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狐度工作室(搜狐新聞旗下)
微信id:sohu-hudu
作者:令狐卿
原標題:春蕾計劃被疑「詐捐」,說好的「專款專用」呢
12月17日下午,有捐款人在社交媒體揭露,專門資助貧困女生的「春蕾計劃」,資助對象中出現男生,感覺被欺騙,非常失望和憤怒。
5小時後,中國兒童基金會在聲明中承認,最新項目批次1267名受資助的高中生中,有453名男生。
兒基會為誤導公眾道歉,並承諾春蕾計劃始終以女生作為資助對象,若資助男生將作顯著提示。
捐贈人的憤怒,是因為好心受到了赤裸裸的蒙騙。
存在了30年的春蕾計劃是中國婦聯和兒基會開展的慈善項目,從資助輟學女童返校,到資助小學、中學直至大學的貧困女生克服經濟阻礙,接受完整教育。
該項目之所以受到社會認同,接受龐大的捐款,與它強調「資助女生」的定位大有關係。
最新情況顯示,兒基會擅自改變了春蕾計劃的性質,對於項目的重大改變不作預先布告,對社會捐贈人毫無必要的提醒,在網絡籌款環節假裝「一切沒變」,直到被細心的捐贈人發現問題。
兒基會的聲明看上去很敷衍,用「工作失誤」來解釋是不能讓人接受的,它重申承諾的舉動也叫人難以信任。
即使是慈善項目,但因為項目的性質、定位在那,並且憑借它們獲取社會捐贈,所以必須嚴格履行「專款專用」。
這本應是嚴格按照慈善法等法規執行的項目,兒基會作為春蕾計劃的主辦方無權擅自更改資助方向,一句「綜合考慮」是沒有說服力的。
嚴格來說,兒基會這是違法行為,它的聲明中對此惡劣影響毫無涉及,是錯上加錯。
兒基會的說明裏提到,春蕾計劃之所以納入男生,是因為雲南某貧困地區的中學提出了申請,部分男生家庭非常困難且學習願望強烈,希望納入項目資助範圍,項目為了配合政府脫貧計劃,采納了學校建議等等。
但該中學受資助的貧困男生數量只有47名,另外400多名男生以什麼條件獲得資助,兒基會語焉不詳。
而且,這種理由在項目性質前,是一點也不能成立的。
▲圖片來自@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
從兒基會的說明可以看出,它對於擅自更改春蕾計劃的捐贈用途,毫無違法的意識與悔意。
更讓人氣憤的是,兒基會試圖用扶貧來證明項目「變性」的正當性與合法性。
這就是典型的扯虎皮當大旗,帶有一種道德脅迫的意思。如果捐款人不同意兒基會胡作非為,是不是就要被打上「不支持國家扶貧」的標簽?
資助貧困地區的男生,這是沒問題的,但兒基會完全可以新開一個項目,與專門資助女生的春蕾計劃區分,而不是以資助女生的慈善項目為幌子,誘騙社會捐款。
兒基會涉嫌違反慈善法的事實表明,不要自以為目標正當,就可以在慈善手段上蒙混過關。這是慈善機構自身違背慈善規則的惡劣案例。
由此也可以進一步推斷,兒基會的項目執行在動機上狡猾、在管理上混亂,其內部執行機制不僅跟不上慈善捐助的外部需求,在出現重大問題後,也無法做到誠懇悔過的基本準則。
更為惡劣的是,兒基會的聲明給人感覺是趁機將項目「變性」固定下來,只是做籌款文字微調,這隻會招來更大的反對。
兒基會對春蕾計劃的改變,以及被戳穿亂作為的真相後的表態,有力地證明:很多時候,對慈善事業造成負面影響,導致慈善機構公信力江河日下的,不是別人,正是這些慈善機構自身。
它們不僅在日常管理中輕賤社會愛心,更在被揭開醜聞後怠慢社會關切,這是對社會慈善心態的腐蝕,急需引起足夠警惕和反省。
總之,春蕾計劃被擅自變更資助方向,兒基會的解釋不真誠,沒有說服力。
是誰、經過什麼程序改變項目性質的,這個需要詳細說明。
因為這不是管理疏忽,這是可能違反慈善法的涉罪行為,需要問責,需要有人負責。
若只把公眾的憤怒當成一種對慈善界的誤解和社會苛責,在醜聞面前,表現得無比冷淡和官僚,這是走不遠的。
以下內容來源:末那大叔
微信id:monadashu77
作者:末那大叔
原標題:女孩別哭,「春蕾」別枯
「春蕾」是個好計劃。
如果它還記得自己的初心。
「春蕾計劃」是1989年,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發起並組織實施的一項:
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女童,重返校園的社會公益事業。
為什麼只能救治女童呢?
劃重點:不是只能救助女童,而是專門救助女童。
1989年,中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
在中國,480萬學齡兒童因為家庭貧困而失學,其中83%為女童。
女性文盲,占文盲總數的2/3以上。
有些女孩,生下來就要開始操勞。
2017年,在涼山彜族自治州,留守女童小玉霞只有5歲。
媽媽三年前外出打工至今未歸,她從小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每天清晨起床,她要先放50隻羊。
剩下的時間,就是圍繞著做家事、幹農活;
正是長身體的年紀,一日兩餐,卻只有土豆和胡蘿蔔。
有些女孩,到了青春期,沒有衛生巾。
▲圖片來源網絡
讀者@豆小芽在描述自己支教的見聞時,感慨萬千。
她從來沒想過,還有這樣貧困的城市,過得這樣艱難:
十幾歲的女孩了,洗頭洗澡洗衣服,一律用洗衣粉;
屋子裏一片漆黑,做家務不開燈,做飯不捨得放鹽。
班裏最困難的家庭,大女兒連衛生巾都用不起,連衛生紙都不是白的。
有些女孩,從入學開始,就困難重重。
四川一個偏遠的村落裏,17 歲的女孩土比工人木剛讀初一。
因為家裏窮,她 8 歲才上學,承包了幾乎所有家務和地裏的農活。
她要輟學早點嫁人,用彩禮的錢,讓母親再生養一個弟弟。
有些女孩,從出生開始,就沒有受到過父母的疼愛。
安徽潛山縣留守女童劉思圓,11歲,留守家鄉了11年。
她不僅羨慕別的小伙伴有父母的陪伴,也羨慕自己的親弟弟。
兩年前,弟弟出生,在江蘇打工的爸媽一直把他帶在身邊。
有些女孩,即使拿到了救助,也有「無福消受」的風險。
湖南邵陽隆回縣,學校強制學生們,必須在學校把早餐奶喝完;
如果不喝,就要倒掉,絕不能帶回家。
為什麼?怕過期。
更怕:大孩子懂事地把奶帶回去,留給更小的孩子。
博主@冰下有魚也講過一個自己的經歷:
她在支教時,費了好大力氣,才把女孩拉進教室學習;
因為村裏人認為,女孩念書就是為了偷懶、不幹活。
大冬天的,女孩連個棉衣都沒有,凍得發抖。
她好心給女孩買了件,粉色蝴蝶結的羽絨服,第二天卻穿在了弟弟身上。
這樣的情況,太多太多了。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
很多女孩們,也沒有放棄過學習的欲望。
沒有書桌,女孩們用地上的石頭墊著寫字。
▲攝影師:吳東俊。版權歸攝影師所有
為了節省筆墨紙張,甘肅省積石山縣的孩子們,只能在黃土地上練習生字。
▲圖源: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官網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專門開展過一個課題,調查農村留守兒童。
發現:女童背負的生活壓力,重得多。
她們很小就要開始操持家務,照顧更小的孩子;
甚至有些姐姐,不得不等著弟弟到了學齡,一起入學。
在安徽調研時,又發現:
公立學校,女童多;
而私立學校,男童多。
答案很簡單:因為私立學校更貴;
很多家長,舍不得把女孩送去。
▲圖源:網絡
有女性網友在知乎上匿名訴說:
自己7歲開始做飯,踩在板凳上開火炒菜;
早起要煮飯餵豬洗碗,然後才能去上學;
中午回家煮好飯,吃完再跑回學校;
放學後趕緊去割豬草,然後再回家煮飯,擠時間寫作業。
家務不能不做,成績不能不好,要不然就沒有學上。
農村的女童面臨的情況,可能是我們想象不到的差。
也正是因為她們岌岌可危的現狀。
春蕾計劃,才像一場春雨一樣,來得那麽難得、可貴。
「今天的女童,是未來的母親。」
「母親的素質,影響未來全民族的素質。」
「要提高婦女素質,必須從女童教育抓起,實施『春蕾計劃』;
「扶持女童入學,是提高民族素質、造福子孫後代的一項基礎工程,也是我國實現鞏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的關鍵一步。」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
今天再看春蕾計劃的啟動宣言,我依然相信,它有一個極其美好的初衷。
春蕾計劃,做過很多好事:
30年來,他們資助女童超過369萬人次,捐助春蕾學校1811所。
出生於西藏那曲地區的吳珠旺姆,家裏有10個小孩。
是春蕾計劃幫助她,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學業。
2013年,女孩大學畢業之後,成了一位教師;
現在回到了家鄉,成了一名歷史老師,教書育人。
2017年,河南女孩李麗順利從洛陽師範學院畢業,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當年,由於家境貧困,她差點輟學務工。
是春蕾計劃的幫助,才讓她得以繼續學習,從而走到了今天。
我以為,「春蕾計劃」可貴的,不僅是它在物質上給女孩們救助;
還有精神上對女孩們的支持:
同樣生而為人,她們也可以擁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同樣是社會的孩子,有一群人,給了她們可能甚於家庭的關注和溫暖。
我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因為丟掉初心,而讓善心變成寒心;
讓那些本來可以扭轉命運的貧困女童,希望破滅。
我小時候,曾經問過我爸一個問題:
「我朋友背叛了我,我要不要狠狠報復他?」
我爸的回答是:「不要因別人的做法,去扭曲你的價值觀。」
今天有人問我:看了春蕾的事,以後你還會行善嗎?
我的回答,一如我父親當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