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看客inSight
微信id:pic163
作者:並不舒暢
矯情爆發時,沒有一條朋友圈是無辜的。
近日,一個名為「矯情文字品鑒小組」的異端小組在互聯網角落迅速崛起。
短短五個月內,便累積了4萬多名成員,足以打敗豆瓣上99.9%的空巢小組。
這是龐大宇宙里一小片珍貴的自留地,專供窒息的網友抱團取暖。
組員們一邊驚呼著「My eyes!My eyes!」,感受著網絡文學帶來的酸爽體驗,一邊將其分門別類,警示後來人。
受此啟發,我決定深入虎穴,對泛濫成災的網絡矯情文字來一場深入淺出的田野調查。
「我心里咯噔一下」
首先向我們沖來的是矯情入門必修學科 —— 古墓派。
該派的特徵很好辨認,往往以「公子」「小生」「姑娘」「妾身」自詡,絲毫不顧大清已亡的既定事實,一意光復封建殘餘。
▲抖音神曲《小女子不才》《公子向北走》
▲慘遭魔改的愛國詩。
一旦在句子里嵌入詩詞歌賦,就會顯得倍兒有文化。
不過古風有門檻,也不是人人皆可模仿。
弄不好的話,分分鐘閃瞎你的語文老師。
▲網易雲迷惑歌詞
有時古風愛好者還會把羸弱的毒手伸向外文歌詞:
不過,大部分人畢竟還是活在當下的。
一旦時間的維度被束縛,那就往空間無限延伸,比如捎帶上全宇宙的太陽、月亮和星星。
▲誰還沒在朋友圈見過幾句「星河滾燙」呢。
最擅長此道的QQ空間,早已不是記憶中那個青澀的模樣。
▲月亮做錯了什麼
再不濟,就拉上天堂和地獄陪葬。
相比之下,人均985的著名高端社區知乎還閃爍著一絲理智的微光。
▲繁體加斷句,即可獲得15K點贊。
但這些零碎的句子,輸出效果到底有限。
真正能給人一記重錘的,是那些前後連貫、表意清晰,不以生僻字取勝,用真情實感服人的句子。
這時候,就不得不提一手撐起了矯情文字半片天,源源不斷為組員提供皺眉素材的飯圈文學。
除了隨處可見的 「哥哥什麼都沒有,只剩下我們了」 「TA是我心尖尖上的人兒」 之外,還有動輒幾百字起步的彩虹屁小作文:
▲吳亦凡:???
▲納博科夫的棺材板快要壓不住了。
不過,在相聲圈面前,這些流量明星的粉絲都是渣渣。
如果你網上沖浪時不小心刷到了「心里咯噔一下」這六個大字,不要疑惑,這是目前最時髦的網絡黑話。
咯噔學,是「矯情文字品鑒小組」的鎮組之寶,誕生於張雲雷的粉絲發言 ——
「最近刷視頻會看到很多粉兒,直接就喊張雲雷,聽的我心里咯噔一下。」
▲萬惡之源的發言
這種集結了酸爽、震驚與微微喜感的情緒,不正是閱讀矯情文字時最極致的體驗嗎?
從此往後,「矯情文字品鑒小組」便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接頭暗號:
「今天,你咯噔了嗎?」
▲矯情文字常有,而咯噔文字不常有。
與此同時,身為張雲雷老搭檔的楊九郎粉絲亦沒有認輸,如法炮制了「繾綣學」。
……這段文字搭配楊九郎的照片服用更佳。
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
這世上本沒有矯情文字,跟風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矯情文字。
2006年的安妮寶貝寫漂亮女孩:
「夏天穿棉佈裙子,光腳穿球鞋。冬天是舊的牛仔褲,黑毛衣和大大的男裝外套。頭髮是長的,有時候會紮松松散散的麻花辮子。」
當時的讀者還很吃這一套,人人都幻想成為一名外表冷漠但內心柔軟的女子。
▲如同安妮寶貝本人
直到大街上擠滿了穿著小白鞋和棉佈裙的性冷淡女孩,大眾又開始懷念那些年痛徹心扉的愛情。
這時候,青春疼痛文學登場了。
首當其沖的就是80後文學教父郭敬明。
▲被時代銘記的書封。
這段兩百字的自我介紹,隱藏著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全部矯情密碼。
從此,「一半明媚一半憂傷」成為了80後青春期不滅的底色。
而經典的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更是每一個憂鬱青年的必修課。
只不過,隨著時代發展,低成本的憂傷已經難以滿足這個物欲漸長的社會。
於是,商業梟雄郭敬明臨危不懼、及時轉向,毅然決然地拋棄了沒錢的小清新,用名牌填滿廣大貧民對上流社會的虛假幻想。
▲我們說好不分離,要一直一直買Gucci。
到了這一步,矯情的跟風成本已經不再是將下巴抬高幾度。
你至少要嫻熟地念出不同奢侈品牌的英文全稱,無論它們有多繞口。
不幸的是,矯情的掃射範圍太廣,廣到可以容納人世間的所有語言。
如果說嘲郭敬明是一種政治正確,那麼就很難解釋,許多早已經過大眾和時間檢驗的名句,也在這個速朽的時代被瞬間透支。
▲一份來自好奇心日報的調查。
其中,太宰治不知為何成為了重災區,《人間失格》多次被莫名cue。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更是成為了屢試不爽的文青標配,常見於精神虛無的網絡自閉患者。
或許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句子無罪,只是比較倒霉。
再精巧的文字,也經不起海量的曝光,只會在無窮無盡的復讀里變得面目可憎。
▲下一個岌岌可危的句子。
對於這種碰瓷行為,部分看不過眼的網友決心進行定點爆破。
人固有一矯情
看到這里,你心里難免會生出一絲疑問 —— 如何判斷一段文字能否被歸為「矯情」?
這是個龐大而複雜的命題。
在情感表達方面,文字的分寸感總是顯得模糊不清,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
一旦越過了某條紅線,便會源源不斷地彌漫出酸味。
在某些尤為嚴苛的人眼中,或許藝術的本質就是矯情。
▲「矯情文字品鑒小組」曾試圖發起過一項「自救」運動,通過提名自己眼中「絕不矯情」的文字,來獲得片刻的精神慰藉。
雖然組員們絞盡腦汁,列舉了辛棄疾、王小波、餘華、羅蘭•巴特、約翰•穆勒,甚至搬出了新華字典……卻依然被高贊回復一桿子打翻。
正所謂當你凝視矯情時,矯情也在凝視你。
畢竟在社交媒體上立可愛人設,已經成為馬斯洛理論下的21世紀人類頂級需求。
矯情文字泛濫的背後,是一群龐大而沉默的受眾。
當人人都渴望擁有一個有趣的靈魂時,那麼「有趣」的標準就會一再抬高。
一不小心,就容易被貼上矯情、中二、裝逼的標籤。
情到濃時,我連自己人都噴。
說到底,社交網絡本質上就是一塊你追我趕的逼格修羅場。
你永遠站不上鄙視鏈的頂端,只能被一部分人仰望,又被另一部分人嫌棄。
誰還不曾發過一條莫名其妙的朋友圈呢。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往往只會覺得彼此非常吵鬧。
生活已經如此艱難了,沒有人有義務去消化另一個人的晦暗情緒。
所以,矯情是剛需,嘲諷矯情也是剛需。
大家只能從各自的朋友圈路過,翻個白眼,然後有默契地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