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beebee公園
微信id:wastepark
作者:小偉
午後的輔道綠化帶,菜市豬肉鋪的旁邊,修鞋和理髮的散攤生意正忙。
本以為露天理髮只是少數手藝人的營銷組合拳,沒想到遍地開花,堪比補胎,是項成熟產業。
當我來給電瓶車充電,旁邊的師傅招呼我順便理個髮,我才對此有更深的了解。
一鏡,一座,一剪刀,簡明扼要,是真正的「快剪」。
在免去不必要的增值服務同時,也隨時準備跑路。
洗車隊前腳剛撤,理髮匠接踵而來。
為躲避城管的驅趕,他們從夜晚到白天上演遊擊戰。
你不明白他們為什麼這麼幹,但不難看出他們對這門手藝的充分熱愛。
我曾目睹慌亂的撤攤現場。
理髮匠快速把工具放到三輪裏,唯獨剪子不敢落下。
「還差點,最後一點。」
即便城管在一旁催促,匠人也要完善顧客後腦勺的漩。
這是素養,也是職責。
五塊錢一剪,一線城市頂多八塊,除去人工成本,約等於不要錢。
鄰里都愛來這兒消費,方便省事還聊得來。
不像樓下的理髮店,一開口就是推銷,毫無人情味。
路邊理髮絕不是縣城裏的非物質文化,北京深圳都有,可以追溯至新文化運動。
年過半百的中老年恪守著這一份傳統享樂主義,在太陽底下亮出嶄新的頭皮比看一百集電視劇過癮。
任時光流轉,胡同變高樓,也沒法把他們勸屋裏去。
你去理髮店Tony都說不洗頭剪不成片,都是套路,真正的老手直接乾剪,絲毫不差,比你盲聽腳步鑒別雙親回家還精準。
不少路邊理髮匠比金牌顧問還資深,都是退休轉業,論輩分都得叫大爺。
比如貴州的伍師傅,從業經驗47年,收過的徒弟都開了店,只有他還守著街頭,是業內真正的OG。
有的老顧客搬了家還得驅車回來理髮,為的是那麻利的身手和萬無一失的默契。
從工具就能看出功力,上一回見這樣一排利器還是揚州修腳的店裏。
除了梳子剪刀剃刀之外我根本不知道其他東西的用途,只知道黑色的痕跡源自改革開放前的包漿,不插電的器具堪比出土文物,操弄新時代最經典的造型。
柳州莫師傅的刀具更是產自人民公社時期,從鐵色到墨黑滲透出時代更迭的人文底蘊。
普通的一條砂佈也磨礪出歲月的荊棘,用它來洗掉紋身也是輕而易舉。
朋友Tony曾告訴我,理髮培訓,先從銷售做起。
路邊理髮匠從不來這一套,理髮就是理髮,說再多也是修個面刮個鼻,封頂12元搞定。
這位大姐的帽子就自帶三分煞氣,雷厲風行,搞完這一個還有更多個頭等著處理,走量第一。
這也是路邊理髮練出來的效率。
無需花哨的手法,三兩下讓顧客滿意。
敢說在髮廊幹個十年都沒有老江湖的這般魄力。
如今不少青年學徒也選擇走向街頭。
免費服務,權當練手。
這里有要求最少的顧客和更廣闊的進步的空間,少了營銷培訓,你才懂什麼是牲活,什麼是匠心。
在文芳髮廊充值一千塊之後,我開始後悔這份衝動。
我決定走進這家理髮攤斬斷愁絲,剃個光頭還能襯我新買的帽子。