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高贊:女友認為年薪人民幣50萬是平均水平,怎麼辦?

知乎高贊:女友認為年薪50萬是平均水平,怎麼辦?

本文來源:粥左羅

微信id:fangdushe520

作者:臨公子

最近,一位老讀者和我聊起「行業瓶頸」。

他說,還是你們搞互聯網好,我在船業幹到30來歲,年薪才20萬。

我說,年薪20萬挺不錯的了。

他發來個嘆氣的表情:「和你們沒法比啊,互聯網的人動不動就是年薪50萬、100萬。挺後悔選錯行的,不然混到30歲,估計至少有個三四十萬吧?」

我:。。。

突然想起朋友曾提過她表妹,在銀行當櫃員,工資不到6千。

同學聚會時,大家都起哄讓表妹買單,理由是:你做金融的,肯定收入很高啊,請客也是應該的嘛。

我在網絡上見到不少帖子,類似:

30歲沒有存100萬,是不是就得打一輩子光棍?

35歲,年薪沒有50萬,是不是很失敗?

40歲沒有財務自由,是不是loser?

有數據統計,應屆畢業生平均年齡23歲,工作0-5年平均收入8000左右,就算不吃不喝,也要10年後才能攢下100萬。

再看「年薪50萬」。

這種收入情結經常出現在網絡上,甚至被人以為是某種「標配」。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瀏覽量超過千萬的熱門問題:

「女友認為畢業以後年薪五十萬是正常水平,但我個人對此懷疑,認為錢不是這麼好賺。發生矛盾,該如何解決?」

知乎高贊:女友認為年薪50萬是平均水平,怎麼辦?

對上班族來說,這個收入從全國平均薪酬水平來看,絕對是金字塔頂部了。

就算是在互聯網行業,如果你不是高管,也只有大廠or北上廣深的潛力股才有可能。

哪兒來的「畢業以後年薪50萬是正常水平」?

缺乏判斷力,只會讓一個人迷失在虛幻的臆想世界中。

01

統計學上有個說法,叫「選擇偏倚」:是指我們在統計時容易用局部樣本代替總體的隨機樣本,導致對總體描述出現偏倚。

我先問個問題:你認為國內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數,目前占比多少?

答案是:不到4%

知乎高贊:女友認為年薪50萬是平均水平,怎麼辦?

當時美團王興說出這個數字,眾人一片嘩然。

有較真的人從國家統計局網站上下載了1998年以來本科以上畢業生數據,核實後發現,確實沒超過4%。

再問個問題:你猜中國有多少人沒坐過飛機?

答案是:10億

為什麼許多人都覺得「本科多如狗,碩士滿地走」?

因為它完全由你所在的環境決定。

假設你本科畢業,意味著你同學肯定也是本科生;假設你們公司把本科以上作為錄用標準之一,意味著你同事也都是本科以上學歷。

不好理解的話,我再放個問題上來你就明白了:

知乎高贊:女友認為年薪50萬是平均水平,怎麼辦?

你想啊,回復這問題的人,能有不後悔的嗎?

不過又是一次「幸存者偏差」而已。

人總是習慣將自己看到的誤認為是真相,哪怕只是站在牆角一隅,都會覺得圍城外的風景更迷人,於是加了不少主觀臆想。

就像開篇說的,年薪50萬到底算什麼水平?

不誇張地說,大數據上看絕對碾壓了90%的上班族。

給你們看幾組數據。

知乎高贊:女友認為年薪50萬是平均水平,怎麼辦?

知乎高贊:女友認為年薪50萬是平均水平,怎麼辦?

有數據顯示,上市公司高管平均年齡達到48.59歲,平均薪酬為44.72萬元;20萬至50萬的占比接近31%(順便說下,有近半女性高管薪酬不足20萬元)。

只是,少數案例首先被過度放大,變成形形色色的網絡裝X談資,然後又有太多人匿名編故事,於是成為了一個格外魔幻的新世界。

嚇得你啥也不敢說、啥也不敢問,躲在角落瑟瑟發抖。

「年薪50萬」逐漸成為小紅書上的LV,真假不重要,露出LOGO最重要。

02

我自己是理工科出身,習慣用數據論證。

數據這東西不帶感情,雖可能有所偏差,但比憑感覺要靠譜得多。

人們對主觀的東西,有時會產生莫名其妙的自信與篤定。

你看到朋友圈幾張海島遊照片,以為大家都這麼輕鬆;

你看到幾位朋友聊起創業,以為人人都在創業;

你看到幾個畢業才1、2年的年輕人買房,以為買房很容易…

想要擺脫這種「管窺濾鏡」,有3個非常有效的方法。

1 就事論事

2018年5月,小米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

根據小米招股書,5500名員工分得500億股權,人均近1000萬美元。

「一夜誕生5000個千萬土豪」之類的新聞,頓時橫掃全網。

有個製造業的朋友說,還是互聯網最有錢途,雖然996,但熬幾年就上千萬了,值!

他沒看到的是,多年996,一夜數千人化身千萬富翁的有小米;多年996,年薪不到20萬甚至不到10萬的,有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默默無聞的,永遠是大多數。

很多時候,就事論事就好,因為特例成不了普遍。

「王總給員工發了5000塊年終獎」、「張總給大家包了200塊紅包」,這類常規事件根本上不了新聞吶。

上不了新聞,所以你被動忽略了,但不代表不存在。

2 動動手,找數據

前幾天我看到一條女司機交通事故的新聞,評論區滿屏都是對女司機的冷嘲熱諷。

可你知道麼,男司機比女司機出事故的概率,要高得多。

據《新華網》整理報道的數據顯示,7成交通事故由男司機引起。

100名終生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的駕駛員男女占比為99:1。

為什麼人們總認為女司機開車很恐怖?

問題出在新聞報道中。

知乎高贊:女友認為年薪50萬是平均水平,怎麼辦?

媒體整天都愛寫「女司機出車禍」的新聞,哪怕男性司機出交通事故,也愛用女司機這3個字關鍵詞蹭蹭熱度。

真實的數據,其實網絡上隨便搜索下就能找到。

但多數人寧可跟著起哄,也懶得花幾秒鐘解鎖真相。

久而久之,無論大事小事,他們都習慣地聽風便是雨,自然離真相越來越遠。

3 多從幾個角度看問題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寫道:任憑怎麼解釋,世人也只能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情。

許多人哪怕只看一眼,就忙不迭地下結論。

然而,一件事是多面體,你看到的那一面未必就是全部的事實啊。

就像這張圖,威廉王子正不屑地向誰比中指對吧?

知乎高贊:女友認為年薪50萬是平均水平,怎麼辦?

但從正面看,他只是比了個「3」。

知乎高贊:女友認為年薪50萬是平均水平,怎麼辦?

你看,換個角度就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結果。

所以,別急著下結論,多從幾個視角看,方可還原真相。

03

最近遇到的杠精特別多,有人看到這里可能會說:我認識的某某某,真的就是輕鬆年入百萬,我沒說謊啊。

OK,就算這是真的,可你知道麼:

越是表面看到的直觀事物,越是「你以為」;越是你看不到的水面下的冰山,越是「實際上」。

知乎高贊:女友認為年薪50萬是平均水平,怎麼辦?

我大學有個學姐創業做電商,不太熟的人閒聊說,「那誰誰月入20多萬啊,真有錢」。

事實是怎樣的呢?

她公司養了7、8個人的團隊,每月要發工資、墊付貨款、還有不少五花八門的支出。

「月入20萬」是公司帳面收入超過20萬而已,刨掉開支只能算勉強維持。

還有人說,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壁壘,是認知偏差。

我覺得,這話只說對了一半。

偏差從何而來?

從面對直觀感受的態度而來。

每個人都喜歡合理化自己的解釋,喜歡證明判斷,而不是去驗證判斷。

時間久了,眼前的現實就仿佛被刷上磨砂,愈發模糊。

所以說啊,看到的不重要、聽到的不重要、感受到的也不重要,只有冷靜分析 邏輯自洽,才可能腳踏實地地看清你所在的環境。

真相固然可貴,而懂得看清真相的能力,更可貴。

閱讀原文

林書豪確診新冠肺炎,有打過疫苗。微博湧入3.7萬留言鼓勵,熱搜第一

xxx

沒有童年、跳水滿分的14歲全紅嬋正獲得各地旅遊邀約,「終身免費遊」

xxx

在中國,如果從3歲開始準備,幾歲可以當上奧運冠軍?

xxx

在人潮爆多的廣州火車站旁開小超市能掙多少錢?

xxx

扳倒吳亦凡的「都美竹」正被多間公司搶注商標,還有人註冊了「吳簽」

xxx

吳亦凡被捕後,微博砍掉他的「超話」、多個官媒發聲;律師:若判刑將在國內服刑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