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電影院醞釀復工,網民大多表示反對。
本文來源:董小姐聊電影
作者:董文欣
我是董文欣,一個從業15年的影院經理,在這裡記錄一個影院經理眼中的心水佳作和時代變幻。
現在是2020年2月12日,我所在影院因為疫情暫停營業的第19天。
戰疫:時代的急剎車
最近心情有點複雜,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都讓人很糟心。
讓我這個一向樂觀向上的人,也難免有了低沉的情緒。
前兩天讀到一位同樣是七零後的公司負責人給他的員工寫的一段文字,和我當下的感受非常一致,拿出來給大家分享: 「我們需要再明確一點:這次疫情已經是近40年中國最大的歷史事件,影響會非常非常巨大。
我剛好41歲,我對這句話負責。非典、汶川、奧運、貿易戰,茍利國家生死以,都比不上這件事。
我們都習慣了經濟上行(實際上已經上行了40年),有時候要面對現實。
萬事有周期,人一輩子都至少會面對一次大的經濟危機,美國最近一次是次貸危機,熟悉宅文化的都懂,日本經濟原地踏步已經幾十年了。
我們剛剛結束房地產時代(類似日本),我們很多人都有消費貸款(類似美國)。
大家可以聯繫自身,自行推演。」
在經濟奔騰了四十年後,這場疫情使整個國家在經歷著一場我們從未經歷過的「戰役」。
我們個人雖然經歷過很多的轉折,包括改革開放,之後SARS、汶川地震等等,從未像今天這樣感覺國家正在遭遇著如此大的一場危機。
內外的困難,都讓人不得不把個人命運與未來寄托在能否舉一國之力戰勝這場疫情之上。
困頓在家中的這半個多月,我和無數國人一樣,陷入了一種極度緊張、極度焦慮當中,以致帶來很多生理上的不適。
面對很多事情,我感覺到強烈的無力感。
我以前常說面對人生無常只能心平氣和地去面對,但這次,我真的沒有辦法用那些老生常談去安慰自己了。
對於自己事業上的焦慮,也讓這種無力感更加重了十分。
作家方方說:「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可能就是一座山。」
而落在一個行業上,也足以帶來一場重大危機。
疫情使整個電影行業陷入系統性危機,這也是我從業以來從未遇到過的。
前同事發了條朋友圈,說夢見影院恢復營業,大堂里熙熙攘攘的人群讓他欣喜。
但是很快就不讓放映了。混亂當中他醒了,陷入了現實的荒蕪。
這是中國10000多家影院的經理們共同的噩夢!
影院:要挺住 活下去
大年初一有記者採訪我,讓談談《囧媽》轉向流媒體放映事件,我當時就回答她,這個事件的影響力遠遠不如新冠肺炎對行業帶來的破壞。
春節停業時,我預估到了疫情不可能馬上結束,電影院作為服務業可能會在較長時間里面臨停業,也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
畢竟對SARS給電影行業帶來的影響也有些了解,而這次疫情的影響面要遠大於2003年。
SARS時期,中國電影正處於低谷期,全年票房11個億,在整個國民經濟里幾乎可以忽略不計(2003年全年GDP13.74萬億,占比萬分之0.8),電影放映業大多處於國有狀態(2002年中國剛剛開始實行院線制,全年票房9.5億),大部分影院職工不管營不營業,起碼國家還能給你發工資。
當時由於不同城市受疫情影響程度不同,部分影院正常營業、部分營業半天、部分關閉。
2002年12月14日,中國電影市場劃時代的新片《英雄》上映,以當時全國區區2000多塊銀幕,最終拿下2.5億票房。
3天後,首例非典病人入院。
2003年4月25日公映的《魔戒2》足足在院線放映了2個月最終2400萬的票房都不及去年同期上映的《魔戒》(票房5620萬)的一半。
下半年紮堆上映的大量影片的票房全線慘烈,直到馮小剛的《手機》以5300萬票房給了市場些許欣慰,而這個數字竟然拿下年度票房冠軍。
2020年的今天,院線基本處於民營狀態,全年票房也到了600億(預估2019年全年GDP 99萬億,票房占比萬分之6),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這麼蒸蒸日上的一個行業,突然遭遇了這樣一場天災人禍,整個行業備受打擊,影響深遠。
當時我預計很可能疫情會影響院線票房的100億,今天看來已經不僅僅是100億的問題了!
疫情還沒有出現拐點,服務行業,包括影劇院,遲遲不能開業的現狀很可能會延續2-3個月。
如果按去年600億總票房來算,那現在1/6已經沒有了。
經濟實力雄厚、抗壓能力比較強的大院線還能勉強支撐,但是對於一些背後資本薄弱,或者三四線私人老板的小影院來講,他們能否支撐到今年暑假,真的是未知之數。
要知道,很多三四線的影院就靠著春節這十幾天來搞些營收,實現盈利。
我估計,如果國家沒有相應的政策扶持的話,今年會出現一波很大的影院倒閉潮,根本不用什麼流媒體的衝擊,一場疫情就讓很多影院跳下懸崖。
關於院線的未來,我只能用一段套話來說明: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最重要的是能先渡過疫情這個坎。
如何自救,如何在未來開業的時候減少損失,也是大家開始考慮的問題。
比如最近就有影城開始想辦法對年前囤下的飲料零食去庫存。
有關部門也在征求影院的意見,希望在一定的程度能夠幫助院線。
但是除了減免房租、稅費、電影專項資金以及其他有限方式外,影院能做的,只有咬牙等待疫情的結束。
這次疫情對於影院經營的未來影響現在還未可知。
不過前兩天和同事、影迷交流,我們都感覺疫情過後,院線觀眾的一些觀影習慣可能會改變。
比如,3D眼鏡的售賣過去十幾年都推動不了,疫情讓大家深刻地感受到個人防護的重要性,自購3D眼鏡很可能會成為一個小趨勢。
行業:從內容到制度
不僅僅是影院,整個電影行業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2018年以來,電影生產製作側已經減少了很多,今年疫情之下影視劇組均已停工。
從這方面來看,產業鏈已經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如果劇組下半年才能復工,肯定會影響下半年院線的吞吐量。
也有可能因為停業過久,很多影片積壓到暑期甚至下半年,引起一個大爆發,但是明年就很麻煩,院線沒米下鍋的情況會很嚴重。
關於《囧媽》事件引發了社會特別是業內的爭論,我也接受了好幾撥的採訪。
我認為目前影院存在的各種問題,包括影院票價高、上座率低等,最為主要的還是電影內容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影片的量也達不到影院的需求,而上座率又實在是太低。
如果中國電影的整體質量能夠上升(像韓國那樣*)、上座率非常高,那票價就能降下來,院線電影相較於流媒體上的網絡電影就有一定優勢。
發稿時正好趕上《寄生蟲》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4項大獎。
首先得到的是最佳原創劇本獎,這是韓國歷史上第一個奧斯卡獎,共同編劇韓進元發表感言時,導演奉俊昊看著獎杯在後面傻笑。
以韓國電影市場並不紅火的2018年為例,韓國總人口5164萬,全年總觀影人次2.16億,人均觀影量4部;中
國為總人口13.95億,城市院線觀影人次為17.16億,人均觀影量1.2部。
受新開影院及銀幕數增加影響,中國影院上座率持續走低,2019年約為11%,而美國約為30%。
當然,更為關鍵的是制度問題。
在當年的國情下,不管是在院線播,還是在流媒體播,題材和內容都被拿捏的死死的。
今年春節特別魔幻的是,我們在家里躲避病毒,能看到的所有相關現實題材影片,全都是國外拍的。
特別是英國的《傳染病》和韓國的《流感》,其劇情和當下中國疫情當中的人世百態何其相似,但是類似題材中國的作品在哪里?
印象中只有顧長衛的《最愛》、王競的《大明劫》,以及最近被翻出來奉為預言的《急診科醫生》第26集勉強相關。
《傳染病》中裘德洛飾演的陰謀論記者身穿防護服在散播自己的連翹解毒說 有朋友給我打電話說有人想拍此類題材的影片。
我說他能拍出來什麼內容呢?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我們想了解的總是避重就輕,而能重點提及的怕是只有最美逆行、基建狂魔以及多難興邦的皆大歡喜吧。
像《流感》《傳染病》這種全方位、全景式、全世界範圍地展示疫情方方面面的劇情,在中國電影里基本上是看不到的。
深刻的批判精神和自省意識,在當下中國電影當中,總是難免遇到「技術性原因」。
電影不是長視頻
說回《囧媽》事件。
如果院線突然消失了,網絡電影的質量不僅提高不上去,反而會出現下滑——因為網絡電影和院線電影一樣,沒有辦法去直面現實的慘痛,也沒有辦法拍攝那些起碼在特效與動作上還能讓人嗨一下的大片,演員們在大銀幕上那種宛如神諦的魅力,也將消失無蹤。
小屏幕上的電影,更像長視頻,也更接近電視劇,甚至還不如電視劇能夠打發時間。
時間久了,電影作為一門藝術的魅力也就消失了,這時電影也就死亡了。
院線電影是電影藝術與社會經濟的反復碰撞磨合的結果,有其必然且必須的存在意義。
回望二三十年前,中國院線還不發達,大街上充斥著各種盜版、錄像廳等等,但是為什麼觀眾慢慢地走到影劇院呢?
這里面有著市場需求、消費心理等因素。
所以,除非電影的形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院線電影長期內仍然可以存在。
電影自19世紀末誕生以來,遭遇了各種新興媒體技術形態的挑戰,卻一直保持著蓬勃的發展力,這跟它與科技的結合有很大關係。
電影一直走在科技的前沿,非常熱情地去擁抱各種最尖端的科技。
這種非常強烈的創新性、非常大的包容性,使得它一直長盛不衰。
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今天的挫折,其實也不算什麼,就看能不能咬牙堅持下去了。
同時,也真誠地同情一下我們自己、同行以及整個行業的從業者們,給我們這個行業加個油吧。
希望大家度過這次難關後,有一個更好的發展勢頭。
讀書吧,重新認識電影
最近在家里也沒有什麼事,服務行業嘛,開業肯定比其他關係國計民生必需的行業要晚,所以一直貓在家里在讀書。
讀了好幾本關於電影的書籍,已經做好了各種閱讀計劃,也希望通過這種閱讀,提高下自己的業務能力和電影鑒賞的能力。
目前已經讀完了《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美,大衛·波德維爾,克里斯汀·湯普森 著),現在正在讀《認識電影》(美,路易斯·賈內梯著),推薦給大家。
讀書,就是要把自己從網上各種謠言和焦慮情緒當中脫離出來,讓自己能夠安靜 下來,從文字中尋找一種理性的定力。
我們平時極少長期獨處,或擁有大段封閉時間,而這次難得的人生經歷,讓我們學會了孤島之上的魯濱遜的心路歷程。
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理性,越要冷靜。而讀書,就是一種讓自己冷靜方式。
網上看到一張武漢方艙醫院的患者正在讀書的照片。
網友評價:「看了半天新聞心情五味雜陳,看到這張照片瞬間感覺歲月靜好了。」
「他看到的是另一種生活狀態,另一種心情,另一個世界!」
書名為《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一並推薦。
也希望我們同行能夠像這位「讀書哥」一樣,沉住氣,有定力,撐下去!
最後,也希望我們能夠眾志成城,戰勝病魔。
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要對我們自己的國家、對中華民族有信心。
我們的民族經過了五千年的歷史,遭遇了很多很多的挫折和磨難,什麼樣的大風大浪我們都見過。
天佑中華,這次我們一定能夠戰勝這場災難!
而這場災難背後的人禍,也當連根拔除,給國人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