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界面新聞記者:李啟瑋、饒文怡、林騰、李兆元(實習生)
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水中銀)的總裁杜偉梁,算得上香港創業圈裡較為知名的人物。該公司於2015年獲得南豐集團的B輪融資,估值超過1億美元,目前是香港估值最高的五個初創企業之一。
這家2011年3月在香港科學園設立科研基地的香港企業,將全球首創的“轉基因鯖鱂魚”及“斑馬魚”胚胎毒理測試技術用在食品、化妝品及水體環境檢測中,可檢測出超過1000種有害物質,獲頒多項國際性科技發明獎。
水中銀被南豐集團的行政總裁梁錦松看好。當界面新聞記者問及該公司是否有10億美元的估值目標時?杜偉梁笑答:“這是梁錦松說的。他說我們會是第一家獨角獸。”
最早投資水中銀的人,如今已經有100倍以上的回報。杜偉梁透露,目前該公司差不多完成C輪融資,但未對外界透露融資金額。
被金融、地產行業壟斷的香港投資市場,也確實正期待著香港第一家創業獨角獸(投資界對10億美元以上估值,並且創辦時間相對較短的公司的稱謂)的出現。
2013年香港的創客空間,一片冷清。曾有媒體報導這麼描述:“香港創業孵化器中,不見香港人”。
而今,受內地創業大潮影響,香港特區政府從2015年年底開始加大對創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和全球資本的重視,正逐漸讓香港摘掉“創業蠻荒之地”的帽子。
香港的政府官員和業界人士在不同場合都評價說,現在是香港創業的黃金時代。
創業氛圍由淡轉濃,正體現在2016年孵化器和初創企業數量的增加上。
香港特首梁振英於2016年7月指出,香港目前擁有超過1600家初創企業,超過40多個孵化器和共用工作空間,他評價香港當下的創業環境為,“政府工作已初見成效,但仍需私營機構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仍以房地產、金融、物流產業等為支柱產業的香港,緣何吸引創業者在今年逐漸布局?香港創業者真的迎來了他們的黃金時代嗎?
1、
中國最大的電子製造業供應鏈電商平台科通芯城屬下的硬蛋科技,今年3月於香港數位港設立占地600平方米的硬蛋體驗館,免費開放給公眾參觀。硬蛋意圖成為香港創業者和全球供應鏈之間的“超級聯繫人”。
談及布局香港,硬蛋科技總裁李峰認為,香港創業團隊非常強調實用性,硬蛋提供的平台可以結合風投,讓創業者在香港完成早期階段的培養,體驗這裡的市場銷售管道,並學習怎麼把內地的產品賣到海外,或把海外產品賣到內地。
此外,硬蛋科技還投入5000萬美元(約4億港幣)設立香港創新基金,面向所有在香港註冊的創新創業公司。
硬蛋7月份舉行了一次創業基金路演,首輪參加的10家公司中,有6隊來自香港,硬蛋的創新基金平均給每個公司投100萬美元。
硬蛋香港市場總監吳卉茵表示,香港的創新氛圍正在改善,投資者對創新行業特別感興趣,他們不太擔心創業者跟不上,“創業是逼出來的。”
進入2016年,包括Startmeup HK等官方組織的創業展、Startup Weekend等全球性質的非官方創業活動陸續舉辦。
社會企業孵化器SoInSoGood也在香港科學園內開展一系列活動,幫助青少年接觸基本的互聯網科技,以激發他們在創業方面的熱情。該項目經理Clement說,他感覺參加相關科技活動的青少年人數最近開始增加。
Startup Weekend活動的常客Linka是香港理工大學的在讀研究生,她直觀的感受是,從前參加創業活動的大多為外國人,但近幾個月以來,香港青年人明顯增多。
“盡管本地的青年人不一定會即刻就投入到科創事業中,但起碼他們對這方面已經開始注意,不再對創新這方面的話題不聞不問。”
除創業活動之外,青少年們現在還能夠便捷地在校園獲取相關創業資訊。大大小小的創業組織已經在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等創業氛圍較為濃厚的高校成立,香港中文大學甚至開設相關的創業類課程,供學生選擇。
“香港目前的眾創空間數量增多,包括各大院校內所設立的與創業有關的機構部門也同樣在增多,創業者們因而獲得更多的空間來發展。”香港市場數據分析初創公司Advwhere的CEO黃江源,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採訪時也提及了這一變化。
大疆創新創始人汪滔就讀過的香港科技大學就設立有創業中心。今年7月該校連續第六年舉辦了校園創業大賽,所有獎項總價值為100萬港元,吸引了超過500支來自香港、北京、廣州、深圳、澳門的隊伍參加。
7月19日,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大疆創新科技公司的董事長李澤湘等人共同成立了“HONGKONG X科技創業平台暨青年創業服務系統”。該項目計劃在未來四年內,以資助形式支持120個早期項目及40多個天使項目,鼓勵在香港的青年創新,支持創新科技由校園走向市場。
活動當日,騰訊主席馬化騰也指出,香港有不少優勢,在亞洲甚至全球排名都是頭幾位,聚集大量人才,又背靠中國內地,但唯獨在科研上卻差一點,希望香港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加大。
2、
2015年11月香港創新及科技局(創科局)的成立,讓本地創業者感受到香港特區政府對改善本地創業環境的“誠意”。
在給界面新聞記者的書面回復中,創新及科技局發言人表示,立法會在7月通過創科局成立規模達20億港元的“創科創投基金”,以填補本地創科初創企業在成長期的資金缺口,推動風險投資者投資於本地初創企業。該基金計劃於2017年上半年推出。
香港政府會按1:2的出資比例,與獲選的風投基金合作,共同投資於香港的創科初創企業。獲投資的公司必須位於香港,在香港有足夠多的業務運作,最好是處於A輪發展階段。
除了這一基金外,該局還將推出價值20億港元的“院校中遊研發計劃”、5億港元的“創科生活基金”等扶持基金。
香港商業環境對創業者來說,依然有吸引力。
負責招商引資的香港投資推廣署回復界面新聞記者稱,香港有高度自由的經濟模式,資金及人流進出自由無阻;在香港成立公司的程序非常簡便;也有具世界視野及熟悉內地商業運作的人才等等優勢。
更為重要的是,香港鄰近內地龐大的消費市場及深圳生產基地,特別受物聯網等初創企業家垂青。借著便捷的市場條件,創業者可以在香港容易地操控在內地的生產事宜,將新產品快速地推出市場,搶占先機。
但創業者們也提出了對香港創業環境的批評。
在2011年5月,兩位香港年青80後創業家溫學文和王藝彬成立創業組織“青年創業軍”,喊出“莫欺少年窮”的口號,截至今年7月底已經有6827人加盟(已全職或兼職創業的超過4052人)。
早在2014年,青年創業軍就通過調查發現,61%的香港創業者在創業後兩年迅速面對經營困難,30%的創業者則在兩年內面臨公司業績衰退。
今年1月,“青年創業軍”向組內創業成員的調查則顯示,95%的受訪者沒有申請過政府的基金,因為他們覺得申請過度繁復,或不知道如何申請。調查結果還顯示,42%的青年創業者表示目前香港青年創業政策未能幫助他們,有15%的受訪者不知道有相關的創業政策。
“香港不少青年人想創業,”創立了一家IT公司的溫學文創業已有五年,他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他曾做研究,發現組內成員在兩年前成立的創業公司中,生存下來並且能夠不虧錢的公司只有13%。
香港青年者的競爭壓力不小。據溫學文介紹,6000多個組內成員從事最多的是IT行業,第二是女性生活用品類(食品、首飾),第三是傳統的貿易行業(網店)。他們不僅面臨香港本地大公司的強勢市場競爭,還面臨海內外城市的競爭。
當問及政府如何能幫助改變年輕人去創業,溫學文搖了搖頭說,“大的環境改變不了”。他說,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能解決創業的難處。
曾在2014年申請香港科技創業培育計劃資金的列家誠,則對香港政府的效率提出質疑。列家誠以自身為例證說,香港的法律法規非常完善,但就是因為太完善,反而令申請創業資金的程序非常複雜。
根據香港科技園官方信息,創業者申請該資金需要填寫長達20頁的商業計劃書,包括產品研發、行銷、資金來源、管理、技術等多個方面,並提供商業登記、公司註冊證書等一系列文件,由香港科技園公司安排面談,召開評審委員會會議之後才能得到批復。
列家誠於2014年10月創辦了Censpot,專注於不同類型的教育軟體的開發。2014年12月,他的創業項目成為香港科學園培育計劃的成員,並於2015年2月正式入駐香港科學園。列家誠曾於2014年9月申請香港科技創業培育計劃的資金,當年12月得到政府和科學園的批復,可獲得30萬港元,但是發放過程非常慢,每半年只能領到1萬港元左右,至今只拿到3萬港元。
“每年政府都會說要為創業者提供資金,但是當申請一萬塊需要半年的時候,還有誰願意去申請呢?所有的政策到最後都變成了一個廣告而已。”列家誠說。
前海厚德創業孵化器(下稱前海厚德)董事長鄧永強也對香港的效率提出批評。他認為,受各種因素制約,香港政府的撥款特別緩慢,香港青年人對所謂“地產霸權”的批判不無道理。
在列家誠看來,雖然香港政府從去年11月加大支持力度,但香港的創業情況並沒有實質性的改善。“表面上看來創業氛圍好像變好了,註冊的公司數量有一些增長,大家一窩蜂沖出去說我可以做老板了,但是真正拿到政府資金的企業寥寥無幾。”
3、
創業者列家誠的選擇,在香港創投圈中頗有代表性。
2015年10月,考慮到主要客戶都集中在內地,前海可作為打開內地市場的踏板,列家誠的公司Censpot在前海正式註冊。Censpot的主營業務是教育類手機App和網站,融合傳統學習和在線學習,為發展中國家學生提供網上學習與自動評核平台,也是香港各大學軟體的供應商。創立至今公司在內地已經積累4萬多的用戶,每年的營收約為40萬到50萬元人民幣。
列家誠曾受邀到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廠做分享演講,對前海的印象大為改觀,被前海園區內的繁體字系統、完善的配套設施和濃厚的香港味道感染。
前海厚德深港聯絡專員慕容志輝介紹,自2014年12月7日成立至今,該孵化器共孵化了40多個項目,成功融資的有10多個。目前正在入駐孵化器的項目共16個,香港項目則有10個,未來將會把香港項目的比例提升至一半或以上。
慕容志輝表示,孵化器在前海和香港如此布局,是因為香港投資種子輪的基金較少,讓他們能更容易接觸更多的好項目。事實上,基於香港的創業成本,不少港人也會北上創業。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辦公場地的租金大約是相鄰城市深圳的兩倍,這是香港創業環境中最要命的成本問題。溫學文以他位於觀塘創業街的一個40平方米的辦公室為例,2年前每月租金為7000港元,如今在香港整體房價下跌的情況下仍然要12000元。
高昂的租金,直接把一些香港創業者“趕”到了深圳。
前海管理局、深圳青聯和香港青協三方發起成立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下稱夢工場),目的正是培養深港兩地具創新創業意念的18-45歲青年,以及孵化具高潛質的初創企業。目前共200家初創企業申請進駐。
來自夢工場事業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夢工場逾60個團隊募資成功,約占入駐團隊的50%。融資前十排行榜中,香港團隊3家。團隊營收前十名中,香港團隊占4家。
前海厚德是夢工廠內主要的創業孵化器,股東來自國內外的創業者及天使投資人,提供免租工位、天使基金、創業輔導以及法律,工商等服務。2016年初,前海厚德宣布在香港設立價值約1億多港元的香港英諾天使基金,主投智能硬體等項目。
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說,香港企業要打入中國市場,一定要在內地某個地方落腳,作為連接內地腹地的橋梁。前海最大的優勢是擁有14億人口的市場。
在列家誠看來,前海青年夢工場有著非常活躍的創業氣氛,創客務實認真,腳踏實地,這一點是香港科學園難以比擬的。
“在前海,所有人都把自己當成是創業者,抱著一種謙卑的學習心態,一定會努力把產品做到最好才推出去。但是科學園的香港人是很驕傲的,他們當自己是企業家,比較急功近利,在產品還沒有做好之前就去吸引投資方,這種現象我在前海從來沒有看到過。”列家誠對界面新聞記者說。
前海厚德董事長鄧永強認同的是,香港的創業氛圍正得到改善。他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孵化器對香港人才是很積極開放的態度支持創業,現在是香港創業的好時候。“深圳前海的創業環境很好,會影響到香港的氛圍,尤其是青年人。”
4、
創業環境的好壞,人員流動最能說明問題。
“香港本地人認為創業是一個高風險的選擇。大學生在畢業後,往往會選擇到傳統行業找一份工作,以保證經濟基礎。”作為香港大學生,Linka深切感受到,現在的香港青年在從大學畢業後,首先希望獲得的還是安全感,而創業是高風險的事。
Linka口中的“傳統行業”,指金融、零售、貿易、地產等香港主要支柱行業。在這些行業就職的畢業生能夠獲得的薪酬要高於創業公司所能承諾支付的薪酬。
以金融行業為例,根據國際專業招聘集團瀚納仕(Hays)的《2015亞洲區職業薪酬報告》,在香港,金融從業者的平均年薪達到百萬港元級別。即使是新入職場的應屆畢業生,月薪也可達到數萬港元。
在Advwhere商務經營負責人Rudy看來,創業公司很難提供這麼高的薪資水平,職業發展的道路也不算清晰,因而畢業生較少選擇投身科創事業。
此前曾經在金融行業工作的Rudy對界面新聞記者說,即使是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後,決心重頭再來,重新創業的香港人也不算多。“在香港,很多人就是缺乏這樣的一種決心。”Rudy說。
7月11日香港民建聯主辦的“新願景,新希望”科創主題圓桌會議上,杜偉梁講述了目前科技類創業公司“招人難”的狀況。
“根本上看,觀念問題就是人才問題的來源,”他在會議上說,“從學生到家長,都對科學行業帶有偏見,認為(該行業)不賺錢,以至於大學中學習科學學科的都是一些資質比較一般的學生,我們企業因此很難找到人才。”
香港科技園行政總裁馬錦星則提到,每年在香港高等院校攻讀商科的大學生逾13000人,就讀科學學科的學生僅有不足700人,前者是後者的近20倍。
在圓桌會議上,杜偉梁發言時的情緒有些激動;之後接受界面新聞記者採訪時,杜偉梁再次提到了觀念問題。他說:“我們也希望能夠招聘到香港本地的學生,但確實很難,我們只能從外地招攬人才。”
近年,香港社會本土思潮崛起,有的香港青年表現出封閉的趨勢。在杜偉梁看來,這同樣不利於香港創業環境的改善。
“香港本身的市場太小,人才資源也不算豐富,如果繼續維持本土思維,企業根本無法發展,”杜偉梁說。在採訪中,他甚至用“愚蠢”來形容這種思潮趨勢,如果一直封閉在香港這個小城中,本地的科創只會是一潭死水。
在個人主觀心態以外,還有很多外部因素,也在制約著香港科技創業的發展。
在上述會議中,香港政府、業界、學界有不少專家指出,香港科技創業發展緩慢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原因。
民建聯主席李慧瓊認為,阻礙香港創業發展的四大因素,除了人才問題外,香港政府研發投入不足(僅占GDP不足1%)、科研成果商品化不足、創業成本高昂這三個原因都屬於外部因素。
目前,香港政府在科研上的投入僅占GDP的0.93%,這不僅和韓國、以色列等國超過4%的數字相差甚遠,和中國內地在2014年的比重2.1%也相差甚遠。
與香港金融和房地產業的繁榮相比,香港科創領域一度遇冷。根據香港統計署統計,2013年香港的科研投入為150億港元,占GDP份額為0.73%,而深圳2013年的科研投入達到720億港元,占GDP比重達到4%。
杜偉梁也對界面新聞記者提及科研成果商品化不足的問題。他說,這和香港高校的體制有一定關係。
“首先,在大學裡,教授們首先追求的是發表論文,而不是研究成果商品化上,”杜偉梁說,“其次,產品專利申請成功後,也不屬於教授本人,而是屬於學校。”無論從主觀還是客觀上,單憑大學校園本身,很難將科研成果商品化。
水中銀的創業資金,由公司CFO籌得的200萬港元,加上從城市大學校董會拿到的100萬港元,政府的300萬創業基金,加上科學園的一部分資金構成。
從2011年到2014年,水中銀的融資進程裡,香港所有的VC都沒有給過一分錢,盡管他們都聽過水中銀。“如今水中銀做出成績了,他們現在反而想追過來投資,這時候公司所缺的並不是錢了。”杜偉梁回顧說。
觀念問題並不容易扭轉。加入水中銀之前的7年,杜偉梁先後創辦了5家從零開始的企業,其中的Novanic電子2010年底被瑞凌實業收購,隨後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
賺到錢後,杜偉梁想投資社會企業。但當時,他發現社會企業的概念在香港有點扭曲。“香港這種覺得社會企業很虧錢的觀念是錯的,投資人覺得虧錢,還需要追加很多投資。”
杜偉梁略尖銳地指出,香港賺錢太容易了!金融、地產這些行業,不需要太多科研投入就能賺錢。“香港的風投和各類投資公司都有,但是他們投了多少科技公司呢?”杜偉梁說,“一定一隻手都數的來。”
5、
杜偉梁觀察的結論是,創業想要發展,最重要的還是人才,香港高校的科研力量大,但能不能把人才留下來創業也是一個問題。“未來這個問題還是要靠私人資本來解決。”
除了南豐集團之外,李嘉誠旗下的長江集團等企業也設有科創基金,開始投資香港本地的科創企業。
通過近身觀察,在杜偉梁看來,香港資本家的投資取向有了變化。“很多投資者以前都想通過炒樓、炒股來積累財富,現在樓市股市都在波動,他們開始意識到,這些途徑不能帶來穩定的收益,開始把目光投向科創企業的投資。”
香港本地的財團開始關注創業公司的同時,阿里巴巴、科通芯城以及紅杉資本等海內外資本也悄然進入香港創業投資市場。
2015年11月,阿里啟動香港創業者基金和台灣創業者基金,其中香港創業基金規模為10億港元。像阿里這樣的巨頭,看重的是香港本地團隊固有的優勢以及對其生態鏈的輔助作用。目前,服裝電商YEECHOO、網店平台Shopline及物流平台GoGoVan者三家企業拿到了阿里香港創業基金的投資。
“香港創業者基金”總幹事周駱美琪表示,對初創企業的投資額會因應他們的估值有調整,作出投資主要考慮其公司理念、創意定位、可拓展海外市場,以及可作為阿里生態圈的一部分等。
GoGoVan於2013年7月在香港成立,是香港最大的網上物流平台,提供服務範圍包括機車、客貨車及貨車。自成立以來,註冊司機多達3萬名,擁有全港最大的司機網路,在亞洲的註冊司機達15萬名。目前,公司已將業務拓展到中國大陸、中國台灣、新加坡、韓國及印度。
2016年4月,阿里巴巴以大約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東南亞電商平台Lazada的控股股權,後者也在香港設立對接內地供應商的總部。
從投資方的角度來看,香港創業者的優勢恐怕仍源於地域優勢。阿里巴巴回復界面新聞稱,從人才發展、投資資源、創業能力和法律法規來說,香港都有著發展創業生態圈的獨特優勢。
香港不少行業包括物聯網、金融科技、平台程序應用、電子商務等都是可以憑借已有的堅實基礎快速發展起來的領域,香港創業者在這些領域亦有著豐富的知識儲備,會有較明顯的優勢。尤其是金融科技。這些都可以讓香港成為下一個有著獨特魅力的全球創業之都。
“大概五年前,香港的創業機構只有幾家,現在已經多了很多。”在杜偉梁看來,這半年以來的情況和幾年前完全不同,本地有很多創業基金,又背靠內地市場,本地的創業條件其實很好,只是需要更好地去利用。
“香港人不能妄自菲薄。”杜偉梁說。
(實習生李兆元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