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天貓雙11銷售額半年前已被預測,網民質疑數據造假

2019年11月12日,中國互聯網流傳一個2019年4月對天貓雙11銷售額的神預測。

當時預測數字為2689億元。

11月11日活動結束後,天貓官方公布的數字為2684億元。

四月發表預測的這條貼文,已經刪除。

「從天貓雙11的全天銷售額來看,實際生產數據幾乎完美地分布在三次回歸曲線上,擬合度均超過99.94%,幾乎為1。」

「而且生產數據有10年之久,每一年的數據都這麽高度擬合,數據過於完美。」

對此,天貓相關負責人回應:

「按照網友的邏輯,符合統計趨勢的就是假的。那麽,世界經濟總量也是能被預測的,經濟發展也是假的嗎?」

「自己YY下滿足自嗨就算了,由此得出天貓雙11數據造假,就是造謠了哦,要負法律責任的!」

自媒體《黎小晨想太多》根據原作的模型,也進行了一番運算。

運算過程可查看以下連結:

https://mp.weixin.qq.com/s/jPh49YzUPUoLcOxdWC9j9g

運算結果是:

「如果只用前5年數據來推測19年的銷售額,得到的結果是2581億,跟今天公布的實際值2684誤差也是非常小的。」

「從平均誤差%來看,除了用09-11推未來的誤差非常大以外,其後的模型誤差都已經比較小了。再到最近2次的誤差,已經小於1%了。」

「這或許就是有人懷疑這個數據是『做出來』的原因吧。」

作者提出自己的結論:

老板們基於實際情況和經驗預估,給一個今年雙11「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

內部需要把它拆解成流量、商家支持、促銷方案、定金預付額、提前準備時間等等具體的工作指標。(最不要臉的方案就是將N天的購物欲釋放到1天來完成)

當準備工作差不多到了以後,就不用再挖空心思想方法了,執行預訂計劃即可。

高層定數字,下面拆解、落實、完成(通常不會超量太多,給明年留一點餘地)。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通過二項式擬合預測的數字,和實際出來的數字相差不大的原因。

所以,能夠推測出阿里雙11的銷售額並不能說明他們作假。反而是他們對於流量、電商、促銷這些玩法把握得更通透的體現。

當然,這種通透過分了,就演變成我們討厭的「套路」了。

這類「運營操作以達到目標數據」的說法,獲得很多人的認同。

例如以下兩篇大V的文章。

來源:我是BB又怎麼了

微信id:answer_is_bb

作者:大B哥

說這個話題之前,先給大家看一張截圖:

目前這張截圖在微博已被刪除,然後再給大家補充兩點:

1. 這張微博發布時間在今年的 4 月份,然後今天阿里公布了天貓雙十一成交總額 2684 億,跟上面 4 月份之前這個預測的數據 2675-2689 億範圍神準,我自己反正是驚呆了。

2. 博主還補充了,從天貓雙十一的全天銷售額來看,實際生產數據幾乎完美地分布在三次回歸曲線上,擬合度均超過 99.94%,幾乎為 1,而且生產數據有 10 年之久,每一年的數據都那麽高度擬合,數據過於完美,銷售額與年份的增長趨勢仿佛按預期設定的線性公式發展,屬於小概率事件,在實際生活中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於是此博主認定阿里雙十一銷售數據完全造假。

你要問我怎麽看?講道理,基於以上的數據分析,就得出阿里數據造假,我是不敢苟同的。

但是這並不妨礙我認為阿里數據存在造假的可能性,或者數據沒有什麼參考意義。

什麼意思呢?

比如我舉個例子。

阿里內部肯定有 kpi 的,他們每年給自己定的 kpi 肯定不會隨口一拍,必然會根據以往歷年數據做各種推算,以確保在破記錄、增速、營收等等給一個內外滿意的答復。

然後真正到時候,全部門一股氣去衝,等衝到了也就鬆口氣了。

所以沒準阿里內部就是按照這個內部回歸曲線去推算的 kpi,然後全力衝到後自然沒有太多的幹勁了。

有人可能問了,那內部不能再定的目標高點?翻個倍啥的嘛?

別說現在這個規模不太可能了,就是可能,內部也不會這麽搞。

要知道今年 kpi 翻倍了,那明年、後年的該咋整?胖子不是一口氣吃上來的。

這也就是我說的,不能單純憑借這個預測就完全得出阿里數據造假的結論。

但是呢,我又說了,這也並不能說阿里數據就沒造假,我甚至認為這每年的 GMV 數據破紀錄毫無意義。

舉幾個例子:

去年你買了斤豬肉 20 塊一斤,今年還是你這個人,還是買了一斤豬肉,花了 50 塊,其實購物人次、訂單量、平台等都沒發生變化,但 GMV 就是翻了 2.5 倍,你覺得這種翻倍有意義嘛?

再舉個例子,為了衝雙十一當天的數據,提前一個月之前就鎖定了交易金額,讓你先交定金,等到雙十一這天再讓你成交,說是這天的數據,但其實前後不知道是多少天的購物交易了,衝這個當天的銷售數據有意義麽?

再比如,大家都聽過刷單吧?

且不說阿里內部會不會自己給自己刷單,就說各大商家吧,每家為了衝自己業績,對外數據展示的好看些。

你能知道多少商家是自己給自己刷單麽?這些各種商家刷單產生的銷售額有多少,占比多少你曉得麽?

我就還不提後面有多少退款的行為了。

所以,我說這並不能說明這數據沒有造假的可能性,而且管它造不造假,我個人一直覺得這數據沒任何意義。

且看吧,不管經濟如何,不管人們的消費能力如何,不管以後如何發展,一定會是每年總 GMV 會持續破記錄的。

現實不允許這個數據下降,但這種數據不過是一種虛假繁榮,營造了平台牛逼,消費者購買力牛逼的假象,其實毫無意義。

這種毫無意義的數據,大家看看就好。

來源:闌夕(知名科技博主)

就像港口的吞吐量之於工業時代可以作為一個國家經濟的晴雨表來看待,「雙十一」的繁榮也許可以打破些許關乎時下經濟疲軟以致無人消費的焦慮。

每年都有指控阿里在「雙十一」的數字上面造假的猜疑出現,但是其實這是缺乏運作企業經驗的表現,因為像是阿里這種構造精密的龐大機器,控制銷售數字本來就是它的經營義務之一。

去年我就說過,張勇需要考慮的是怎麽限制「雙十一」的GMV不要沖得太快,以免把自己以後的飯碗給砸了

或者說,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都會規劃自己的財務增長節奏,年初制定的銷售目標都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基於一套繁雜公式和資本考量綜合計算出來的數字,既能滿足體量上漲的預期,又為未來保留了足夠的想象空間,是的,很多時候是能一次性把後面十年的錢全都掙了,但是「可以,沒必要」。

每年的「雙十一」,阿里是設有買量/放量的操作團隊的,如同「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兌水」的道理,把全站的交易額精確控制在一個自己想要的曲線上面,這是最簡單的ROI演算法,如果內部設了25%的同比增長,但是過了中期發現沖勁不夠,那就按照比值加買流量,直到把缺口補足。

甚至包括天貓上的每一戶商家,都是可以把自己當天的銷售額控制在計劃上面的,我記得有一年小米在「雙十一」的最後一個小時銷售額可能要被友商超過,馬上臨時放了一批滿減券出來,然後成功保住了第一,這也不是什麼秘密。

你要知道的是,GMV是和營收/利潤正相關的,GMV可以註水,但是營收/利潤是沒法憑空變出來的,如果某個平台的GMV上漲是「製造」出來的,然而同時營收/利潤仍在同比上漲,那麽這家公司裏怕是有人學會了煉金術。

今年也是「雙十一」的十周年了,可能還有人記得,這個如今已經完全覆蓋掉了「雙十一」原本定義——光棍節——的日子當初其實是為了幫助淘寶商城(天貓的前身)造勢而被生造出來的產物,而它卻已經發展成了和大洋那邊「黑色星期五」平分秋色的消費狂歡。

消費主義的現代文化固然不是值得那麽大書特書,但是消費其實是對生產的最大回報,也是保障生活品質逐年上升的最好工具。

它並不意味著節制不再是美德、貪婪不再是罪惡,我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有權對自己好一點,這個動機是無可指責的。

至少,買買買這件事情,總不算壞吧。

以下為網友評論:



封號、破產、裁員,亞馬遜中國賣家的艱難60天

xxx

中國有一群神奇的電商工作者,人稱「莆田系賣家」,你會的,都是他們玩剩的

xxx

新華社報導很多盲盒被廠商用來清庫存,呼籲別買

xxx

杭州59歲大姐做社區團購幫鄰居買東西,一天營收人民幣五千元,一天賣150隻鴨子

xxx

中國各大二手交易平台默許大量買賣「品牌空瓶」,官方徹查後提交整改方案

xxx

逛拼多多的人首次多過淘寶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