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虹膜
微信id:IrisMagazine
作者:閔思嘉
讓葉問和誰打?
是幾部葉問系列,包括葉問的衍生系列,《葉問外傳:張天志》這類影片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
甚至說,這幾乎是所有以武術大師為主角的功夫片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回看這幾部《葉問》,你就能總結出葉問「打洋人」的脈絡。
《葉問1》是說葉問在日軍侵略廣東時期打敗了日本軍官——
《葉問2》是英國殖民香港期間,葉問打敗了英國拳王——
《葉問3》雖然說的是葉問和張天志的正宗詠春之爭,但最重要的一場打鬥,還是落在了葉問和拳王泰森的大戰之上——
到了《葉問4》這里,去了美國的葉問,既打了日本空手道的大師,還打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軍官——
「打洋人」這個主題,不僅貫穿了整個葉問系列,更可以說是貫穿了近代中國功夫片的一個主流傳統。
早年中國功夫片的主題基本以懲惡揚善、忠奸鬥爭、對抗官吏或惡霸為主。
1929年任彭年執導的《女大力士》中,「打洋人」並不是因為家國情仇,而是反派利用熟識的洋大力士去擺擂台,激將女大力士迎戰。
洋大力士只是一個幫兇,相對於現在的這些「打洋人」情節而言,還沒有那麼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
這種主題在六七十年代發生了轉向。
從1970年王羽自導自演的《龍虎鬥》中雷明大戰日本劍客為引,李小龍的《唐山大兄》( 1971) 、《精武門》( 1972) 和《猛龍過江》( 1972) 等更是讓他的個人形象成為了符號化的代表。
並與之後的《黃飛鴻》(1973)等影片一起,使得「打洋人」的情節,迅速成為了中國功夫片中頗具代表性的主流情節。
▲《精武門》( 1972)
《唐山大兄》中為泰國受氣華工挺身而出,《猛龍過江》在唐人街擊敗義大利黑幫,《精武門》於上海租界大戰日本武士和俄國大力士,都是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歸根結底,其背後是華人在壓抑的社會時代環境下的憤懣之心,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
▲《猛龍過江》
這種功夫片中的民族主義敘事脈絡一直延續至今。
香港在1980年代有《大俠霍元甲》(1981)、《陳真》(1982)這樣以傳奇大俠為主角的電影,大陸也有《武林志》(1989)這種講述武林高手東方旭和俄國大力士比武的故事。
《神鞭》(1986)以義和團為背景,對打洋人這件事提出了難得的反思,它批判了百年前中國人的愚昧,並指出只有隨著時代進步,才有救國希望。
▲《神鞭》(1986)
從七十年代的李小龍到九十年代的李連杰,二十多年過去了,洋人照打不誤。
《黃飛鴻》系列,《精武英雄》乃至2006年的《霍元甲》都將這種打洋人的主題持續發展了下去。
但必須要說的下的是,比起那些民族情緒高漲的功夫片,《精武英雄》的胸懷就顯得寬廣和理性很多,以抗日為背景的它並不仇日,還發表了很多在今年看來依然振聾發聵的金句。
《黃飛鴻之獅王爭霸》的現代精神也值得敬佩,我們都記得黃飛鴻最後對李鴻章說的智武合一那番話,才是民族如何自強的正理。
▲《霍元甲》
在這之後,就是以甄子丹為代表的新一代功夫明星的出現和《葉問》系列了。
以葉問為代表的這類在歷史中真實存在的武術家,背後藏著中國功夫片「打洋人」傳統的真正來源。
這些真正存在的武術界人士或武術家,他們有的可能真的很厲害,比如黃飛鴻、比如葉問。
有的則在口口相傳的民間傳說中和引導民眾情緒的媒體報道中被不斷神話,比如陳真。
倪匡在《倪匡看世界》中就說過陳真的故事其實是他虛構的,陳嘉上也說當年倪匡是翻查了霍元甲的訃告,發現治喪名單中有個弟子名叫陳真,才把他寫進了《精武門》的故事裡。
▲《精武門》
這些大師大多是在民國年間嶄露頭角的武術家,時代的特殊性賦予了他們夾在傳統和現代之間的曖昧身份,
在西方文化和西方勢力進入中國之時,科技文化和國族勢力都不足以抗衡的這些力量的我們,功夫幾乎成為了唯一可以將中華實力外化,對西方展示中華力量的載體。
在這樣的文化心態之下,這些民國時期的武術家就成為了在民間傳說中不斷被神化的符號。
媒體熱衷於撰寫這些武術家們和各類外國武士、大力士、拳師們大戰並獲勝的新聞。
俄國的康泰爾在這其中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人,許多當時最為著名的武術家都要以和他交過手並獲勝作為自己實力的證明。
比如1918年,就有大量北京和天津的報紙記載了韓慕俠擊敗康泰爾的事跡,但後來也有很多史學家考據此事並沒有確鑿的歷史證據。
曾任武協副主席的「千斤神力」王子平、「江南第一腳」劉百川也有過和康泰爾交手並獲勝的傳聞。
但也就都是傳聞而已了。
孫氏太極創始人孫祿堂也是這些傳奇中的一員,在五六十歲的高齡憑借氣功震飛五名日本武士、打昏俄國格鬥家彼得洛夫什麼的,已經成了他的個人「成就」,倒是很適合影視化的傳奇橋段,但從實戰層面來說,如今的我們也都知道,當成傳說聽聽就好了。
▲孫祿堂
而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功夫片和功夫大師們的故事,幾乎都是從這種民間傳奇發展而來的,《葉問》系列更是如此。
緊密結合了時代背景和民族心態是這類功夫片最顯著的標籤,它們極大程度上滿足了觀眾們對功夫神話的想像,借由這些武術大師們的勝利,我們得以獲得了一種銀幕上的勝利,那也是一種與現代相對的傳統的勝利。
從這個程度上來說,這些功夫片不僅在處理著代表傳統的功夫和現代社會的關係,也在處理著功夫在特殊年代里和國族危機的關係,更要處理傳統武術江湖的人際關係和當下社會人際關係之間的矛盾。
做得好的,像是《黃飛鴻》《一代宗師》《師父》,它們都在打鬥的背後,植入了這些主題。
《葉問》系列能拍到現在,可以說是新千年後最成功的系列功夫片了,但在「打洋人」這個主題背後,似乎並沒有更多進展。
《葉問4》把時間和地域背景放在了李小龍聲名鵲起的美國,非常有意思的是,片中有提到李小龍開始教外國人功夫,但此舉遭到了在美武術界人士的反對,理由是他憑什麼代表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
片中也一筆帶過地提到了李小龍的比武經歷。
而葉問幫兒子尋找學校,和中華總會的交鋒、跟美國移民局之間的矛盾等,似乎都在指向某種更廣義上的國際溝通和交流的主題。
比如武學不一定是用來戰鬥的,也是可以用來切磋交流的。
比如不同人群之間的紛爭可能和武學之爭無關,而是進入到了校園霸凌、種族歧視、欺凌弱勢群體等等。
影片借由葉問父子和萬宗華父女,美國軍官巴頓父女這三對親子關係作為武術的鏡子,在講述武術和種族爭端的同時,也融合進了親情與國際和解的主題。
葉問在面對武術爭端的時候,經常試圖以溝通、寬容、理解的道理來在動手之前解決問題,這使得他擁有了一種宗師式的風範和胸懷。
像是在《葉問2》里,葉問在和英國拳王打完之後說的那段話,
「今日的比賽,不是證明中國武術比西方拳擊好,雖然人有高低之分,但人的本質沒有貧賤之分。」
用表面上的國際主義去中和民族主義是《葉問》系列的套路之一,但改變不了影片核心的賣點還是基於民族主義的衝突。
比如到了《葉問4》里,對於萬宗華等人對於李小龍教外國人的憤慨,葉問的反應則是:「我覺得他沒錯啊。」思想開明,眾生平等。
▲《一代宗師》
打洋人是一種簡單的二元對立劇作思路,只有在特定的時代、情境里,這樣的打與被打邏輯才能成立。
《一代宗師》作為「另類」葉問故事,當中也有打洋人的部分,只是未作為直接展示的部分。
例如被追殺的一線天,趙本山飾演的丁連山淪為鬼魅一般的里子,也是因為打了洋人。
但我們總有一天會想明白,洋人不應該是中國功夫片永遠的敵人。
就像是在《葉問4》中也有學習中國功夫的洋人一樣,功夫並是不用來銘記仇恨、揚眉吐氣的。
電影選擇外國人作為反派,其實可以理解,好萊塢電影普遍如此,這牽涉到國際政治的因素。
比如大量好萊塢間諜片都以俄國作為假想敵,美國特工片黑英國,軍情六處黑FBI等等。
但中國功夫片因為「擺脫東亞病夫」的心理而搞出的種族對抗,到了21世紀的今天,我們真的應該輕鬆地向它告別。
什麼時候中國功夫片能找到新的反派,什麼時候中國人也就有了看待世界新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