畜牧獸醫局、南寧市金誠雙豐農牧有限公司合作的項目「廣西竹鼠養殖制約因素及解決對策情況調研」成果顯示,美國阿拉斯加州每年需要從中國進口竹鼠肉。

與此同時,中國每年約有500噸竹鼠出口到東南亞各國;

用竹鼠皮制成的一雙皮鞋在國際市場上售價為500-1000美元,一件翻毛竹鼠上大衣售價為2000-3000美元;

竹鼠須每公斤4萬元,用竹鼠須做成的高檔毛筆,是中國傳統出口商品,在日本市場上十分暢銷。

證照齊全的何天水認為,如果擔心竹鼠養殖可能帶來風險,是不是可以像生豬行業一樣標準化、規範化?

張文明則表示:「能不能盡快確定竹鼠和這次疫情的關係,如果沒有關係,在疫情可防可控的前提下,能不能繼續允許人工飼養、合法經營銷售?」

對未來,張文明並不樂觀。

在看到深圳可能出台的規定後,他估判「很可能是一刀切,畢竟馴養竹鼠沒有豬、雞那麼成熟」。

深圳人大常委會在2月21日就《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草案)》向市政府相關部門及專家征求意見。

該條例將制定頒佈《特區可食用動物名錄》,明確規定任何人不得食用或者組織食用《名錄》以外的動物及制品。

其中,特區可食用的人工飼養的陸地動物只有10種:豬、牛、羊、驢、兔、雞、鴨、鵝、鴿、鵪鶉。

到2月25日,深圳市對外公佈的《深圳經濟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放寬了食用口徑,在上述10種動物之外,又增加了「市人民政府決定可以食用的其他家禽家畜」。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有關部門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曾提到,「本決定(即全面禁止食用)的出台實施,可能會給部分飼養動物的農戶帶來一些經濟損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支持、指導、幫助受影響的農戶調整、轉變生產經營活動,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一定補償。」

農振飛透露,廣西正在統計有關情況,可能後續會有政策出台。

竹鼠養殖信息平台「竹鼠先生」的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部分省份如湖南、廣東,開始有林業局主動上門到合法養殖的養殖場去下達相關的預警指示,讓養殖戶做好心理準備,也商討關於無害化處理的補助問題,但是,最終還沒有做出要執行的決定。

「大家在等待國家政策的最終出台,」這位負責人表示,「為什麼要說‘等’,就是因為24號的決定,並沒有一刀切的概念,從這里看出,還是有一絲希望。」

無論如何,疫情發生後,野生動物相關法律的修訂勢在必行。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已表示將《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訂列入今年立法工作計劃,並計劃加快《動物防疫法》等法律的修改進程。

若是竹鼠養殖業能夠繼續存在,竹鼠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需要重新梳理、全面規範,從業者要想辦法贏回消費者的信心,也有必要採取預防措施以避免再次陷入類似今年的困境。

樂觀的情形是,此次疫情之後,竹鼠能納入動物檢疫的範圍、有關檢疫規程出台,更進一步,每只竹鼠能有識別標識,可以追溯產地、運輸、交易、銷售等各環節。

2500萬竹鼠將何去何從?繼續銷售還是滅殺?竹鼠行業的從業者們還在等待。

閱讀原文

被刪熱文 / 我是紅燒公主,離滬之後發誓燒完世界上所有的西葫蘆

xxx

中國多所學校發布通知,家長沒打疫苗,孩子暫緩入學。輿論抨擊呼籲叫停

xxx

廣東小伙子創作「核酸檢測上河圖」

xxx

越南報告變異毒株混合體,能在空氣中迅速傳播。鴻海在越南工廠即將恢復生產

xxx

四川醫院鼓勵打疫苗,創作「打疫苗」神曲走紅,打算要做醫院界的湖南衛視

xxx

不到一個月,印度疫情為什麼三級跳?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