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蛇口海上世界。攝影/李燦榮
1980年8月26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
1992年1月,鄧小平南巡到深圳,發表了著名的南巡講話。
1980到2020,深圳40歲了。
本文來源:地道風物
微信id:didaofengwu
作者:風物菌
從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
深圳
依然是少年
李誕曾經戲謔地把「逃離北上廣」稱作「深圳市的一種人才引進手段」——
「你看大家都說逃離北上廣,人家深圳呢?來了就是深圳人!」
▲ 深南大道是深圳的一張名片,橫跨羅湖、福田和南山區。攝影/楊文傑
雖然這只是句玩笑話,但在中國的四座「一線城市」中,深圳,的確與眾不同。
如果從1979年撤縣立市算起,在過去的2019年里,深圳剛剛完成了從「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的跨越。
對於一個人來說,四十歲正值壯年;可對於一座城而言,四十年不過初露崢嶸氣象。
若是橫向比較,相比北上廣,深圳更富有年輕人的銳氣和拼勁。
在中美貿易戰中,深圳飛速發展的高新技術企業首當其衝。
中興、華為、大疆等公司先後被美國列入「黑名單」,網友紛紛調侃道:「這哪裡是中美之間的貿易博弈?分明是美國和深圳南山區粵海街道辦的戰鬥。」
▲ 深圳河兩岸,連通深圳與香港。攝影/wenidon
如果縱向分析,「不惑之年」的深圳更添了幾分穩重和成熟。
早在2018年,深圳的GDP總量就已反超一水之隔的香港。
而在2019年的風波之中,深圳更是伸出援手,許多公司和青年驛站幫助了大批在港內地學生,深圳還成為了香港阿sir們「吃海底撈」的「大後方」。
▲ 騰訊濱海大廈。攝影/雲端
這座年輕的城市,具有鮮活的少年感和強大的包容性,如同旭日初升之下奔跑的人群,只要敢邁開步子,就能加入其中。
而在科技發達、商業繁榮的快節奏「跑道」之外,深圳同樣擁有著別致的風景。
▲從蓮花山公園望向深圳市民中心。攝影/雲端
當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之時,深圳在城市的「縫隙」里填補了大大小小的公園,至2019年已達1090座,喜提了「千園之城」的稱號。
而深圳的城市綠化覆蓋率則達到了45.1%,更是憑借溫潤的氣候與優渥的環境成為了中國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而在經濟飛速增長的同時,很少以「旅遊城市」出現在大眾眼前的深圳,卻在《Lonely Planet》公佈的2019十大最佳旅行目的地中位列第二。
向來最怕被問「深圳有什麼好玩的?」的深圳人,終於可以揚眉吐氣道:「深圳,哪哪都好玩!」
▲深圳市洪湖公園。攝影/盧文
沉寂千年的「鵬城」,是如何起飛的?
若從地圖上看,深圳確如其「鵬城」之名,像是一隻振翅高飛的大鵬鳥。
▲深圳地形圖。制圖/Paprika
兩側廣闊的水域,是她怒張的雙翼,西邊的南頭半島直抵珠江口和伶仃洋,東翼的大鵬半島則插入南海之中,隔開了大亞灣與大鵬灣。
下轄的九個區及大鵬新區,則是她有力的軀幹,南部各區與香港隔水相望,北方則和東莞、惠州二市接壤。
▲深圳大鵬新區大鵬所城,「鵬城」即來源於此。圖/圖蟲•創意
然而在今日看來天生優渥的位置,在過去卻使得深圳成為遠離政治中心的邊緣地區。
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有先民在此耕作。
珠江水系裹挾著巨量的泥沙,在入海處形成廣袤的沖積平原,然而深圳卻有占陸地面積一半以上的丘陵和台地,並不利於農業生產。
先民們一邊抵禦著來自海洋的威脅,一邊尋找著利於農耕的土壤,活動的範圍頗為狹小。
▲深圳博物館鎮館之寶——刻有「九九乘法口訣」的東漢陶磚。攝影/動脈影
而正是這座城市自古以來的移民屬性,為其帶來了生機。
自漢代以來,中原一帶的動蕩使得一部分中原人南遷至此,帶來了先進的思想、文化和技術。
或許深圳這座城市天生與數字有緣,至今深圳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就是在南頭紅花園出土的東漢「九九乘法口訣」刻文陶磚。
到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版圖上才出現了「深圳墟」的字樣——當地人將田間水溝稱為「圳」,而村邊的水溝深,故名深圳。
而至清嘉慶年間,新安縣(今深圳市的核心區域)人口達到二十多萬,其中大部分都是南遷而來的客家人,他們聚族而居,歷經多次遷移、幾番漂泊才來到這里,飽嘗了開創基業的艱辛。
或許正是客家人篳路藍縷、勤勞奮進的性情,奠定了後來深圳這片熱土「開荒牛」精神的底色。
▲龍崗大鵬新區鶴藪古村的客家村民。攝影/盧文
深圳的古史猶如一潭靜水,波瀾不驚。
而她天生優渥的地理位置,則像一頭在海中沉寂千年的大鯤,等候著化身為鵬「扶搖直上九萬里」的機遇。
這個機遇首先出現在南頭半島。
20世紀70年代末的深圳,還是一片滿眼灘塗、遍地荒蕪的「不毛之地」;而僅一水之隔的香港,當時已經成為燈紅酒綠、霓虹養眼的大都會,同時也逐漸顯露出土地稀缺的趨勢。
而這時,在南頭半島南端的蛇口,建立起一個以碼頭為基礎的工業區,用來承載香港受限於土地難以發展的產業,從而引進資金髮展本土工業,成為了深圳極為「大膽」的一步。
▲蛇口漁港碼頭全景。攝影/雲端
新工業區的道路並不平坦,然而在一片質疑聲中,蛇口逐漸摸索出一套接軌國際的管理模式,率先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如同一個涉過急水險灘的人,膽大而心細,終於抵達了對岸。
「蛇口模式」的成功,成為了改革開放的先聲。
此後,深圳於1980年8月26日成為經濟特區,這一天也被大多數深圳人視為這座城市的生日。
而作為城市中的「先行者」,深圳從來不會滿足於只作為「香港的廠房」而存在。
到90年代,還未到「及冠之年」的深圳,再次做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決定:將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和物流業發展為城市的支柱。
至此,大風揚起,鯤已化鵬。
▲賽格廣場。攝影/wendion
1982年建成的電子大廈,作為深圳當時的第一高樓和第一座地標性建築,仿佛彰顯著深圳人發展高新技術的決心。
而賽格大廈的誕生,則標誌著「電子帝國」華強北的強勢崛起。
這以後,華強北一度成為「極客聖地」,雄霸中國社交網絡的騰訊公司,就在此起航。
▲俯拍深圳國貿大廈。攝影/柏源
1985年竣工的國貿大廈,則是中國最早建成的綜合性超高層樓宇。
當時「三天一層樓」的口號響徹全國,見證了何為「深圳速度」。
而2016年竣工的平安國際金融中心,高達592.5米,至今仍是深圳的最高樓,同樣是亞洲企業中的一座「高峰」。
▲從卓越世紀中心望向平安國際金融中心。攝影/wendion
作為一座以「經濟奇跡」著稱的城市,人們的目光總是聚焦於深圳的經濟建設,然而深圳成為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同樣得益於她舒適的環境。
這隻金翅大鵬鳥,不僅飛得高,還擁有一身靚麗的羽毛。
抱海環山的公園城
時維臘月,北國早已披霜帶雪。
然而在深圳的街頭,姑娘們還穿著小裙子,只在早晚時段披上外套長袖。
地處珠江三角洲的南部,深圳深受亞熱帶季風的影響,夏天高溫多雨,時不時還有熱帶氣旋光顧,氣候濕熱且富產北方人沒見過的大個蟑螂。
冬季則氣候溫和,2016年揮師南下的「寒流」曾帶來過一場的小雪,使得滿城人歡呼雀躍,畢竟,上次深圳有記載的下雪還是在民國18年。
▲2016年1月24日,讓深圳人民歡呼雀躍的一點雪花出現在了梧桐山上,嚴格來說下的不是雪而是「冰粒」。攝影/wendion
而作為一個海濱城市,深圳擁有綿長的海岸線。
不僅為深圳提供了便利的航運碼頭,點綴其間的,更是如同一顆顆明珠般大大小小的海灘。
最老牌的大小梅沙,是深圳最受歡迎的海灘。
據現今出土的貝丘遺址來看,先民們很可能就活動在大小梅沙一帶,這里北邊靠著層林茂密的山嶺,東邊倚著大鵬半島,大鵬灣內的風浪較小,碧海青天,最是宜居之地。
當然,太受歡迎也導致了遊人過多,高峰出行,可一觀「梅沙下餃」的奇景。
▲圖1:大梅沙風光;圖2:小梅沙海濱;圖3:西沖黑巖角;圖4:西湧海灘。圖1-3攝影/雲端,圖4攝影/盧文
坐落在大鵬半島最南端的西湧海灘,則是深圳最大的海灘,素有「東方夏威夷」的美名。
西邊的鵝公灣依山面水,山澗中垂下一道白練似的銀瀑,飛流入海。
東湧則以水質優良著稱,細沙如銀綿延數里,南海潮來,一碧萬頃。
山、海的奇景,加上適宜草木生長的溫潤氣候和豐厚的財力,使得深圳人特別熱愛建造公園。
這些穿插在高樓間、海岸旁、丘陵上各式各樣的公園,在這座高速運轉的城市里,成為了放慢節奏的最佳場所。
▲深圳灣後海大橋。圖/圖蟲•創意
有的依山而立。
在南山區的南山公園,當你站於335米的主峰之上,深圳灣一帶的城市風景可盡收眼底。
平安大廈、新修建的「春筍」等高樓依次展佈,深圳灣大橋如長龍臥波,若天氣晴朗,還能依稀望見對岸香港的浮流山脈。
▲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圖/圖蟲•創意
有的沿海而築。
始建於1999年的深圳紅樹林海濱生態公園,是當年修建濱海大道時填海而成的。
其南是深圳灣吹來的獵獵海風,東、西兩側草木叢生、綠濤環抱,在成片的紅樹林與蔚藍的海水之間,展開了一幅斑斕的長卷。
▲蓮花山公園鄧小平像。攝影/盧文
有的蘊含著獨特的紀念意義。
位於深圳市中心區的蓮花山公園,大氣端莊,蓮花山主峰頂上的廣場里,鄧小平銅像矗立中央,呈向前邁步之姿,凜凜生威。
而在人才公園里,一座滿載星光的長橋,記錄了30位深圳的傑出人物,以這種獨特的方式,向過去幾十年中為深圳發展做出奉獻的建設者們一一致敬。
▲深圳市人才公園。圖/圖蟲•創意
更多的則是點綴在樓間的社區公園,讓忙碌的深圳人推窗能看見滿園綠意,出門散步隨處可遇繁花,正是這些城中綠地的最大的初衷。
而深圳這座城市,正像這些大多免費開放的公園一樣,廣博而包容地接受著五湖四海的來客。
▲圖1:屹立在深圳灣畔的深圳大運會火炬塔;圖2:羅湖區仙湖植物園弘法寺;圖3:龍崗區龍園公園;圖4:深圳園博園。圖1/圖蟲•創意,圖2、3攝影/李瓊,圖4攝影/盧文
來了,就是深圳人!
深圳,是一座沒有「本地人」的城市。
你一定聽說過「老北京」、「老上海」,但很少有人會說「老深圳」。
在沉寂千年的歲月里,這座城市並沒有誕生耀眼的古城文化,她的性情大部分來源於陸續到來的他鄉遊子,不斷有人紮根於此,開創基業,成為這片土地上新的「土著」。
從前,這是深圳經常為人所詬病的一點,並以此認定她是「文化荒漠」——或許在傳統的眼光里,只有坐擁千年的建城史、厚重的古城牆、獨特的方言和腔調、老派的生活方式,才能算是「有底蘊」。
然而,深圳的文化卻是鮮活而滾燙的,是由一代又一代的「深漂」親手打磨而成的,是由四十年風雲激蕩、短暫而足夠精彩的歷史構成的。
▲深圳音樂廳和圖書館,建築與文化的協奏。圖/圖蟲•創意
換句話說,40年來的深圳人參與並見證了這座城市的崛起,並不僅僅是文化的「繼承者」,同樣是深圳文化的「締造者」。
深圳文化的內核,首先是平等和包容。
幾十年前,第一批來自湖南、湖北、江西、廣西等地的建設者踏上了這片熱土,他們攜帶著故鄉的口音和口味,懷揣著簡單而純粹的夢想,來到深圳尋找機遇。
在這里,沒有錯綜複雜的人情關係,大家篤信著「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數十年後,這股風氣依然影響著深圳人,使得這座城市高效而有序。
▲深圳的兩處網紅拍照聖地:深圳大學理工小白樓、福田區新晉網紅水圍村,建築充滿著青春的活力。上圖攝影/李燦榮,下圖/圖蟲•創意
深圳人也從來不會「排外」,事實上她本身就是一座移民城市,豐富差異性,反而促生了各地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的交融。
在深圳,普通話才是主流,盡管身處鄉土情結頗重的廣東,在這里說粵語的人,或許還沒有說著湖南話招呼朋友「去恰飯啵?」的人多。
而飲食上,地道的湘菜、粵菜、東北菜、各色西餐、東南亞菜系、中西融合菜……漫天齊飛,很少有聽見到深圳,吃不慣「當地菜」的說法。
▲深圳到處可見的由深圳團委、義工聯張貼的宣傳語——「來了,就是深圳人」。圖/圖蟲•創意
而在許多人的眼里每個人「獨善其身」、行色匆匆的深圳,卻是中國最早開始流行志願者文化的地方,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成立了內地第一個義工團體。
時至今日,深圳的志願者活動依然火熱,在深圳的大小公園、地鐵站、醫院,隨處可見「紅馬甲」志願者的身影。
追求高效的深圳人,並非缺少「人情味」,只是不熱衷於「世故心」。
▲圖1:義工在繁華的華強北疏導交通;圖2:2016年春運期間,深圳義工為車站旅客免費送熱乎乎的薑糖水;圖3:深圳愛心福彩公益活動,資助打工者坐豪華大巴回家過年。圖1-3/圖蟲•創意
深圳的少年感,幾乎是不限年齡的。
深圳的「年輕人」,既是在燈火通明的高樓里徹夜奮鬥的應屆生,也是人近中年依然忙碌操勞的創業者,還是滿頭華發卻堅持著登山鍛煉的老一輩建設者。
無論是個人還是公司,都會不由自主地打下這座城市的烙印,充滿了澎湃的激情與活力。
因而深圳,永遠年輕。
▲晨練的深圳市民英姿颯爽,構成一幅美妙的畫卷。圖/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