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7日,中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誕辰一千周年。
「紀念司馬光誕辰一千周年——千年回望司馬光」活動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展出,其中最受關注的是《資治通鑒》手稿的殘稿。
本文來源:真跡網
微信id:zhenjicom
近日,世界上僅存的司馬光《資治通鑒》手稿的殘稿正在國家典籍博物館舉辦的「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中展出,觀眾可以近距離閱讀欣賞司馬光真跡,穿越時空與先人對話。
據介紹,該《殘稿》一卷,為司馬光手書原稿,寬33.8厘米,長130厘米,共計二十九行,四百六十五字。
記載了自東晉元帝永昌元年(322)正月王敦將作亂起,至同年十二月慕容廆遣子皝入令支而還止,一年的史實。
公元1067年(北宋神宗治平4年)11月18日,司馬光向宋神宗進獻了自己所撰的《讀通志》。
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欽賜書名《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共294卷,300多萬字,計跨16朝,共1363年,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是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
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裏,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
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資治通鑒稿》卷中,歷代藏家蓋在這手卷上的藏印有上百枚之多。
有岐國汝述明可圖籍、尚寶少卿袁氏忠徹印、項元汴印、墨林項季子章、子京父印、子京珍秘、梁清標印、蕉林玉立氏圖書、棠邨審定及三希堂精鑒璽等印。
可知明代由袁忠徹、項元汴遞藏。
清初為梁清標所有,以後入藏內府,經乾隆、嘉慶、宣統三位清代帝王鈐印遞藏。
《資治通鑒稿》名簽為乾隆所題:宋司馬光通鑒稿,內府鑒定真跡。並鈐「乾隆宸翰」一璽。
一紙之間,集中了司馬光手稿、範純仁書劄、司馬光「謝人惠物狀」,堪稱「幅紙三絕」,至為難得。
宋人趙汝述在其題跋中對這件《資治通鑒稿》給予高度評價,稱:「溫公起《通鑒》,草於範忠宣公尺牘,其末又《謝人惠物狀》草也,幅紙之間三絕具焉,誠可寶哉!」
據傳,當年司馬光完成《資治通鑒》時,其手稿裝滿兩屋。
而目前所知,傳世者僅此一件,堪稱國寶。
如今這件寶貝收藏於國家圖書館。
司馬光留存下來的書法作品不多,他的字瘦勁方正,一筆一畫都寫得十分規矩,即使是長篇大幅,也毫不馬虎。
如此端勁的書風,與他忠直嚴謹的個性也是相似的。
司馬光是以正書和隸書為主要書體的,且正多於隸。
其正書的特點是:用筆提按分明,結體規整扁平,在橫劃的入筆出鋒處,時常帶有隸意蠶頭鳳尾的意圖和造型,明顯融入了隸書傳統。
而隸書的特點則是:淳古不及漢隸,流美不及唐隸,但其用筆方折斬截,筆力力透毫端,筆畫沉澀剛勁,結體多取縱勢。
字體雖小而意氣雄厚,轉折之處,鋒棱宛然,剛柔相濟。
線條以直弧相參,於樸拙之中帶有十分秀美之態。
其隸法之外兼帶楷意,無一般唐隸多見的肥滿之弊,有怒而不威的風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