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校園支付大戰:四年數據累積,金融業的超級大餅

本文來源:新流財經

微信id:xinliucaijing

作者:李米

近幾年,移動支付市場格局越來越清晰,支付寶和微信兩大支付巨頭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迅速呈壟斷態勢,當然銀聯也一直在動作頻頻試圖打破「雙寡頭」格局。

但是,除此之外,在另外一個潛力無限的市場上,一場關於支付的爭奪戰也正打得火熱。

移動支付以其強有力的觸及C端用戶的功能,一直被當作發掘更大的消費金融市場的基礎。

在目前C端支付市場趨於飽和的情況下,大學校園里源源不斷的高校學生可以說是C端用戶強有力的儲備軍,並且也是未來的準優質金融用戶。

對支付玩家來說——校園支付,是一場誰都不想輸掉的戰役。

但是,這個市場遠沒有看上去那般風平浪靜。

三股勢力虎視眈眈,支付寶率先下手

「大學生數量很多,也是十分優質的客群,並且校園里有非常豐富的消費場景,」一位支付行業從業者王同分析到。

據數據顯示,中國高校數量近3000所,2018年高校畢業生為795萬,2019年這一數字為820萬,且畢業生的數量呈逐年上漲的趨勢。

但是,王同認為,真正想切入這個領域並做大規模其實並不容易。

「傳統校園一卡通企業已經在中國校園領域發展了十幾年的時間,幾乎將全國所有高校瓜分完畢,新加入者再來搶占這塊市場是很難的。」

當下,市場上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玩家。

第一類便是傳統一卡通服務商。

主要向學校提供智能一卡通系統及相關軟硬件產品的研發設計、系統集成和售後服務。

在微信支付、支付寶等移動支付切入之前,傳統一卡通服務商一直制霸著這塊市場。

目前,新開普(2000年)、新中新(1988年)、智慧電子(1999年)、正元智慧(1994年)、瀋陽寶石金卡(2004年)、南開太陽(1994年)等幾家有著近二十年歷史的的傳統廠商已經占據了市場的絕大份額。

不同於其他領域,校園一卡通市場相對較封閉,高校學生的傳統財務主要是銀行卡與一卡通的組合,學生在進入大學後,學校會發放一張銀行卡,用於繳納學雜費、獎學金發放等,其它日常校內消費則採用一卡通。

第二大類玩家便是支付寶、微信和銀聯三大巨頭,在過去兩年里,三者在校園領域都下了不少功夫,不過在佈局的廣度和深度上各不相同。

支付寶一方面在其App內上線大學生服務聚合平台——校園生活小程序,用戶可綁定校園卡,在支付寶內直接進行充值;另一方面,則是率先與「校園卡巨頭」新開普合作。

2019年1月,新開普部分股東與螞蟻金服全資子公司上海雲鑫簽署股權轉讓協議,螞蟻金服間接成為了新開普的第二大股東。

根據新開普2019年半年報,新開普校園信息化產品覆蓋高校總數達千餘所,市場占有率逾40%。

據介紹,二者已經合作推出了支持智能終端和手機雙離線的支付寶校園碼,可用於因網絡、服務器等問題無法使用手機進行移動支付時。

此外,新開普基於其線下系統的產品「完美校園」也已在支付寶小程序中上線。

銀聯則通過在各大高校中力推雲閃付App,並在推廣補貼費用上下足了功夫,比如一些學校餐廳、超市等會有顯眼的雲閃付易拉寶,上面寫著「滿10元立減5元」等優惠字樣,還支持使用雲閃付App乘坐校車享受優惠等。

據中國銀聯官網顯示,截至2018年11月底,已覆蓋北上廣深等全國36個省市879所高校、1075個校園、1600萬師生、20000多個校園商戶。

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指定校園支付產品「校園安心付」打入校園內部。

據了解,校園安心付先從學校財務處入手,做財務信息智能化,再延展至線下消費場景,推無卡支付。

即前端提供APP、小程序、H5等多種支付入口,支持銀聯、微信、支付寶等多種支付通道,後端有財務自動對帳、補單、平帳,業務數據統計等功能。

與前兩者相比,微信的學生用戶基礎和黏性要更強。

同樣,騰訊在2018年4月宣佈以微信校園卡為核心的「騰訊微校」來搭建高校信息化矩陣,微信校園卡一經認證後可直接在微信卡包中找到。

第三類躍躍欲試的玩家便是銀行,有些銀行也在探索支持通過其手機App,直接生成一個付款碼,學生可直接用於校園內各種場景消費。

可以看出,在三類玩家各不相讓的情形下,也已經出現了交融的趨勢,三巨頭里螞蟻金服率先對傳統一卡通服務商下手。

業內人士認為,支付寶與新開普合作,對兩者來說都是明智的選擇。

傳統一卡通服務商擁有硬件基礎和高校渠道資源,但是欠缺最前沿的技術能力和直接面向C端用戶的推廣、運營等經驗,而這剛好是後者所具備的。

雙方優勢互補,同時更有利於螞蟻金服深入到校園支付場景之中。

從高校的角度來講,目前許多高校還是沿用傳統的一卡通體系,設施成本、人力成本相當高,兩者的合作上也更能滿足學校未來的需求。

雖然,微信支付暫未直接入股傳統一卡通服務商,但也有消息傳出,微信與多家傳統一卡通廠商有合作。

「在較為封閉的校園支付場景里,後來者要想直接入局難度頗大,但是如何與傳統的校園一卡通企業合作或成為之後的競爭的關鍵所在。」王同表示。

紛紛佈局校園支付,各家在爭搶什麼?

校園支付之所以成為各家下一個押注點,最重要的兩點在於———

一是可以提前培養好用戶習慣。

有觀點分析認為,「在移動支付領域,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就是一切。」

當讓用戶產生使用依賴的時候,便是贏在了搶奪用戶的起跑線上,而校園學生有一定的財務自由,且即將步入社會,是培養用戶習慣的絕佳場所。

用戶的開源和留存無疑是重中之重,在切入校園支付場景之後,企業還要想辦法在長時間的相處過程中留住用戶。

「我們看到了這塊市場的廣闊商機,但也要明白,這類群體的特殊性。」上述人士表示。

一批又一批的年輕大學生更容易接受、也更願意追求新鮮事物,同時也更加強調便捷、實用性體驗。

二是可以積累大量的數據。

有用戶、交易的地方就有數據,而這些數據的價值顯然還沒有得到完全得開發與利用。

現在,每個支付場景不只局限在簡單的超市、食堂等餐飲消費上,更多的會深入到學生的門禁、考勤系統、圖書館、上網等在校生活的各個板塊當中,有的還會涉及到學生的就業問題。

一張校園卡匯聚了一個學生四年行為習慣數據。

也就是說,提供一卡通服務的機構在學業情況、消費習慣、網貸分析、學生軌跡、就業等方面積累了足夠多又真實可靠的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深入挖掘,不僅可以作為自身不斷精進完善的武器,還可以為學生的金融服務提供更全面的用戶畫像。

不久前,湖北省人民政府表明,為了引導大學生遠離非法校園貸,遏制這一校園毒瘤,湖北省將向全省大學生投放80億元至100億元的消費信貸,滿足大學生正常消費信貸需求,以驅逐不良網貸毒瘤。

在校園貸正本清源的情況下,有從業者認為,向在校期間的學生提供貸款時,一卡通所承載的資料數據或將發揮巨大的輔助作用。

在學生畢業之後,一位風控人士表示,雖然各家公司的產品都會有不同的標準和判斷,但一般而言,如果學生在校期間出現過十分嚴重的情況,比如曾經逾期、失信等,對貸款審批是有一定概率的影響;如果沒有,隨著畢業時間的推移,在校行為對風控便不會有什麼影響了。

技術不斷在前進,從傳統的實體校園卡,到手機支付,再到如今刷臉支付也已經進入校園,載體在不斷變化,客群源源不會間斷,也就意味著還有更多新的機會尚待挖掘。

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但顯然象牙塔里不適合過分的商業戰爭,回歸更純粹、更單純的角度,或許才更能吸引和留住學生群體。

閱讀原文

一個大學女生隨手把宿舍裡的日常發到了B站,粉絲才三個人,三天後播放量B站第一

xxx

災後鄭州:當一座都市忽然不能上網和用支付寶

xxx

《躺平即是正義》V.S《「躺平」可恥,哪來的正義感?》

xxx

「去吧,成為張無忌!」研究金庸的海南教授畢業致辭火了

xxx

鳳凰金融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百億被查,董事長被拘留,網民認為海南地方政府包庇

xxx

中國13家互聯網金融平台被約談面臨七大整改,全部納入金融監管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