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軍武次位面
微信id:junwu233
作者:凱豐
最近一段時間,中越兩國又在一些領域發生了爭端。
10月,一款著名中國手遊《陰陽師》,因堅持不在地圖問題上讓步而被迫關閉了越南伺服器。
11月,原本計劃前往越南參加公益活動的中國著名影星成龍,因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而遭到越南民眾抵制,被越南取消了他參與活動的行程。
▲越南人抵制成龍的圖片
10月13日,越南下線了美國電影《雪人奇緣》,因為電影中出現了中國南海「九段線」。
10月底,越南汽車展上發現兩輛大眾汽車的地圖上含有「九段線」,車輛被沒收。
同時,越南開始嚴查華為、小米等來自中國的進口手機中,是否安裝了中國南海「九段線」的地圖。
顯然,越南最近又開始不安分了。
▲中越兩國關於邊境問題已經長達幾十年
熟悉近現代歷史的不少中國網友,在提及越南時往往都會用「餵不熟的白眼狼」這個蔑稱來形容越南。
很多網友都覺得如果沒有中國,越南不可能贏得抗法、抗美戰爭的勝利,而且中國還對它進行了大量援助。
越南統一之後,反而對華採取的一系列敵對措施,甚至發生戰爭,是不折不扣的「忘恩負義」行為。
▲中國援助越南物資
▲赤瓜礁海戰,中越雙方交戰的畫面,最終中國軍隊擊斃越軍64人,中國軍隊僅一人胳膊受傷
中國曾給予越南的幫助,越南肯定是知道其意義的,那麼是什麼促使他們的對華態度發生了180°的大轉變呢?
曾經的「同志+兄弟」又如何變成了「最危險的敵人」呢?
就這麼說吧,一個不愛你的人,你對她千般好萬般好,她只會覺得厭煩,以後只要有一點沒做好,之前所有的好就會全部被抹掉。
一、千年的恩怨
在從秦漢到五代十國的大部分歷史時期裏,越南都屬於中國(越南早先只有現在的越北部分,越南南方是後來逐漸被吞併入越南的),屬於中國的這段歷史在越南被稱為「北屬時期」。
▲左:漢武帝時期的疆域圖 右:唐代的疆域圖,當時的越南地區被並入中國版圖
「北屬時期」越南當地的安定程度是隨著中國中原王朝實力的強弱而變化的。
越南多次叛亂,中原王朝也曾多次派兵平叛。
例如:公元42年,漢光武帝劉秀就曾派遣伏波將軍馬援,率軍平息越南征氏姐妹的叛亂。
▲越南征氏姐妹的塑像「我之寇仇,彼之英雄」莫過如此,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五代十國時期越南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的政權「丁朝」,之後越南朝代更迭,時有對中國的侵擾。
面對這些騷擾,中國的中原王朝像抗擊北方遊牧民族一樣,也派軍隊進行反擊。
例如宋代的「熙寧戰爭」,1075年,越南李常傑率領越軍進攻廣西,越軍攻破欽州、廉州、邕州等地,並製造了屠殺事件,隨後宋軍反擊攻入越南境內,斬殺越南「洪真太子」。
▲西沙海戰中遭到中國軍隊痛擊的南越16號艦,其艦名就是「李常傑」號
除了平息越南騷擾的「靖邊戰爭」以外,中越兩國歷史上還曾存在過中國應越南政權邀請而出兵,幫助其平叛/抵禦入侵的戰爭(明、清)及中國主動征伐越南的戰爭(元代)。
▲晚清時期,清朝曾派軍幫助越南抵抗法軍,「中法戰爭」之後,中國喪失了對越南的宗主國身份
客觀的說,中越歷史上封建時期的這些戰爭,可以用互有攻防來形容,而且其中的一些戰爭是無法用今天現代意義上的「是非曲直」去下一個明晰的論斷的。
但是近現代以來,越南出於政治宣傳的目的,將這些戰爭描繪成了「越南英勇抗擊北方侵略」。
在這樣的氛圍下,越南將「美、法」乃至「日、韓」看作「一時之敵」,將中國看作「千年之敵」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越南的韓軍士兵,雖然韓軍在越南期間曾犯下了累累罪行,但是越南社會現在整體上並不反韓
二、日內瓦的糾葛
除去「千年恩怨」,越南在近代比較怨恨我們的另一原因是,我們差點讓他喪失「統一」大業。
眾所周知,近現代以來越南不但遭受了法、日、美的侵略,而且還曾一度處於南北分裂狀態。
1945年日軍戰敗撤出越南之後,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向法國宣佈獨立,並於當年9月2日成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
▲越共的領導人胡志明
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幫助北越抗擊卷土重來的法國殖民勢力,中國開始對其進行全方位的援助。
中國不僅為越軍提供武器裝備及訓練幫助,而且還派出龐大的軍事顧問團指導幫助越軍作戰。
▲陳賡將軍與胡志明
1954年5月7日,在中國顧問團團長韋國清(55年授上將軍銜)的策劃指導下,越共軍隊最終取得奠邊府戰役的勝利,擊敗法國軍隊,徹底扭轉了戰爭局勢。
▲1954年5月7日越軍攻占奠邊府法軍指揮部
當時越軍的戰鬥力很差,中國顧問團為了教導他們費了很大的勁,仍然達不到解放軍的及格標準。
例如,陳賡指揮越軍打的第一仗東溪戰役,越軍情報顯示東溪有800多名法軍,陳賡調集上萬越軍苦戰兩天,傷亡500人才打下來,結果法軍實際上不到300人,情報有很大偏差,而且傷亡比不理想。
30多倍的優勢為什麼還會打成這樣?
陳賡調查發現,越軍在作戰時,指揮員全都遠遠躲在後頭,前面領頭衝鋒打仗的是班長,營長躲在前線部隊2公里外,團部躲在前線部隊8公里外,加上越軍缺乏通訊設備,前面打成什麼樣,指揮員完全不知道。
▲中國名將陳賡都帶不動的部隊,它的戰鬥力能是什麼樣?
越軍有一個連攻下山頭後,因為沒有指揮員,不知道該接下來幹什麼,也沒有後續部隊增援補充彈藥,結果遭到法軍反撲,彈藥耗盡全軍覆滅。
還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戰例,中國顧問指揮越軍提前去一個地方伏擊法軍,結果因為下雨越軍私自將行動推遲了,氣得中國顧問在越軍指揮部裏破口大罵。
此時,前方傳來了越軍伏擊成功的消息。原來因為下雨,法軍也把行動推遲了…..
正是諸多這種一個個作戰執行力低下的表現,導致中國指揮員認為當時的越南軍隊處於二流水平,無法對抗一流軍隊,例如美國,應該量力而行。
因此,奠邊府戰役的勝利後,在日內瓦會議談判中,中國認為當時的北越連打敗法軍都勉強,更別說解放南越,並且鑒於之前朝鮮戰爭的教訓,中國認為如果北越一意向南進攻,非常容易給美軍提供再一次「仁川登陸」的機會。
如此一來北越會被美軍擊敗至中國邊境線,很可能再次重演「朝鮮戰爭」,導致中國被動參戰。這顯然是中國不願意看到的。
▲越南的國土比朝鮮半島更加「修長」,南下的越軍一旦被切斷主要交通線,越軍部隊就只能借道他國小路後撤,損失必然巨大
在綜合了各方面因素之後,中國政府努力斡旋北越與法國達成停戰協議。
雙方以北緯17°線為界分開,北越承認南越存在,法國則承認越南、柬埔寨、寮國這三個前殖民地國家獨立,並撤出其軍隊。
▲「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的節選
日內瓦協定本是一份充分尊重現實的協議。但是中國在其中所進行的一些斡旋,卻被越南當局中的一些「有心人」解讀為了「中國出賣越南利益」。
不贊成北越立即跨過北緯17°線向南追擊的舉措,也成了「中國阻撓越南統一大業」的口實。
三、比中國更粗壯的大腿
在越南抗美戰爭中,雖然中國前後給了越南大量的軍事、人員援助,但是中國卻不是越南可以依靠的唯一一條「大腿」。
▲相比於近在咫尺的中國,蘇聯提供的各項援助讓越南更加放心
在東西方冷戰,美蘇對抗的大環境下,越南當局採取了「左右逢源」的策略,既從中國拿好處,也從蘇聯要援助。
隨著中蘇關係的不斷惡化及越南局勢的不斷變化,越南最終在中蘇之間做出了選擇。
由於蘇聯以及東歐國家提供的武器更加「高精尖」,資金物資也更加充沛,所以越南當局也就勢必與蘇聯走得越來越近。
▲電影《第一滴血2》中的那位大反派,就是援助越南的蘇聯軍官
加之上述越南國內一直存在的對華敵視因素,所以越南當局高層中的「親蘇派」勢力越來越大,他們不但占據了主導地位,甚至架空了胡志明,使之僅僅作為一個精神象徵,而沒有決定權。
▲黎筍(1907.4.7-1986.7.10.)北越當局的親蘇派代表人物,胡志明的繼任者
1969年胡志明逝世後,親蘇反華的黎筍攫取了越南政治大權,再之後越南與蘇聯簽訂《蘇越友好同盟條約》(1978年簽訂,這是一個實質上的軍事同盟條約),並加入起初只有歐洲國家參與的「經互會」組織,全面投靠蘇聯。
從這時起,中越關係就被蒙上了濃重的陰影,明眼人已經可以看出兩國全面「撕破臉」已經是遲早的事了。
▲1979年2月17日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爆發
四、中美關係的變化
中美關係的巨大轉變,也是讓中越關係惡化的重要原因。
中美兩國曾長期處於敵對狀態,中國也曾是反對美帝國主義最堅決的國家,但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尤其是中蘇關係的持續惡化,中美兩國開始改善關係。
▲1969年3月,中蘇雙方在珍寶島地區爆發了武裝衝突,兩國關係降至冰點
於是在1971年,中美雙方上演了奇跡般的「小球推動大球」。中美兩國外交關係的迅速改變,不僅震驚了世界,更震怒了越南當局。
▲電影《阿甘正傳》中表現的「小球推動大球」的場景
他們認為中國背叛了「反對美帝國主義」的偉大事業,戲弄了越南抗戰軍民的意志,他們並不體諒中國推動美國最終決定從越南撤兵所發揮的作用。
中美關係的改善乃至後來的建交,成為了越南反華派推動中越交惡的又一借口。
實事求是的講,在越南戰爭中北越軍隊從未打贏過一場有一定規模的戰役,基本上一直被美軍吊打。
也就是說,越戰之所以宣稱為美軍「失敗」越軍「勝利」,其實根本不是說軍事層面,而是政治以及國際輿論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失敗。
▲就戰場表現而言,越軍從未能給美軍某個中大型建制單位造成毀滅性打擊。但美國國內的反戰浪潮嚴重渙散了軍心士氣
五、狼子野心,見誰都想咬
在中國人看來,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都是名副其實的小國。
但是越南戰爭結束後的越南人,並不認為自己應該只做一個固守舊土的小國。
作為一個曾連續和法、日、美等入侵者頑強戰鬥過的國家,作為一個「世界第三軍事強國」,越南繼承了前殖民者留下的「遺志」。
妄圖建立一個幾乎涵蓋印度支那半島一半領土的「印度支那聯邦」。
▲1975年4月北越攻占西貢,南越政權覆滅,同時也意味著,越南不再需要中國的幫助
越南統一後,先後對臨近的泰國、柬埔寨等國家發動侵略,妄圖成為東南亞小霸主。
對越南的這種野心,中國政府當然是絕不能容忍的,勢必會給予堅決的阻止。
這也勢必引發越南當局的進一步憎恨,他們覺得中國「礙了他們的事」。
▲上世紀80年代,越軍還同泰軍在柬泰邊境地區爆發了一系列戰鬥,圖為泰軍展示繳獲的越軍武器
在侵略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同時,越南也對中國產生了一系列領土的野心,以至於提出了一句囂張十足的口號「有木棉花的地方都是越南領土」。
▲中國南海地區豐富的油氣資源,也促使越南下決心同中國翻臉
六、援助與血
提起現代中越關係,就不得不提到中國在越南獨立戰爭當中為越南提供的大量援助。
從1950年到1975年,中國前後為越南提供了價值超過200億圓人民幣的物資(除了經濟物資援助之外,中國工程兵、鐵道兵和高射炮兵還直接出國作戰,幫助越南穩固後方)。
▲嚴陣以待的中國援越高炮部隊,很多人犧牲在了越南
▲對越反擊戰時,解放軍在越南陣地上發現堆積如山的中國援助糧食(圖片來自《高山下的花環》)
在中國人看來:「你拿了我這麼多援助,不但不報答而且還反咬我一口,你怎麼能不是『白眼狼』呢?」
而在越南人看來,中國的這些援助是帶有強烈的目的性的。
「你雖然給了我大量的物資援助,但是幫你將美軍,將戰火擋在國門之外的是我們越南人,越南人用鮮血幫你擋住了敵人,拿這麼點援助是應該的!」。
▲今日已經重歸和平的中越邊境
正是由於上文所敘述的這些因素,使得中越兩國的關係一直磕磕碰碰,艱難發展。
曾促使兩國交兵的那些原因,雖然有一些已經隨著歷史的變化而改變,但有些卻深深根植在越南心中,對此我們應該時刻保持清醒。
▲越南民眾的赤瓜礁海戰紀念遊行
▲在對越戰爭中犧牲的兒子墓前哭泣的中國母親
但越南明顯高估了自己,在正面復興騰飛的中國面前,真正的對手是太平洋對岸的另一個大國,而不是這個「跳起來打你膝蓋」的小小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