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冰汝看美國
微信id:gh_17e58ec730d3
作者:王冰汝(鳳凰衛視駐白宮記者)
特朗普親自下「暗殺令」
巴格達國際機場3號遭四枚火箭彈襲擊,至少七人死亡。
其中包括伊朗革命衛隊將領蘇雷曼尼Qassem Soleimani(聖城軍指揮官),還有領導美國駐巴格達大使館抗議的真旅黨創始人Abu Mehdi al-Muhandas (此人大有來頭,後面會提到)。
而這場空襲發生在美國駐巴格達大使館襲擊,剛剛結束一天後。
▲遇襲身亡的伊朗革命衛隊將領蘇雷曼尼
▲遇襲的巴格達國際機場外圍
五角大樓隨後發表聲明,承認空襲:
「在特朗普的指示下,美軍采取了果斷的防禦行動,殺死伊朗革命衛隊將領蘇雷曼尼,以保護美國海外人員安全。」
「伊朗革命衛隊被美國視為外國恐怖主義組織。蘇雷曼尼正在積極制定計劃,襲擊伊拉克以及整個地區的美國外交官和人員。蘇雷曼尼和他的聖城軍要為數成百上千美軍和盟軍的傷亡負責。」
「在過去幾個月,他策劃了對伊拉克聯合基地的襲擊,包括12月27日的襲擊(導致一名美國合同商喪生,多人受傷)。蘇雷曼尼還批準了本周對美國駐巴格達大使館的襲擊。」
「這次空襲的目的是阻止伊朗未來的攻擊計劃,美國將繼續采取一切必要行動,以保衛我們人民和我們在世界各地的利益。」
▲空襲行動後特朗普的推特只有一幅圖
毫無疑問,美伊關係雪上加霜!
特朗普沒有過上一個好年。從2019年12月31日起,美國駐巴格達大使館被6000多名抗議者和包圍,幾乎就要淪陷。
特朗普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每天都給伊拉克總統薩利赫和總理阿蔔杜拉奪命連環Call,要求伊拉克保衛美國人員和財產的安全。
▲大約六千人參加了抗議
▲美國駐巴格達大使館外圍
美不顧伊拉克反對 執意發動空襲
事件的導火線:12月27日在伊拉克Kirkuk附近的軍事基地,遭到30次火箭炮攻擊,導致一位美國公民喪生,四名美國人受傷。
美國指控肇事者是伊朗所支持真主旅(Kataib Hezbollah)民兵組織。雖然真主旅否認對襲擊負責。
12月29日,為了報復伊朗,美軍對三處位於伊拉克境內和兩處位於敘利亞境內的什葉派武裝組織 「真主旅」目標實施打擊,其中包括「真主旅」的軍火庫和指揮控制設施,造成25人死亡、51人受傷。
美國在人家伊拉克境內發動空襲,問過伊拉克嗎?
問了,但是只是提前半個小時「告知」。
而且伊拉克總理阿蔔杜勒和伊拉克總統薩利赫都不同意,要求美國取消空襲。但並無卵用。。。
12月31日,在為被美國空襲喪生的伊拉克人舉行葬禮後,大批親伊朗的伊拉克民眾/民兵蜂擁而至,來到美國駐巴格達大使館抗議。
▲抗議者聚集在美國駐巴格達大使館區域外,高喊「美國去死」(Death to America)抗議者還撞破一扇大門,放火燒了一個接待區,並把真主旅的旗幟插在大使館的牆上。
▲美國駐巴格達大使館接待處成為廢墟
美聯社報導說,很多抗議者身著民兵組織的制服。
支持伊朗民兵組織的指揮官,也參與到了抗議活動中。
▲抗議民眾試圖打碎美國大使館防彈玻璃
而伊拉克安全部隊並沒有及時阻止這些抗議者,而是允許他們通過了進入美國大使館區域的安全檢查站。
當時大使館內的工作人員,安保人員都還在裡面,沒有撤離。
正在海湖莊園度假的特朗普聽聞消息後動怒!動用一切力量阻止災難發生。
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立即宣布將向巴格達增兵,美國海軍陸戰隊危機響應特種兵直接抵達現場增援。
特朗普在31號狂發推特警告伊朗。大統領的憤怒之情已經躍然紙上。
「伊朗將會為此負全責!」
「伊朗將會付出巨大代價,這不是警告,而是威脅!」
「伊拉克必須保衛美國大使館和人員安全!
這還不夠,特朗普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輪番電話轟炸伊拉克總統薩利赫和伊拉克總理阿蔔杜拉打。
在外交武力雙重施壓之下,特朗普在2019年12月31日下午4:19分宣布美國駐巴格達使館SAFE!
美軍第一時間帶著世界上最先進的致命武器趕到現場,阻止了悲劇的發生。
▲美國海軍陸戰隊抵達
2020年1月1日:特朗普剛剛才稍微鬆口氣,沒想到抗議者在新年第一天又重振旗鼓,開始新一輪抗議。
他們在接待區縱火,現場頓時硝煙彌漫。
美軍開始向示威者投擲催淚瓦斯。伊拉克聯邦警察,反恐部隊和軍人在美國大使館外豎起人牆。
當天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宣布向伊拉克增兵750人。(美軍在伊拉克現有駐軍大約5000人)
同一天,支持伊朗的民兵組織呼籲示威者結束抗議,因為他們目的已經達到,成功向美國傳遞了信息。
絕不讓班加西事件重演
雖然特朗普這個新年肯定沒有休息好,但好消息是美國駐巴格達使館無人員傷亡。
美國駐伊拉克大使Matt Tueller 31號也不在大使館。
特朗普在事態平息後,立即邀功,他在推特上寫道「Wonderfulaccount of U.S. Embassy (Iraq) vs the Benghazi disaster」(伊拉克美國使館的圓滿解決與班加西美國使館的災難)
特朗普特別在意班加西事件,因為這是他的死對頭希拉裏擔任國務卿期間最大的政治汙點。
特朗普也必須在意班加西事件,因為如果重蹈覆轍將會危及他的總統連任。
▲2013年班加西事件聽證會,希拉蕊被拷問
2012年9月11日晚間,美國駐利比亞班加西領事館遭到激進伊斯蘭恐怖主義武裝分子襲擊。
當時領事館只有當地保安人員和包括大使斯蒂文斯在內的8名美國人,他們很快被武裝分子包圍,趕緊撤離到了領事館內的安全屋。但此時,領事館內已經濃煙滾滾。
當時在領事館一英裏外的CIA秘密情報站接到求救信號後,派出六人組成GRS救援小組,但當他們趕到的時候一位外交官史密斯已經被濃煙嗆死,大使斯蒂文斯無處可尋。
這六名CIA情報人員也很快被武裝人員再次圍攻,並遭到迫擊炮攻擊,等到天亮的時候,兩名情報人員陣亡。
長達8小時的圍攻後,當地時間5點多時天已大亮,親美民兵「2•17烈士旅」趕到現場,武裝分子紛紛退走。
CIA情報站全體人員和領事館倖存者立即撤離。
但直到撤離前夕,美方才獲悉史蒂文斯大使被利比亞民眾送進班加西一家醫院,並搶救無效身亡。
上午11點,第一批美軍才趕到班加西。
▲歐巴馬、希拉蕊親自在機場等候班加西事件遇難者遺體
在歷時四年的班加西事件調查報告中,披露了這樣一個細節:
「美軍駐西班牙羅塔的海軍艦隊應急分隊當時在飛機上待命3個小時,期間4次被反覆命令脫下能被識別出是美軍的制服。」
「白宮在派兵問題上猶豫不決,爭論派兵是否需要獲得利比亞政府許可。」
「美軍出現在利比亞會引起什麼外交影響,如果派兵,是否應該命令他們換上便裝並只攜帶私人采購的武器去執行任務。」
「歐巴馬政府非常擔心派兵營救將會冒犯利比亞政府和整個阿拉伯世界。」
與此相比,特朗普這對巴格達使館遇襲的反應可謂是迅速,果斷!
特朗普在向全世界宣告:班加西事件絕不會在他的任內重演。
特朗普掉入伊朗陷阱?
美國駐巴格達使館危機暫時解除,但美國與伊朗的衝突卻隨時可能爆發。
特朗普政府正處於伊朗政府和中東戰略的十字路口,自從退出伊核協議後,美國一直推動對伊朗的極限施壓。
而兩年多以來,伊朗並沒有慫,反而不斷測試美國的決心。
2019年5月到6月,伊朗襲擊了阿曼灣郵輪,並擊落美國天價無人機,伊朗還去騷擾美國的盟友,包括派無人機襲擊沙特,向以色列扔火箭彈。
伊朗還向美國顯示:「老子不怕你制裁!」
去年12月,印度外長訪問伊朗談合作,兩國正在簽署關於伊朗查巴哈爾港口的經濟港口協定。
伊朗外長紮裏夫還訪問了俄羅斯,中國,卡達,阿曼尋求突破美國的經濟封鎖。
美國與伊朗的硬碰硬,幾輪下來,福克斯電台的評論員都預言,特朗普必將與伊朗開戰。
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在2020年新年伊始就發出警告:有跡象顯示,伊朗和它的代理人正在謀劃對美國在海外的利益發動新一輪襲擊。
埃斯珀說,一旦美國掌握了足夠證據,會對伊朗采取先發制人的軍事行動。
美伊關係演變到今天,很多外交政策專家認為,是特朗普根本上誤判了伊朗對美國的反應:事實是伊朗根本不怕制裁。
雖然美國切斷伊朗的石油出口確實給伊朗造成嚴重的打擊,但是與伊朗希望重建在中東最大影響力的決心相比,這點痛還可以忍。
面對如此堅定的伊朗,一直以來美國所謂「隨著時間推移,伊朗將會意識到除了改變自己行為外,別無選擇」的外交辭令聽起來更像是單純的願望,而非是可行的戰略。
雖然伊朗國內確實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但是歷史證明,這些抗議威脅不到伊朗政權。
在美國試圖以經濟制裁壓垮伊朗的同時,伊朗也找到了美國的軟肋:美國人與資產在海外的安全。
特朗普不能承受之重
對美國駐巴格達大使館的襲擊,可能讓特朗普政府自上而下感到背脊發涼。
這也是伊朗在2020大選年給特朗普敲響的警鐘:不要忘了,40年前,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的人質危機導致卡特總統輸掉了連任。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11月4日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被占領,66名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外交人員和平民被扣為人質長達444天。
「伊朗人質危機」導致美伊關係從此決裂,至今兩國都沒有恢復直接外交關係。
當年,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如今已經成為一座博物館,進去這座博物館時光仿佛倒流回1979年。
美國駐外使館重大遇襲事件回顧(1979年至今一共發生了大約41起針對美國使領館的襲擊,這裡列舉幾個具代表性的重大事故):
▲2008年9月17日,美國駐葉門使館遭汽車炸彈襲擊,造成16人死亡,13人受傷。
多名武裝人員的車駛至使館門前,他們身穿警察制服,手持火箭筒和輕型武器,企圖越過圍牆進入大使館,並與保安人員發生激烈槍戰,目擊者稱衝突持續了10多分鐘。
衝突造成多名在場輪候簽證的平民傷亡,附近多間民居損毀。伊斯蘭聖戰組織承認責任。
▲1998年8月7日,基地組織策劃對美國駐肯亞和坦尚尼亞大使館發動汽車炸彈襲擊,造成224人死亡,其中包括12名美國人。
▲1984年9月20日,什葉派伊斯蘭激進組織對美國駐黎巴嫩貝魯特大使館附近的大樓,進行自殺式汽車炸彈襲擊,造成24人死亡。
1983年4月18日,美國駐黎巴嫩貝魯特大使館再次遭遇自殺式炸彈襲擊,襲擊者是伊斯蘭聖戰組織, 導致63人死亡,其中17人是美國人。
▲1983年12月12日,美國駐科威特大使館遇襲,一輛裝滿炸藥的卡車沖進美國大使館,造成五人死亡。
2007年科威特法院判處策劃人,伊拉克裔伊朗人Abu Mehdi al-Muhandas 死刑。
他後來逃到了伊朗,2003年回到伊拉克組建了什葉派真旅黨。
在巴格達大使館的襲擊中,他就在現場。而就在發稿前一個小時,他與伊朗革命衛隊將領蘇雷曼尼Qassem Soleimani遭到殺害。
▲美國駐巴格達大使館可謂是美國海外使館中危險係數最高的使館,因此使館的設計非常堅固,難以遭到外部破壞。
雖然畫面上現場如同戰場,但是這隻是巴格達使館區非常外圍的地區。
巴格達使館占地42公頃,是全世界最大,造價最貴的使館。
▲紅色框內為美國駐巴格達使館區域
42公頃是什麼概念?比美國第二大的埃里溫使館還大5倍,比美國第三大的駐華使館大10倍。使館人員最多的時候達到16000人。
美國駐巴格達大使館幸運的逃過一劫,但是美國駐外使館人員的安全隱患卻有增無減。
而在伊朗高級軍事將領遇害後,美伊關係達到臨界點,戰火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