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大批遊客和徒步愛好者試圖征服雪山,同時遺留下了大量垃圾。
根據《西藏日報》報導,2018年,西藏自治區組織清理珠峰保護區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達8.4噸,日喀則市定日縣對珠峰大本營海拔5200米以下區域內垃圾進行收集,轉運垃圾約335噸。
從2015年起,攝影師南卡、伊冉、張恒每年深入雪山進行戶外拍攝的同時,也在清理他人留下的垃圾。
5年來,三人的足跡遍及珠穆朗瑪峰、希夏邦馬峰、南伽巴瓦峰等國內數座雪山。
他們用鏡頭記錄下雪山美景背後的真實一面。
本文來源:極晝工作室(搜狐新聞旗下)
微信id:media-fox
作者:呂萌
攝影:南卡、伊冉、張恒
以下是攝影師伊冉口述。
我真正意義上開始拍攝雪山是2018年在K2(昆侖山脈喬戈里峰)的時候,它是世界級的徒步路線。
在此之前我爬的都是一些小山,即使在西藏徒步也只需要堅持一天或者兩天就OK了。
而K2徒步要十幾天,隊友是全國各地過來的,基本上不認識。
有的徒步者體力很好,走得很快,體力差一點的就會雇馬。
我沒有雇馬,沒人家走的快,被甩在隊伍後邊很著急,心里特別崩潰。
每天我們睡在沒有任何信號的冰川上,跟家人失聯了十幾天,也回不去,當時無法走回頭路。
我們徒步到第7天才看見了K2雪山,我一直是缺氧高反的狀態。
但高山攝影師是在別人都到達營地休息的時候,自己要出去把握好光線,要在日落之前到達拍攝地,晚上要去拍攝星空,當時感覺拿著相機都是對身體的一種負擔。
雪山上風景變幻莫測,每一次見到雪山都會有不同的驚喜等待著我。
雨後的雲海,夜晚的星空,周圍沒有一點聲音只有我和雪山。
作為一個仰慕者,我在不停地追求它。
拍攝初期,我追求的是雪山本身的美感,最佳拍攝光線和拍攝角度、什麼季節會有雲海、後期如何把照片調得更美,當時在乎更多的是這些事情。
在K2我拍攝了雪山的星空和一些延時攝影,這種拍攝對於身體和環境的要求很高,拍攝10秒鐘的延時攝影,就需要拍300張以上的圖片,一張間隔是30秒,整個過程中要不斷地去檢查鏡頭有沒有上霜。
剛到營地那天我幾乎沒怎麼睡覺,有時身體高反狀況不佳的話,拍攝過程會很痛苦。
▲K2夜晚的星空。攝影:伊冉
▲K2雪山下的巴基斯坦姑娘。攝影:伊冉
K2的高山協作員是非常專業的,他們會把團隊產生的垃圾收集起來,放在指定的位置上。
但是我們在回程的路上,依然能看見一些剛丟棄的垃圾,它們沒有被放到垃圾點。
我們在營地吃午餐時,團隊裏一位60多歲的大哥就過去把它們撿起來,我們一幫人也幫忙去撿。
4000的海拔,又是徒步,多走一步,都是一種精力和體力的消耗。
國外的徒步愛好者當時看見我們會豎起大拇指,從他們眼神中就知道大家做這個事情是對的。
當時會有一種滿足感和自豪感。
那次對我觸動很大,但是我還沒有想到把高山垃圾做成一個項目,直到認識南卡後,才意識到高山垃圾是屬於全球性的一個問題,可能無論哪座雪山,不管海拔多高,都會有垃圾的產生。
▲2015年8月20日,年寶玉則仙女湖。攝影:南卡
▲2017年10月10日,西藏滿拉水庫。攝影:南卡
南卡是專業的攝影領隊,走的雪山比較多,從2015年開始,他每去一座雪山都會用相機記錄雪山上的垃圾。
他喜歡雪山,在用自己的行動維護雪山的環境。
每一次帶隊下山的時候,他向來都是收尾的一個人,會檢查團隊有沒有遺落的垃圾。
路上看見垃圾他也會隨手放在自己的腰包或者褲兜裏,盡自己所能將垃圾帶下山,這已經成為了他的習慣。
南卡的身上經常帶著一本日本登山家中村保(TamotsuNakamura)的攝影書,那本書很重,即使是上山時他也會背著。
他會將自己徒步的位置與書中的路線做對比,也會研究雪山的地理位置和形狀,探索一些未被發現的山峰。
2017年南卡在微博上發佈的《觸目驚心的牛背山》照片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當時牛背山風景區也對山上的垃圾進行了清理整治。
我看見這組照片時感覺真的是挺可怕的,當時雲海下面全都是垃圾,而且是生活垃圾,懸崖邊的杜鵑花上掛滿了垃圾袋,上百噸的垃圾在溝壑裏存留著,真的可以說是垃圾成山。
一些當地人不理解南卡的目的,認為南卡影響了牛背山的名聲,還多次給南卡打過恐嚇電話。
▲牛背山。攝影:南卡
▲牛背山。攝影:南卡
在藏東南時我們三個就討論過關於雪山垃圾的事情。
「既然都拍了那麼多雪山上的垃圾了,咱們去希夏邦馬的時候,留意一下會不會有這樣的題材可拍?」我和南卡說。
我們開始商量以後每去一座雪山就關注一下周圍的環境情況。
▲2019年5月,希夏邦馬冰塔嶺。攝影:張恒
2019年的5月份,我們本意是去拍希夏邦馬峰的風景,但是在沿途發現了很多垃圾,那次是我們真正意義上碰撞出雪山環保題材的作品。
希夏邦馬峰(西藏自治區聶拉木縣境內)是世界14座8000米以上的雪山之一,每年會有很多登山愛好者來這里攀登。
很難想像一個海拔已經接近5000的地方竟然垃圾成堆。
▲雪山垃圾細節圖。
在希夏邦馬欣德營地周圍,會有一些登山愛好者遺留下來的專業裝備,還有酒瓶子、電池、罐頭盒、濕巾、嬰兒尿不濕的包裝袋。
在徒步的全程我們沒看見其他人,但沿途的垃圾很多。
一些垃圾甚至被藏在山上的水洞裏,還有一些廢棄的暖寶寶膨脹後裂開,里面無法自然溶解的化學成分會滲到土裏。
高山上本來水源就很少,它們對水源的汙染很嚴重。
▲高山垃圾細節圖。攝影:南卡
▲在海子裏的嬰兒尿不濕包裝袋。攝影:伊冉
當時南卡把水洞裏的碎玻璃瓶、塑膠袋還有其它垃圾一個一個徒手掏出來。
山上的溫度很低,南卡把身子探到水洞旁掏了10多分鐘,每次俯身再從水洞口出來,南卡都會喘著粗氣,這樣的動作很容易高反。
我和張恒在旁邊記錄,我們倆都被他感動了,眼淚一直在眼圈裏打轉兒。
我當時想,不能再做那些唯美的視頻了,我要把這些記錄下來。
希夏邦馬15天的拍攝過程中,我們個人產生垃圾以及途中撿拾的垃圾,一共裝滿了十個大編織袋。
當時海拔在5000米左右,我們每個人都背著20斤左右的攝影器材。
靠我們自己很難把這些垃圾帶下山,就雇了當地的犛牛隊,把垃圾運送到了山下俄熱村的垃圾站。
▲在希夏邦馬峰,伊冉團隊雇用犛牛將垃圾運到下山。攝影:伊冉
在山上我們一般是分頭行動,七爺負責航拍,從高空視角去拍攝撿垃圾的過程。
我負責拍攝視頻和延時攝影,南卡負責拍攝圖片,每個人的分工都很明確。
對於我來說是第一次接觸這樣題材的作品,一開始不知道如何去表現,如何用鏡頭語言把它真實的表達出來。
以前拍攝在乎的是美景。現在不是這樣,我們要把握好這個度,不能過多的渲染,也不宣揚某種憤怒的情緒,要冷靜、客觀。
▲撿拾垃圾的伊冉。
在視頻中我們只想以一個攝影師的身份出現,不想把自己做成環保衛士,我們不去抨擊,不用激烈的言語去表達情緒,所以這個度很難把握。
我們一直在摸索,去嘗試新的手法去拍攝,攝影的觀念也在轉變。
之前架好三腳架在很好的光線下去拍攝唯美的作品,現在要隨時隨地去記錄,用相機,用手機都可以,沒有過多技巧,也不考慮器材的好壞,用心去記錄,用眼睛去看就可以。
拍攝美景可能是愛好,而拍攝垃圾更多的是我們對雪山的態度。
2019年的7月19日,我們三人去了川西的貢嘎雪山。
那次我們專程去撿垃圾。
我們開了一輛suv去的貢嘎山。貢嘎山海拔有7556米,在康定縣城南部,是四川省最高的山峰。
當時我們住在貢嘎村的藏民家裏,藏民看到我們是來撿垃圾的也很熱情接納我們,還給我們拿了尼龍袋和工具。
我們自己也帶了環衛工人用的鐵夾子,不用反復起身去撿,防止高反。
南卡在成都定制了警示牌,我們會把警示牌立在比較著名的拍攝地旁邊,告訴他們垃圾要自己攜帶下山。
▲2019年7月2日,貢嘎山子梅埡口。攝影:伊冉
▲為了警示遊客別再亂扔垃圾,伊冉團隊在所到之處豎起了「雪山聖地,請勿褻瀆;無痕山野,人人有責」的提示牌。
在貢嘎山的冷嘎措,當時是雨季,一直下雨。
我們每天早上8點出發,雇上5匹馬,先騎馬進山,回程時把垃圾放在馬背上運下來,一天下來,垃圾還是沒有清理完。
▲一些汽車無法到達的區域,只能租用馬匹將垃圾駝運下山。攝影:羅德芬
冷嘎措是一個經典的拍攝地,也是較為容易到達的景點,周圍的垃圾也相對較多。
在冷嘎措的海子上面能看見漂浮的衛生巾、食品袋。
負責給我們牽馬的藏族女孩兒說,平時他們也會去山上撿垃圾,但是垃圾產生得太多了,做不到完全清理乾淨,其實他們的心態和我們是一樣的,真的很無奈。
我們撿垃圾時,也會有一些年輕遊客加入我們,我們的行為其實也會影響到別人。
在貢嘎山我們主要在雅哈埡口、子梅埡口、冷嘎措三個地方撿垃圾。
三天裏我們一共撿了21個編織袋的垃圾。
每撿一處垃圾,我們先用車拉到藏民家,把三個地點的垃圾集中起來又找了一台當地的車,拉到50公里外的甲根壩垃圾站處理。
▲伊冉團隊的吉普車變成了臨時「垃圾車」。攝影:伊冉
▲2015年至2019年,三人撿拾高山垃圾統計圖。
今年5月到10月,我們的作品也在逐漸完善,其中南卡的攝影作品是最多的,涵蓋了他15年到19年間拍攝的雪山垃圾作品。
我印象最深的是南卡在珠穆朗瑪峰東坡拍攝的一張照片,照片中一個土坑裏邊全都是垃圾,上面覆蓋著冰雪,你能看出這些垃圾經過掩埋、風吹日曬,已經在那裏堆積很長時間了,那個畫面太觸目驚心了。
▲2017年6月5日,珠峰東坡措學仁瑪營地附近的垃圾堆。攝影:南卡
▲2015年7月12日,珠峰東坡措學仁瑪營地附近的草地上散落的垃圾。攝影:南卡
我們的作品不想去表現美,而是盡可能還原雪山真實的情況。
作品發表以後,很多人詢問如何才能加入我們團隊,南卡就說了一句話「我們不是一個組織,不需要加入的,其實在雪山上看見了垃圾撿起來就可以了。」
我們接下來也會堅持去拍攝,堅持去撿垃圾。
但是不會刻意地去做這件事,也不一定非要三人一起去做,不管誰在路上看見垃圾都能力所能及地將它們帶下山就可以。
撿垃圾不需要儀式感,也不需要周密的計劃。
我記得很多人看了我們的視頻之後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美景不是用來炫耀的,而是要我們守護和珍惜的。」
我現在再看那段也挺感動的。
▲團隊在貢嘎山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