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uber,歷年來這些國外巨頭也在中國倒下了,為什麼?

本文來源:騰訊科技

中國的巨大市場,吸引了海外眾多科技巨頭爭相佈局,但殘酷的現實卻是,鮮有海外大公司真正在這一市場佔據主導地位,多是“屍橫遍野”,而伴隨中國互聯網崛起的這一時期,也有許多海外互聯網公司,倒在了裡面。

2012年4月,eBay將易趣剝離。

2014年3月,微軟正式宣布關閉MSN軟件。

2005年10月,阿里巴巴收購雅虎中國。

2009年3月,AOL第二次撤離中國市場。

2010年1月,Google谷歌宣布退出中國大陸市場。

2011年2月,百思買宣布退出中國。

2011年11月,MySpace聚友網關閉網站。

2012年4月,樂天關閉與百度合資成立的樂酷天商城。

2014年9月,Adobe關閉中國研發分公司。


以下詳細盤點了他們在中國市場的興盛與落寞:

【電商企業遭遇阿里巴巴阻擊】

eBay易趣



1999年8月,兩個哈佛商學院畢業生邵亦波(微博)和譚海音在上海創辦易趣網。


2003年6月,eBay以1.5億美元100%控股易趣,此時易趣佔據中國電商90%的市場。


在此之前一個月,淘寶網成立。


隨著淘寶網的上線,eBay易趣在中國的處境日益困難,市場份額開始不斷下滑。


2005年,淘寶網超越eBay易趣。


一項數據顯示,在2005年,eBay易趣的市場份額為29.1%,而它的競爭對手淘寶網則是67.3%。


2012年4月,易趣不再是eBay在中國的相關網站,成為Tom集團的全資子公司,易趣所有的業務從eBay剝離,獨立運營。


點評: eBay易趣在中國市場的困難,表面上看,是由於淘寶網的免費服務,而eBay則一直堅持收取一定的費用,但其根本原因卻是,美國公司eBay主導下的eBay易趣缺乏對中國本土市場的深入研究,未能及時迎合本土市場的需要。

樂酷天(日本的樂天)



2010年10月,日本電商巨頭樂天與百度合資成立B2C網購商城“樂酷天”,雙方共同出資5000萬美元,樂天、百度各佔51%、49%的股份。


2012年4月,因上線以來一直表現不佳,樂天關閉樂酷天商城。


點評:活動力度不夠,不能拉動舊客戶,也吸引不了新客戶,大部分店鋪都死氣沉沉的,樂酷天並沒有專門的員工進行對接,想解決問題都找不到人,雖然模式上和淘寶商城類似,但缺乏淘寶在線客服的溝通機制。

【門戶與搜索難敵本土品牌】


雅虎中國



1999年9月,雅虎網正式開通。


2003年11月,雅虎中國出資1.2億美元全資收購3721公司,當時3721佔據中文上網服務市場90%以上市場份額,放棄收購另外一個備選——百度,當時百度要價1.5億美元。


2005年10月,阿里巴巴全資收購雅虎中國,獲得雅虎在中國大陸的品牌權和運營權,雅虎集團以10億美元的價格取得了阿里巴巴集團35%股份,以及阿里巴巴40%的收益權。


2013年9月1日,中國雅虎不再提供資訊及社區服務,至此,雅虎服務在中國大陸的痕跡抹去了。


點評:雅虎中國的沒落,與楊致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比如中文雅虎進入內地較早,卻沒有及時地本地化,等到新浪等勢頭反超後才有所行動已經晚了。


谷歌中國



2005年7月,谷歌宣布將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


2010年1月,谷歌宣布退出中國大陸市場。


2010年4月,名稱“谷歌”廢棄使用,“谷歌”改回“Google中國”。


點評:退出中國大陸市場之前,谷歌被央視曝光涉黃、谷歌圖書館計劃遭遇起訴,並且政府相關部門也出面指責谷歌不妥,李開復離職等等,這一切都讓谷歌總部很頭痛,最終導致了後來結果的發生。


AOL(美國在線)



2001年6月11日,AOL與聯想集團各斥資1億美元成立合資公司,聯想佔股51%,,AOL佔股49%,但因為後期進展緩慢致摩擦不斷,雙方在2004年1月9日正式結束合作。


2008年4月, AOL再度進入中國,成立了翱龍(北京)科技研發有限公司,對大中華區業務統一規劃,期間AOL在華員工總數迅速擴張至百餘人。


但在此後的一年中,AOL中國業務表現得不盡如人意。2009年3月10日,AOL宣布再次撤離中國市場。


點評: AOL第一次入華的兩年,遭遇美國互聯網泡沫破裂時期,總部自顧不暇,無法對合資公司投入過多精力,導致了首次潰敗。第二次再失敗,則因一味執行擴張戰略,未能理解本土市場的需求和競爭格局。

【即時通訊難敵騰訊】


微軟MSN



2005年,MSN進入中國,MSN全球佔有率最高的即時通訊類軟件,但與全球佔有率相反的是,MSN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卻一直徘徊不前。


2012年微軟就在除中國內地之外的全球範圍內整合MSN,即逐步將MSN用戶遷移到Skype的Messenger服務上。


2013年3月,微軟宣布即將關閉MSN,由於Skype在中國由合資公司運營,微軟當時沒有整合中國用戶,而是讓MSN在中國繼續運營。


2014年3月,微軟正式宣布關閉MSN軟件,並將MSN的1億多名用戶整合到Skype的網絡中去。


2014年10月31日,MSN服務正式關閉。


點評: MSN的關閉主要源於其始終沒有將產品“中國化”,還出現了無法登錄、頻繁掉線以及傳輸文件速度緩慢等諸多問題,加之騰訊QQ、騰訊微信、阿里旺旺、飛信等本土即時通信軟件的崛起,MSN市場佔有率日漸萎縮。

【Web 2.0時代本土群雄並起】


MySpace聚友網



2007年4月27日,曾是全球第二大社交網站的MySpace成立中國分站,正式進入中國互聯網市場。


2011年6月,在MySpace被媒體和廣告公司Specific Media以3500萬美元收購後默認放棄。


2011年11月,聚友網第二任CEO陳鵬飛接手4個月後,在董事會授權下關閉了聚友網,另起爐灶開始新的創業項目,對外則以聚友網“故障”回應。


點評:國內開心網、校內網、微博等本土社交網站的興起,給國外進入者極大的競爭壓力,MySpace在美國的發展不順也使其無暇顧及中國市場。


Groupon高朋



2011年2月,美國團購鼻祖Groupon與騰訊、雲峰基金合作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


2011年8月,高朋中國區秦皇島、煙台、南寧等13個地方分站整體被撤,上海、杭州、佛山等18個分站進行了裁員,裁員總人數超過400人。


2012年5月,高朋與國內團購網站F團整合,同年8月整合完成,原高朋的20多名外籍員工僅保留了兩名。新公司股權比例為:騰訊30%,Groupon 10%,聯想投資占到近10%,剩餘40%左右股份為管理層持有。


點評: Groupon的瘋狂擴張模式帶來隱患,在未對國內團購市場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照搬美國模式,混亂的管理以及不斷受損的品牌形象,導致高朋在華無法立足。

【電子賣場難撼國美、蘇寧】


百思買



2003年,百思買在上海設立了辦事處。


2005年,百思買在中國的採購量佔其全球採購的72%,海信、海爾、長虹、廈華等都是它的重要供貨商。


2006年5月,百思買以1.8億美元的代價控股五星電器,開啟中國市場的雙品牌道路。


2011年2月,百思買關閉在中國大陸的9家門店,宣布退出中國。


2014年,百思買賣掉所持五星電器的股權徹底退出了中國。


點評: 2005年中國家電連鎖完成在中國的佈局,2006年百思買再進入中國已經失去先發優勢,所以一直被國美、蘇寧等國內大連鎖壓制。另外,百思買堅持的“買斷經營”模式,推高了運營成本,在於本土賣場的競爭中失去價格優勢。

【倒在中國市場的現實面前】


Adobe



1998,Adobe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市場熱門的圖形處理軟件Photoshop、PDF閱讀器AdobeReader、二維動畫製作軟件Flash、音頻處理軟件Audition等都是由Adobe研發製作。


2006年10月,Adobe中國研發中心正式揭幕,Adobe稱,此舉是為了加速在中國和亞洲市場的產品本地化,並提供針對性開發。


2014年9月,Adobe中文官方微博上表示,將撤銷並關閉其在中國的研發分公司,Adobe中國公司關閉後,約400名員工將從10月底開始陸續被遣散,未來只保留銷售部門。


點評:定價策略死板,軟件售價在中國能買一部iPhone,而且購買舊版本後,仍然需要花一千多元更新新版本,而且破解Adobe系列軟件非一般的簡單,導致盜版橫行,在中國市場業績不理想。

閱讀原文

阿里和騰訊雙雙跌出了全球十大市值公司

xxx

狂飆十年的中國互聯網光環不再(穩),我想去國企

xxx

讓騰訊蒸發3800億人民幣的那篇官媒文章已經刪了

xxx

除了罵裁判,中國互聯網八大平台都是怎麽看奧運會的?

xxx

在中國互聯網行業,戴字節跳動(抖音)的工牌能光宗耀祖嗎?

xxx

中國的B站正在日本走紅,但走紅的路子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