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跑路的補習班們:學費人民幣三萬,說收就收了

交3萬學費,竟無學可上?史上最坑“碎鈔機”,還能再騙多少人?

本文來源:金錯刀

微信id:ijincuodao

作者:雲搖

寒假馬上就到了,一大波洗腦文案又要來襲了。

▼走在大街上,你會不自覺為你才3歲孩子的未來感到憂愁;

交3萬學費,竟無學可上?史上最坑“碎鈔機”,還能再騙多少人?

▼「提高1分,幹掉千人」,看完這個,你會感覺孩子和清華北大,就差了一個補習班!

交3萬學費,竟無學可上?史上最坑“碎鈔機”,還能再騙多少人?

▼上完這個補習班,就算不拼爹、不拼媽,也能碾壓高富帥和官二代;

交3萬學費,竟無學可上?史上最坑“碎鈔機”,還能再騙多少人?

▼更有甚者,感覺你若是不給孩子報個班,就是在縱容對手超越你的孩子;

交3萬學費,竟無學可上?史上最坑“碎鈔機”,還能再騙多少人?

一路走來,這樣的洗腦標語,你能抗住幾個?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花起錢來毫不手軟。

但事實往往是,花了錢,孩子連課都不能上,更別提走上人生巔峰。

這是為什麼呢?

家長買課不自由,機構卻早已跑路自由

在各種培訓班魔性的宣傳下,很多家長都花錢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以為是花錢給孩子買未來,卻讓自己泥潭深陷。

給孩子報班,高昂的費用是第一道檻。

之前一篇「我月薪2萬,卻養不起暑假裡的孩子」的文章刷屏朋友圈,可見補習班費用之高。

數學200一節、英語2000多一期、鋼琴400一節,各種培訓班帳單堪稱「碎鈔機」。

交3萬學費,竟無學可上?史上最坑“碎鈔機”,還能再騙多少人?

問題是現在很多培訓機構不僅貴,而且坑。

動輒上萬的培訓費用,讓很多家長無力承擔,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先上學、後付款」的學費分期模式,減輕了很多家長的經濟壓力。

但這看似減負的行為,卻給家長們埋下了雷。

近日,一家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的舞蹈機構門店忽然關閉,一些學員家長圍在門前,其中一位家長表示,自己剛剛交了兩萬餘元學費。

交3萬學費,竟無學可上?史上最坑“碎鈔機”,還能再騙多少人?

「貸款3萬,報了5個月的舞蹈班,才上了6節課,舞蹈班就跑路了,孩子沒地上課,每月還得還貸款。」一個被「套路」的家長求助無門。

交3萬學費,竟無學可上?史上最坑“碎鈔機”,還能再騙多少人?

而這家機構負責人只在家長群中留下一份文件和一句「抱歉,確實太突然」。

突然嗎?

一點也不!

韋博英語出事前夕,上海某高校大三學生,小裴花費5萬元報名了120小時雅思課程, 在沒參加評估考試的情況下,就胡亂給出了評估結果;

11月27日,哈爾濱哈西萬達廣場四樓一家名為瑞思學科英語培訓機構突然關門,關門前一周還在正常上課,校長還在微信勸說家長再續費;

12月10日,北京市東城區一位小學生家長告訴刀哥,早先為女兒報了英語班,機構要求她先交錢「等班」,滿8人以上才能開班,等了兩個月等來培訓班關門倒閉的消息。

與家長們買課不自由成對比的是,教育機構跑路卻早已自由。

培訓機構倒閉,早已經成為健身房跑路、P2P爆雷之後,又一行業慣性。

2019年1月,老牌早教機構「培正逗點」多門店停業,總部管理層自曝「系資金鏈斷裂」;

5個月後,接盤「培正逗點」的維樂教育在暑假悄悄「跑路」,電話無人接聽,微信被拉黑;

12月17日,著名品牌樂高在官網發出聲明:要因現金流遭遇退費衝擊、機構倒閉寒冬等原因關店;

交3萬學費,竟無學可上?史上最坑“碎鈔機”,還能再騙多少人?

12月19日蘭州一芝麻街英語學校萬達店投資人失聯,學校停課;

12月23日,有多位市民反映,稱「優勝教育」的多個校區突然停課…….

這一年來,眾多教育機構深陷泥潭,或跑路,或破產,或主動關閉,或是運營不利引發裁員風波。

交3萬學費,竟無學可上?史上最坑“碎鈔機”,還能再騙多少人?

不管是一次性付清還是分期付款,當機構突然關門走人後,家長無處追討,只能待在原地被「割韭菜」,被動陷入漩渦之中。

販賣焦慮、瘋狂擴張,讓你不學會死

很多人說既然培訓班這麼貴,水這麼深,為什麼還要報呢?

在培訓行業頻頻暴雷之前,他們都用盡渾身解數,給家長們營造出一片盛世繁華的景象。

1.販賣焦慮,不學會死

「孩子四歲,英語詞匯量只有1500左右,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

「北京市2019年高考語文卷已出現滿分作文,你家孩子作文還考30分?」

「少兒編程時代已經到來,學編程要從幼兒園抓起!」

這些聽起來極有恐嚇力的宣傳是不是很熟悉,這些詞匯在19年家長們的朋友圈、班級群里幾乎是刷屏般的存在,不斷挑動著家長們敏感的神經線。

在「暑假逆襲」、「彎道超車」、「上課外班‘搶跑’才可能贏在起跑線上」的喧囂聲中,各種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交3萬學費,竟無學可上?史上最坑“碎鈔機”,還能再騙多少人?

他們非常善於在家長們的焦慮情緒上煽風點火,先熱心的幫你指出問題所在,然後「貼心」推出花式培訓套餐。

長此以往,不僅弄得家長們無所適從、四處掏錢,且令整個培訓市場烏煙瘴氣、群魔亂舞。

興趣班學生年齡越來越低,孩子報班的種類越來越多,家長在孩子教育上的投入越來越大。

雖然家長的焦慮並沒有因此得到緩解,反而愈發嚴重,但有一個好處就是,家長對他們抱有極大的信任感,心甘情願買單,讓一些「野雞培訓班」越來越多。

2.圍追堵截,瘋狂招生

如果販賣焦慮還不能讓家長們心甘情願的買單,那這些野生培訓班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去學校門口和地鐵口圍追堵截。

交3萬學費,竟無學可上?史上最坑“碎鈔機”,還能再騙多少人?

有很多補習班,花費的最大的精力不是怎麼招到最優質的老師、怎麼佈置教室讓聽課效果最佳,而是招最優秀的地推人員和銷售人員。

他們會都會採用送小禮物、免費試聽、限時降價、贈送教材等各種方法吸引家長去試聽。

除了地推和面銷,電銷也是英語培訓機構的拿手戲。

有網友爆料稱有英語培訓機構打出「不學英語考不上大學,考不上大學就是不愛國」的旗號。

交3萬學費,竟無學可上?史上最坑“碎鈔機”,還能再騙多少人?

刀哥有個從事學科培訓的朋友說,現在很多補習班都是10~15個課程顧問 3~4個老師的配置,教學質量無所謂,能招上人來才是王道。

帶有銷售性質的課程顧問,是很多培訓機構的核心資產。

據知情人士透露,一個成功的課程顧問,在北京月入5萬是基礎,沖刺10萬是常態。

交3萬學費,竟無學可上?史上最坑“碎鈔機”,還能再騙多少人?

看到銷售們的天價工資,忽然就能明白為什麼孩子們的課越來越貴了。

只要你踏進培訓班的大門,不報個班就別想走出去。

3.饑餓營銷,報名靠搶

物以稀為貴,無論放到哪個行業都是真理,培訓班行業也不例外。

在每年的寒暑假期間,想要給孩子報個補習班要提前兩個月報名,就是這樣,家長還要靠「搶」才能獲得一個名額。

交3萬學費,竟無學可上?史上最坑“碎鈔機”,還能再騙多少人?

但補習班真的火熱到這程度了嗎?

他們只是通過這種饑餓營銷的方式,讓家長們產生緊迫感,無論最開始說開幾個班,到最後都會「被迫」擴招。

這個招數,其實是「培訓班的鼻祖」新東方用剩的。

當時的新東方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並沒有放低姿態,而是實施了「班級限量」、「無名師不開班」的措施。

這種限量模式非但沒有阻擋學生的腳步,反而吸引來了更多的學生,許多學生擔心沒有趕上報名甚至冒著嚴寒通宵排隊。

在「販賣焦慮、熱情邀請、限時限量「的三板斧助力下,很多補習班的報名人數節節攀高,在這種盛況之下,才給了一些無良培訓機構收割的機會。

眼向錢看,培訓機構們早已跑偏

既然已經用了大量的精力招生,那培訓班為什麼還要跑路呢?

原因就一個:沒錢了!

補習班收取的學費,只有消耗掉的課時才算收入,其餘的屬於預付款,相當於是家長「暫時寄存」在補習班。

很多校長似乎忘了這一點,把預收款當做是收入。

收取了家長的學費之後,拿這些錢去招兵買馬、租賃場地開辦分校。

交3萬學費,竟無學可上?史上最坑“碎鈔機”,還能再騙多少人?

按理說不斷擴大規模,是有利於培訓機構做大做好的,怎麼還會沒錢呢?

很大的原因是很多培訓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去做銷售,卻忽略了最核心的師資力量。

根據青年橫財發展會一篇《家門口的生意:K-12培訓師》中介紹,成為一名合格的K-12培訓師的條件是什麼呢?

普通大學生(當然211、985更好),基本上都能上手,連在家帶娃的媽媽都可以來做K-12在線課程的老師。

極低門檻的老師,教學質量自然好不到哪去,但錢已經圈到手的培訓機構是根本不在乎這些的。

一旦有大面積的家長覺得教學質量不滿意,要求退費, 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環節出問題,一副牌就都會倒掉。

交3萬學費,竟無學可上?史上最坑“碎鈔機”,還能再騙多少人?

家長不再續費、資金沒有跟進,機構把錢都投入到前期的人力資本、店面投入上,很快就會資不抵債,等待培訓班的結果就只剩下跑路或者倒閉。

培訓機構倒閉,交了的錢,家長們大多數是拿不回來的。

很多辦了學費分期付款的家長,在涉事課外培訓機構倒閉後,陷入既不能退課又不能退費的窘境,只能不斷與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周旋。

據《南方都市報》此前報道,在某「華爾街退款全國聯盟」QQ群中,有近700名群友,其中絕大部分人 的維權訴求都是「退款困境」,退款金額從3萬-17萬不等。

交3萬學費,竟無學可上?史上最坑“碎鈔機”,還能再騙多少人?

眼睛只向錢看,早晚會被錢拖累,培訓機構跑路,只給家長們留下了一地雞毛。

結語

20年前,炎炎烈日下,全校學生整整齊齊站在操場上,每人手持一本《瘋狂英語》,李陽高呼「要吼、要有激情」。

交3萬學費,竟無學可上?史上最坑“碎鈔機”,還能再騙多少人?

1993年冬天,俞敏洪在海淀黃莊租了一個小教室創立新東方學校,成為中國教育行業第一股,走出來無數精英教師。

如今,很多培訓機構過多地沉迷於「攬客」,以銷售為導向,重視客戶轉化率,輕視教學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產品的研發。

導致機構營銷成本大幅上升,用戶體驗會變差,學員流失速度加快,品牌口碑觸底。

家長花了錢,最終只買了個教訓,培訓班與家長之間信任值不斷下降。

現存的機構們,只有真正把產品質量放在首位,監管方也能加快制度完善進程,提高機構「犯罪」門檻,讓培訓市場良性發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