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大學之爭】中國「大學之都」比一比,北京上海之外,為什麼南京第三?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本文來源:比耶男孩

微信id:biyeahboy

作者:林比利

1

1943年2月的一個晚上,蔣介石把國民政府的教育部長陳立夫找去吃飯,一起參加的還有老蔣的兒子蔣經國。

飯後,老蔣突然向陳立夫提出了一個主意:既然現在所有軍事學校都是我兼校長,所有大學我都兼校長好不好?

陳立夫吃了一驚,這也有點太突然了。

作為具有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長,他對戰亂時的中國教育卓有貢獻,他可不想老蔣這麼亂來。

但他也不好直說,畢竟蔣介石是最高統帥啊。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1943年蔣介石標準戎裝照

陳立夫只能委婉地說:軍事學校和一般大學不同,軍事學校注重絕對服從,比較好管,而一般大學就不那麼簡單了。

「我看與其兼大學校長,還不如來兼教育部長,委員長如果擔任部長,我來做次長好了。

蔣介石沒同意他的提議,他還是想當校長。

後來老蔣想了一想說:那麼我先試一個學校好不好?

陳立夫不好意思不同意,於是就答應了。

蔣介石就做了中央大學的校長。

老蔣萬萬沒想到,70年後,他當中央大學校長的這段經歷,被這所學校幾經變遷而來的南京大學學生,狠狠地嘲諷了一番。

2012年,南大學生製作的一出名為《蔣公的面子》的話劇,講的就是1943年蔣介石就任中央大學校長後的一個掌故:

蔣曾請中文系的三位教授吃年夜飯,三位教授在「給不給蔣介石這個面子」的問題上爭執不下。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2019年《蔣公的面子》話劇巡演

無論從哪個角度說,《蔣公的面子》都稱得上是一部神劇:該劇作者溫方伊在寫這部戲時還是一名大三學生,而四位主演都是80後學習表演的同學或助教,當初的製作費也僅有5萬元。

就是這部成本極低的話劇,極大提升了南京大學的知名度。

自2012年首演之後,這部話劇已經在全國演了300多場。

南京大學的知名度與當年國民政府時期的地位很不同,那時候它可是與政府關係最密切的高校。

而現在,它常常被人戲稱為「南京哪兒大學」

不光是南京大學,其實由於南京在中國二線城市中不算高調——比杭州蘇州的聲量小很多,它的高校實力一直被嚴重忽視。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2019年全國高校分佈圖/21數據新聞實驗室

從規模來看,江蘇是全國教育資源最豐富的省份,而南京幾乎占據了大部分。

南京有兩所985高校,8所211(包含985),南京不僅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這樣的綜合類大學,農業、工業、師範、航天、理工等門類的大學都有,十分齊全。

作為六朝古都,南京的高校教育實力雖不如北京上海,但在二線城市中絕對處於前列。

2

南京高校的格局早年可不是這樣的。

20世紀前20年,外國教會大學壟斷了南京的高校教育。

比如1888年美國教會創立的金陵大學,一度被認為是中國最好的教會大學。

當年持有金陵大學學位的畢業生,優秀者經校方推薦,可以直接進入美國名校的研究生院深造。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20世紀10年代初的金陵大學校門

南京還有一所金陵女子大學,是美國教會在長江流域辦的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

當年的舊址,現在成了南京師範大學的隨園校區,是南京最美的校園風景之一。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金陵女子大學100號樓,現為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主樓

1927年「北伐戰爭」的爆發,直接取消了外國教會大學的辦學權。

等到北伐軍進入長江流域後,為紀念孫中山,先後改組成立第二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前身)、第三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前身)。

國民革命軍占據南京後,急需一所實力與之相配的大學,它當然就把目光放在了南京最好的東南大學身上。

東南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建立的兩江師範學堂(原名三江師範學堂),後來它還改名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直到1921年改稱東南大學。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兩江師範學堂金工實習現場,大概是當代大學生「學做錘子」的源頭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開學典禮(復印件)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1921年8月,東南大學首屆學生入學試驗

對於國民黨來說,東南大學有個問題,政治上不太可靠,它一向反對國民黨。

國民黨把東大看做「反動勢力的大本營」,1930 年的國民黨官方報紙仍稱:「東大校長郭秉文,當時與學閥黃炎培、沈信卿輩深相勾結,藉軍閥齊燮元、孫傳芳等為後台。

在南京,除了東南大學沒別的比它實力強的大學,國民政府只好趕緊對東南大學進行改造。

他們迅速接管和改組了東南大學,並將江蘇、上海境內的河海工程大學、江蘇醫科大學等9 所高校,合併改組成為首都最高學府「國立第四中山大學」

那個時候全國各地都是「中山大學」,很多人經常搞不清楚這前面的序號有啥區別。

沒過多久,主持教育工作的蔡元培就上書國民黨中央,提出中山大學太多,為了紀念孫中山留一所就行,沒必要各地都有,而且這樣跟國際交往很不方便,容易搞混。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蔡元培

最後只保留了廣州的中山大學,其他地方的大學都要改名。

在南京的第四中山大學改成個啥,也成了很多人爭論的焦點。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中國名人錄》第四版(1931年):張乃燕

第四中山大學校長張乃燕提議改為「江蘇大學」,但一經公佈,卻遭到該校學生們的強烈反對,他們覺得江蘇太寬泛了,南京才是那個學術中心,應該叫「南京大學」。

國民政府當時主管大學事務的大學院對此卻置之不理。

學生們並不甘休,繼續活動,他們有組織地前後6 次請願,並成立了一個「改定校名委員會」 ,推舉9 名學生為委員,編印「特刊」 ,走出校園到社會上各處散發傳單,呼籲普通大眾的支持。

甚至在1928 年4 月13 日,800 餘名激進的學生抬著「江蘇大學」的校牌遊行至大學院請願,要將「江蘇大學」的校牌奉還,並再次向大學院呈文,可大學院不為所動。

這時候,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委員馬飲冰提出了另一個名字——「中央大學」。

他覺得大學取名重要的是簡單、上口,「中央」二字既顯示了首都,又表明了中心的意思,同時讀起來還比較順嘴。

大學院最終采納了馬飲冰的意見,1928 年5 月3 日將改名的正式命令送達學校時,由於「較南京、首都等名稱似更冠冕」 ,學生們欣然接受,並起草宣言,舉行遊藝會以示慶祝。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國立中央大學校門舊址

從此,中央大學誕生了。

3

由於合併了眾多學校,中央大學很長一段時間里在南京是一家獨大的高校。

在南京安穩了十多年,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大學內遷到重慶。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國立中央大學鳥瞰圖

不過,吊詭的是,與清華、北大,甚至一些教會大學相比,中央大學在歷史中的傳說較少,尤其是抗戰前後,它遠沒有西南聯大那麼出名。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雲南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舊址

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大學距離國民黨中央太近,深受其各種派系影響,被稱為國民黨「黨辦」大學都不為過。

中央大學的校長就沒有幹長久的。

除了羅家倫在1932年到1941年待了10年外,其他時間都更換頻繁。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清華北大派」校長:羅家倫

中央大學一直存在兩個派別,一個是曾經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或長期在本校執教的教師構成的「南高東大派」,另一個是畢業於清華北大的「清華北大派」

1927年,中央大學改組後,特別是羅家倫擔任校長後,學校引進了一批海歸,里面很多人都是清華北大畢業的,他們的到來加劇了跟固有勢力的對抗。

1941年3月,中央大學爆發了助教集體罷教事件,起因就是學校的助教要求加薪,每個月多加2塊錢,到40塊,另外要求學校再給房補、飯補40元。

這些助教大多是本校畢業的,他們的矛頭也間接指向那些清華北大出身的海歸,待遇比他們好的多。

學校也沒說拒絕,只是承諾給點時間考慮一下,這讓助教們乾脆罷課表示不滿。

這里面還有國民黨派系的問題。

特別是1938年代表CC系的陳立夫當上教育部長後,學校里有兩個羅家倫倚重的高管排斥CC系,讓陳部長對羅家倫也非常不滿。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CC系教育部長:陳立夫

羅家倫對陳立夫也不滿,加上中央大學的經費一直捉襟見肘,他幾次請辭,終於獲批了。

他的繼任者是顧夢餘,這個校長在學識和風度上都不錯,但他當了一年半也不幹了,原因還是中央大學里面太複雜。

1943年,蔣介石乾脆當起了中央大學校長,陳立夫其實很不爽,但也沒辦法。

學校師生們可不一定不樂意,畢竟是最高統帥兼任,這一下子什麼資源都不缺了。

一位校友回憶,當蔣介石兼任校長的消息傳到重慶沙坪壩校區後,「全校師生,欣喜若狂」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中央大學沙坪壩校舍外景

不過,70年後,南京大學的學生們在話劇《蔣公的面子》里可對蔣介石沒客氣。

劇中幾位教授是這樣評論他出任中央大學校長的:

「蔣公當校長當多了,以為什麼校長都能當。

「一個殺過學生的人來管教育,簡直胡來。

如果說新校長給中央大學帶來什麼變化,最大的莫過於學校實行軍事化管理了。

不僅學校的學生開始進行軍事化訓練,他在任期內還有憲兵駐紮。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重慶沙坪壩松林坡的中央大學校景圖

作為校長,蔣介石也必須時常去學校看看,以顯示存在感。

第一次去視察,他去了教室、圖書館和學生宿舍,並在學校食堂跟師生共進午餐。

蔣介石這次視察給他的觀感很不好,覺得學生宿舍很髒,「巡視學校各處,其宿舍擁塞污穢不堪言狀,設備只簡陋與師生之無秩序,思之痛心。

老蔣當校長其實也是虛職,更多時候交給學校的教務長、總務長等人具體管。

他自知無趣,幹了一年便辭掉了。

等到1945年抗戰勝利時,蔣介石後面又換了兩任中央大學校長。

羅家倫之後的三任校長任期都不超過一年半,可見這所與國民黨政權距離過近的大學,受政治的影響有多大。

4

抗戰勝利後,1946年11月1日,中央大學正式遷回南京重新開學。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1946年9月復校轉運工作結束時,國立中央大學武漢辦事處全體師生合影

戰後四年,是中國政局變動最為激烈的一段時間,國共兩黨和談破裂,很快走向了內戰。

剛剛從抗戰險境中掙脫出來的中央大學,深受國內政局演變的影響,學潮此起彼伏,學校經濟每況愈下,而期間新校長吳有訓依然不太想幹,他以各種理由辭職,讓學校更加不穩定。

但是,那時候中央大學的實力在全國已經首屈一指了。

1947年,中央大學擁有7個學院,41個系,23個研究機構,全校教職員1266人,學生4719人,這中間還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朝鮮等國的外國留學生。

中央大學的學科之齊全、師資力量之雄厚,為全國各大學之首,因而有「民國之最高學府」「大學中之大學」的美譽。

中央大學師資之強可以用個例子來說明,1941年和1943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先後兩次共選出45名資深教授為「部聘教授」,中央大學有12人入選,占四分之一還多。

1948年,「中央研究院」選出的81位院士中,中央大學即占四成。

此時的南京高校整體實力不俗。

國民黨敗走台灣之前,在全國共有32所國立大學,其中南京兩所,一個是中央大學,另一個是政治大學。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現今台北的政治大學

後來政治大學遷到台灣台北,在非理科領域,政治大學是除了台灣大學之外的穩穩的第二名。

今年拼台灣大選的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碩士就畢業於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1949年南京解放後,很快把國立中央大學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

改名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國民黨政權已經倒台了,南京不再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再用「中央大學」非常不合適。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1949年,國立南京大學師生走出校門,慶祝南京解放

再過了一年,新政府下發文件,全國所有國立大學的校名中,一律去掉「國立」倆字,「國立南京大學」從此改名為「南京大學」。

之前的變動只是學校名稱上的,真正讓這所大學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發生在1952年。

5

1952年,全國高校發生了一件大事,把整個高校設置體系從英美模式改成蘇聯模式。

啥叫英美模式?

簡單講就是通識教育模式,高校學科門類齊全,注重學生整體綜合素質培養。

蘇聯模式則強調專業化,提倡學生高中時期文理分科,進入大學主要學習與自己專業相關的知識,沒必要學那麼多通識課。

一句話,英美模式培養的是全才,蘇聯模式培養的是專才。

學習蘇聯模式當然是因為新中國全面倒向蘇聯,但這可苦了全國的高校師生。

這場從1952年6月到9月的全國高等教育大革命,全國四分之三的師生都被卷入其中,滿載課桌椅、圖書儀器的列車在全國各地奔跑,師生們帶著行李鋪蓋南來北往地奔走,服從調配。

這次調整涉及到高校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可不是你叫他們幹嘛,他們就老老實實幹嘛的。

毫無徵兆地從英美風變成蘇聯風,他們不造反才怪呢。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1952年,全體黨員在生物館前合影留念

調整時適逢黨政機關開展「三反」運動,於是全國高校宣佈:停止考試、不放假、一律參加運動。

「三反」運動是「反貪污」、「反盜竊」、「反官僚主義」,其實和教師根本沾不上邊,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要在院系調整前,在教師隊伍中開展一場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運動,為院系調整掃清障礙。

院系大調整運動中,有兩座大學是重中之重:一座是清華大學,另一座就是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被盯上有一個根本原因是,解放前還是中央大學時代,不少教師和校、院、系三級領導中不少人在國民黨政府中做過官或者兩邊兼職。

「亦官亦儒」在解放前是頗受尊敬的一種身份,但是解放後,這種身份就顯得相當反動了。

為了給院系調整開路,必須先拿與中央大學一脈相承的南京大學開刀,樹立一個榜樣。

南京大學在院系調整開始前,特意舉辦了一個「思想展覽會」,展覽會的目的很簡單——說明前中央大學教師為反動派和帝國主義服務的反動本質。

這個展覽會還以長文《舊南京大學是為誰服務的?》的形式,刊登在1952年5月的一期上海《大公報》上。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上海版《大公報》

文章的核心觀點是南京大學好多教師都有崇洋媚外的思想,有些教師還曾經為國外公司收集情報,「尤其讓人憤恨的是,一些教師竟然舍命保存蔣介石擔任校長時的聘書。

該文發表後,社會反響強烈。

後來有許多高校在進行院系調整前也都先發表一篇文章,論述自己學校為資本主義服務的本質,把自己學校和教師搞臭,之後就順順當當地開展院系調整了。

在南大,一位鍋爐教研組的主任,就因為在英國留學時在一家製造鍋爐的公司實習過,後來他與該公司有些技術、業務方面的往來,學校就認為他里通外國,把他關在一間小屋子里隔離審查,不許他回家。

這麼一搞,所有人都老老實實接受學校的安排了。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1956年10月,南京工學院召開第一次科學討論會

調整前南京大學有文、理、工、農、醫、法、師範等7個學院共35個系,經過這場傷筋動骨的院系調整後僅保留了文、理方面的13個系,並且嚴格分成文科和理科。

南京大學其餘院系都分出去,獨立建制,建成了各種專業化的學校。

現在的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都是當年由南大的系建立而成。

南京高校的現代格局也從此奠定。

6

南京大學在往後的幾十年中,一直處於全國前十名,但名次也幾經起伏。

根據《中國高等教育評估》1995年的各項綜合數據評定,南京大學還是僅次於清華北大的第3名,到了2019年時已經下滑到第7名了。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南京大學

而南京的另一所985東南大學,1995年還是第9名,到了2019年已經跌出前十名了。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原國立中央大學大禮堂,現為東南大學大禮堂

東南大學的知名度越來越低,還體現在眾人對他校名的調侃:地處福建當地知名獨立三本院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畢業後直接對口東南衛視。

2002年,江蘇9所高校聯合舉行百年校慶還引起過爭議,大家對為首的南京大學百年歷史並沒有爭議。

一個非常搞笑的事情是,2001年由無錫輕工業學院等三所學校合併組建的江南大學,次年就舉辦了百年校慶。

因為歷史上南京地區的學校改來改去太頻繁,江南大學算來算去,東拐西拐,把學校的歷史追溯到了1902年建立的兩江師範學堂,這樣就成了建校100年了。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1903年兩江師範學堂(原名三江師範學堂)成立合影

即便到了21世紀,南京的高校改名也是常態。

2004年5月,南京氣象學院改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因為學校的地理位置在江北龍王山,所以這次改名被坊間稱為「龍王山之變」。

該次改名之後,南京一下出現了若干跟「信息」和「工程」有關的大學,讓人傻傻分不清楚: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工程學院、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在南京眾多高校中,有一所以前沒名氣,如今尤其是財經專業在全國院校遙遙領先的學校。

它就是南京財經大學,這也是拜改名成功所賜。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南京財經大學

南財的前身是個糧食學校。

第一次改名是在1973年,該校改名為江蘇省糧食學校,但不久後又改回來了。

1981年,它被破格升級成為南京糧食經濟學院,緊接著又改成南京經濟學院。

2003年,它搖身一變成了南京財經大學,不知內情的人已經完全看不出它跟「糧食」有任何關係了,因此,學校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對於外地人來說,南京存在感最強的高校,可能是中國藥科大學。

因為南京第一條地鐵線路1號線,最南端就是到中國藥科大學站。

1號線每天的客流量可超百萬,廣播里不斷說開往中國藥科大學方向,存在感太強了。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中國藥科大學站

學校的名字說到底只是個標識,真想要擴大學校知名度還要靠校友。

這些年,南京高校培養的人才不少,其中以南京大學的知名校友最多,比如外交官沙祖康、華春瑩、建築學家吳良鏞、作家葉兆言等等。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南京大學知名校友:外交官華春瑩

南京大學還出過一個企業家校友陳光標,他也是著名的慈善家。

其實陳光標在正牌南大校友那里啥都不是,他本科畢業於南京中醫學院,後來去南京大學拿了個工商管理的碩士。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南京大學「名譽校董」:陳光標

不過不服不行,陳光標自己製造的名聲太大,他後來都成了南京大學的名譽校董。

南京大學還出過一個寫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雞湯作家」 張嘉佳。

他既能寫小說又能拍電影,2015年張嘉佳自編自導了電影《擺渡人》,還請了王家衛做制片人,梁朝偉、金城武、陳奕迅主演,可惜口碑實在差的離譜,豆瓣評分只有4.1。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電影《擺渡人》開機現場:張嘉佳與「被綁架」的王家衛

相比來說,東南大學出的名人就少多了,但也不是沒有。

東南大學的建築系全國有名,它出了個獲得國際建築學最高獎普利茲克建築獎的王澍,成為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中國人。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東南大學知名校友:201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王澍

東南大學還有個著名的肄業生——一個姓李的民謠歌手,他非常有群眾基礎,曾經在全國各地開過演唱會,可惜現在不開了。

自從實施雙一流制度以來,南京整個高校實力反而增強了。

「雙一流」工程認定的42個一流大學中,南京與天津、武漢、廣州、成都、西安一樣,都是兩所,並列排在北京和上海之後。

但是,在「一流學科」方面,南京在並列第二的城市中增加的最多。

如果把「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大學」加起來計算,各大城市的排名是這樣的:北京30、上海14、南京12,南京是當之無愧的第三城,比西安的8高了不少。

而且,南京由於地處江南經濟發達地域且文化氛圍濃厚,也讓它那里的大學特別難考。

一般南京的211學校,常常跟西北、東北等地的985高校一個分數。

這些年來,關於誰是中國高校教育第三城的討論一直沒停過。

知乎上有個帖子,《武漢、南京、西安、成都,到底哪個是中國高等教育第三城?》,里面從各種角度討論了幾個二線城市的高校教育實力。

中國高校之都大比拼,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強非它莫屬

回答的人每個都有不同的評判緯度。

有人把每個學科拿出來比較這幾個城市里最高水準學校的分值,還有人按照本科在校生數量、師資水平、科研經費規模等等來分析。

大家的計算之複雜、細致,令人看得眼花繚亂。

但總體來看,結論是南京是中國高校教育第三城的占了多數。

其實,在中國討論大學排名問題,就如同討論清華北大之間誰實力更強一樣糾纏不清,剪不斷理還亂。

至於哪座城市的大學多而且好,也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它和討論「中國十大高校」一樣有趣。

無論上哪個城市什麼水平的大學,對於一個剛剛成人的年輕人來說,都是最值得珍惜的青春歲月。

白巖松老師不是說過一句話嘛: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

[custom-related-posts title=”” none_text=”None found” order_by=”title” order=”ASC”]

閱讀原文

中國校外培訓行業正在降薪、裁員和轉型

xxx

教育培訓「團滅」背後,中國重大國策轉向:拋棄美國道路,轉向德國道路?

xxx

中國多所學校發布通知,家長沒打疫苗,孩子暫緩入學。輿論抨擊呼籲叫停

xxx

廈門大學,為什麼這麽牛?

xxx

中國教育部嚴禁炒作高考狀元,學校各出奇招「暗示」:「有兩位考得比較好的同學」

xxx

【中國高考閱卷史】考生人數屢創新高,給一千多萬名考生批卷的,可能不是人類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